陳岱嶺專欄/世界愛滋日:愛滋防疫,必先終結貧窮
世界愛滋日的今天(12 月 1 日),聯合國除了再次重申 2030 年終結愛滋的願景,更呼籲薩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應該對「年輕女性」與「青少年」兩大族群的愛滋問題,展開更為迫切的防疫行動。
在去年(2015),每星期便有 7500 名 15 至 24 歲的年輕女性感染愛滋,絕大多數都是身處愛滋感染者最多、屬於愛滋防治重中之重的薩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在這些地方,每年的新感染者中,就有 40% 是 18 歲以下的青少年。其中年輕女性感染者更比男性感染者多出 2 倍,占每年該區域新感染者的 1/4。聯合國愛滋規畫署(UNAIDS)的報告更指出,非洲年輕女性不僅感染愛滋的風險高,在主動參與篩檢的比例,以及確定感染後參與治療的依從度上,都相對男性來得低,也容易因為諸多外在環境因素影響,而產生主動逃避被納入防治網絡的行為。
為什麼在非洲,年輕女性會有如此高的愛滋風險呢?其中一個原因,是在部分非洲社會極為嚴重的性别不平等觀念下,男性親密伴侶施加在年輕女性身上的暴力所致。與暴力緊密扣連、帶有強迫性且總是缺乏安全措施的性行為,妨礙許多年輕女性保護自己免於愛滋感染,也增加未婚懷孕的風險。這使得在南非,長期遭受親密伴侶暴力對待的年輕女性得到愛滋的機率,比一般年輕女性多出了 50%。而對男性伴侶施暴行為較寬容的社會,也讓男性更願意嘗試婚姻外的性行為,隨著安全性行為觀念的薄弱,亦加劇了愛滋在年輕女性間的傳染。
此外,部分非洲國家對於安全性行為所做的宣導,以及保險套等安全性行為物資的提供,大多只針對有小孩的已婚婦女,鮮少針對青少年族群,更遑論發展對青少年友善的愛滋介入模式。這也使得在肯亞或塞內加爾等地,有超過 7 成 15 至 19 歲、性生活活躍的少女缺乏足夠的避孕知能。而對女性不友善的社會氛圍,甚至抱持傳統性別觀念的醫療人員對性生活活躍的女性所持的斥責態度,也讓諸多亞非年輕女性不願意接觸愛滋相關的公共衛生服務。
而年輕女性的愛滋風險,與另一個今年聚焦的群體——青少年——的愛滋風險,其實也互相緊扣。以 2013 年為例,全世界有約莫有 24 萬名兒童,在母親懷孕、生產以及哺乳的時候,就感染了來自母親的愛滋病毒,這些帶原的年輕女性中,有不小的比例是遭強暴或因不安全性行為而懷孕。導致很多年輕人在他們生命的第一個十年,就必須學著如何與愛滋共存。
這些年輕人從小就得學習如何與愛滋共存,要養成固定的參與療程習慣,更需要持續的衛生教育介入。然而在許多國家,因為缺乏足夠的社會與公衛支持,使為數不少的愛滋帶原青少年在走入青春期後,便停止了療程,加上前述青少年族群裡高比例的不安全性行為,使其成為另一個在人群裡具有高度傳染力的途徑。
然而,即便我們越來越清楚不同社會脈絡下文化與疾病如何共構對弱勢群體的愛滋風險影響,如何基於這些知識採取有效的防疫策略,實務上則又是一大難題。其中,全面性的衛生教育、支持患者改善社會處境的濟貧與充權方案,乃至於最重要的藥物與篩檢的穩定且廣泛的提供,以及得以觸及所有人群的公共衛生官僚系統,背後都需要巨額的人事與藥物成本。「錢從哪裡來」,也成為 2030 年終結愛滋願景裡的一大關鍵。
雖然聯合國愛滋規畫署強烈建議各國,在前期投入越充裕的經費,相比於不分期程投入相同資源,其防治的成效越顯著,且早期投資,亦可讓晚期每年所需投入的經費降低不少。然而,要這些中低人均收入國的愛滋防治經費,在 2020 年前達到 2014 年水準的 3 倍以上,並不是像神燈許願般空口說說就可以達成的事。
以 2017 年為例,如果要採取聯合國建議的、更迅速有效的介入,以利在 2030 年終結愛滋,則中低人均收入國光是在治療上,估計必須投入的經費,可能就高達 193 億美金之譜,相當於明年度全球在愛滋防治預計總支出的 73%。而這樣的高額支出,也只是「有可能」達成 2030 年終結愛滋的目標而已。夢想未達成之前,對抗一個疾病而付出難以負荷的財務成本,將會很直接且迅速的衝擊這些財政本就困窘的國家。
這使得愛滋在貧窮的國家,尤其難以被控制。然而,偏偏全世界 90% 的愛滋患者,以及每年超過 2/3 的愛滋感染死亡人口,正是居住在世界最貧窮的 35 個國家中。感染與死亡人口在全球分佈得極度不均,反映的是全球健康不平等的現況。如果沒有在國家層次、社區層次乃至於個人層次終結貧窮,則終結愛滋仍就只會是個空中樓閣般的願景。
這也使得在國際層次上,聯合國不斷強調全球防疫的責任共享。除了督促各國增加國內愛滋防治的支出,也敦促富有國家透過國際援助等方式提供窮國短缺的防疫款項。不過,貧窮國家對富有國家協助他們終結愛滋的決心,有著諸多懷疑,畢竟過去就曾發生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富有國家將愛滋防治的國際援助款項大幅刪減,使得諸多進行中的計畫被迫暫時停擺的問題。想要在 2030 年終結愛滋,來自富有國家足夠且持續的經費支持,以及貧窮國家為重點弱勢族群提供更完善的社會與公衛支持,都將成為這場戰役未來成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