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現場】NPOst 執行長馮瑞麒:月薪 3 萬管理 10 億善款,合理嗎?
名稱:桃園 NPO 知識學院──105 年桃園市非營利組研習訓練
日期:南桃園場/9 月 24 日(六);北桃園場/10月14日(五)
時間:08:30-16:10
地點:南桃園場/松鶴會館 3 樓;北桃園場/婦女館302室
指導單位:桃園市政府、桃園市議會主辦單位:桃園市政府社會局、桃園市非營利組織發展中心
承辦單位:ADCT 社團法人台灣數位文化協會
講者:馮瑞麒|臺灣數位文化協會執行長
主題:社會創新與公益發展
NPO 的目的:服務、監督、倡議、創新
臺灣數位文化協會、NPOst 執行長馮瑞麒,擁有英國倫敦政經學院非營利管理學位,演講一開始,他便與大家分享 NPO 成立的 4 個主要目的:提供服務、監督政府、倡議及創新。馮瑞麒提醒,許多 NPO,可能同時兼行 3-4 個目的,或是在不斷的轉型的過程中,在不同的目標間過渡。
談及服務提供,馮瑞麒以無國界醫生組織(MSF)為例,無國界醫生最初由法國幾位醫生組織而成,在動亂地區或低度發展地區提供緊急的醫療、救援服務。1970 年代成立以來,無國界醫生都貫徹成立的目的,持續提供醫療服務。
而監督政府,馮瑞麒舉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為例。綠色和平的創始成員,是一群具新聞媒體專業的加拿大環保人士,當時社會上有婦女運動、有工人運動,但環保意識卻還沒興起,大多數社會運動在最初也是沒有傳播者的。但綠色和平卻一反這樣的過程,充分利用自己的新聞專業,用照片、影片告訴大眾環境破壞的狀況,帶起環保風氣,迫使政府重視環保。「也因為他們以新聞操作著稱,綠色和平組織照片總是非常特別,譬如,在大海上以小船艇阻擋捕鯨船,或在高處垂降印有標語的超大型帆布。」馮瑞麒說。
倡議則是迫使政府或企業重視該議題,針對這個目標,馮瑞麒舉了縮寫為 WTO 的世界廁所組織「World Toilet Organization」,世界廁所組織於 2001 年於新加坡成立,有鑒於不衛生的廁所容易傳染疾病,他們致力於倡導如廁衛生,為此,他們訂定世界廁所日,甚至創辦「世界廁所學校」,到各國推廣衛生廁所的重要。
面對在場觀眾隊於世界廁所組織的質疑,馮瑞麒補充,接近 2000 年時,新加坡總理曾於演說中發表宏願:「我希望千禧年的時候,新加坡所有的廁所都有衛生紙。」馮瑞麒說:「這個承諾聽來可笑,但實際想想沒那麼簡單,衛生、乾淨的廁所代表經濟、生活、環境三者同時達到一定的水準。」廁所中的一切設施、物品,背後都代表不同的意義:抽水馬桶必須有遍及全國的自來水基礎設備,定期補充的衛生紙、肥皂等有賴暢通的運送系統,而人民的素養更嚴重影響公共廁所的品質。
而針對創新,馮瑞麒舉零時政府 g0v 做為例子,零時政府創辦人多為程式設計師,強調透過資訊科技,讓政府資訊透明,方便全民監督。2014 年,g0v 參加者在黑客松活動上,發起了「政治獻金數位化」的活動。
我國法律規定所有的政治獻金都必須申報監察院,且監察院必須公開,但政府公開的方式,卻是將所有政治獻金的紙本資料,放在監察院的一個小房間,如果民眾想要查詢,只能前往監察院調閱,且進入監察院的政治獻金文件存放區,一個人只能進去 2 小時,想要攜出文件也只能影印帶出來。馮瑞麒說,這樣的公開方式,有公告等於沒公告。
為了公開政治獻金文件,並將之數位化,g0v 動員網友,每個人前去監察院帶出一部份文件影本,並將充滿數字難以數位化的紙本內容,掃描成圖檔,計畫發起人將圖檔中所有數字一格一格切分出來,做成類似驗證碼數字圖片,放在網路上,並號召網友打出圖片中的數字,最後再將所有打出的數字整合起來,還原成原本的文件。最後成功在 24 小時內,公開 2637 分文件,將 30 多萬筆的資料數位化。
臺灣最早 NPO 在清朝年間即成立
接著馮瑞麒聚焦回臺灣,為大家細數臺灣 NPO 的發展狀況。
馮瑞麒介紹,臺灣最早成立的 NPO 是 1833 年的東勢義渡會,那時正是清道光 13 年,臺灣東勢跟石岡中間隔著大甲溪,河水湍急,但兩地時常需要交流,當時又沒有安全的橋,因此官方跟民間都有提供收費的渡船服務,但官方的需要課稅,民間的則時常勒索旅客。1833 年,18 位婦女打算過河去對岸參加中元普渡,因為在船上遭船夫調戲,混亂中船沉,18 名婦女命喪大甲溪。
有鑒於收費的渡船不安全,地方人士於是募集了 10 甲的義田,藉由這些義田的收入,免費在大甲溪兩岸提供優質的渡船服務。直到現在,東勢義渡會仍存在,只是轉型為基金會,提供急難救助或獎學金。
而臺灣近代第一個基金會,則是 1950 年,由華南銀行創辦人林熊徵成立的,林熊徵學田基金會,在鄉里提供慈善服務。
60-70 年代,許多國際組織,來臺設立據點,包括紅十字會、世界展望會、兒童福利基金會等,都是在 60-70 年代進入臺灣。另外聯誼性質的獅子會、扶輪社也是在同一時間來臺設點,這些團康聯誼性質的 NPO,後來也兼做一些慈善事業。
馮瑞麒解釋,因為當時是戒嚴,禁止人民結社自由,因此能在臺灣成立的,都是具經濟援助能力的 NPO。而臺灣人自主社立的 NPO 不到 70 家,只有部分民間人士受到政府特許而能成立 NPO,比如洪健全教育文化基金會、陶聲洋防癌基金會。
1987 年解嚴,各式各樣基金會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這是臺灣 NPO 的黃金年代,」馮瑞麒說「大多的 NPO 都是這陣子建立的。」包括常聽到的慈濟基金會、消基會、婦女新知基金會、伊甸基金會、董氏基金會、勵馨基金會等。另外,在 1999 年的 921 大地震後,又帶起另一波 NPO 成立高潮。
月薪 3 萬管理 10 億善款?10 億不值得專業管理嗎?
雖然臺灣的 NPO 最早可追溯至 1833 年,但發展至今仍有一些困境。
馮瑞麒認為,臺灣 NPO 的目前的最主要的困境有 4 個:國際化不足、財務透明度不足、管理專業度不足、組織與民眾的認知太自我中心。
國際化不足可從剛剛舉的例子來看,當天在場的民眾雖然都是 NPO 工作者,但是提到國際大型組織如無國界醫生等,大部分人還是不認識。臺灣發起而能跨足國際的組織,更是少之又少。
而財務透明度不足最具指標性的例子應該是去年慈濟的財務風暴了,但馮瑞麒說,即使經過那麼大財務爭議,至今,慈濟厚厚一疊的財報中,收支表仍只有一頁。
關於管理專業度不足,大概是每個組織由小轉大都會遇到的瓶頸。馮瑞麒以一個實際案例引導大家思考:「創世基金會究竟該不該發給募款人員獎金?」2014 年,創世基金會遭媒體踢爆,募來的善款部分被挪用當作募款人員的募款績優獎金,引起社會軒然大波。
面對這個問題,在場的民眾意見兩極,有的認為既然以非營利為目的,NPO 又是服務性質,那就不該拿獎金,而該把錢捐出去。但桃園市助人專業促進協會卻認為,募款是種專業,既然是專業,就應該適度給予獎勵。
而馮瑞麒的意見與後者相同,馮瑞麒反問:「如果不給錢,管理者要怎麼激發員工進步?發獎狀?教績效不佳的員工每天念組織章程?用出發心帶動?大家為績效好的人起立鼓掌?」這些方法聽起來都非常荒謬,馮瑞麒強調,「只有出發心或熱誠,而沒有其他的手段,對組織而言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因此國際間大型 NPO 都有個共識,每個組織都必須有穩定的收入,且收入必須不斷成長。
馮瑞麒另外舉了個實例問聽眾:「紅十字會每年收入的善款大約有 10 億元,如果你是紅十字會的祕書長,你要給你的財務長要多少薪水?」聽眾回答各有不同,然而最高只有 3 萬,馮瑞麒進一步詢問「3 萬塊的薪水能請的到什麼樣的人?月薪 3 萬塊的人,有辦法管理一年 10 億的資金進帳嗎?難道大家的善款,不值得請一個專業的人才來管理?」
雖然對於中小型 NPO 來說,要達到一年 10 億的捐款收入,還是很久遠以後的事,但馮瑞麒提醒,「所有捐款人都應該這樣想,假設今天捐出 100 元,其中有一部分的錢是必須用來管理這 100 元。」
給魚不如給釣竿?受助者需要什麼應由自己決定
接著關於組織與民眾認知的問題,馮瑞麒一樣用問題引導:「假設有個組織向你募款,募款目的是要帶蘭嶼的小朋友去吃牛排,你會願意捐錢嗎?」大多數聽眾的回答是「不願意」,而縱觀這些不願意捐錢的人,想法有幾種:有的人認為蘭嶼的小孩有更重要的需求,有的覺得牛排是都市化的象徵,不該帶到蘭嶼這麼純樸的偏鄉,也有的人認為他們需要的是書籍、知識等。
但馮瑞麒說:「蘭嶼的小孩每天從電視看到別人吃牛排,看起來好像很好吃,自己卻沒有機會吃。我們難道不應該幫他們完成心願嗎?」他強調,「我們常講『給人魚不如給釣竿』,但沒有人想過如果對方不喜歡吃魚怎麼辦?那個地方有沒有產魚?如果把魚都釣完了怎麼辦?」NPO 應該更認真的思索,你所提供的服務,到底是為了符合受助者的需求,還是符合「自己以為對方需要」的需求?NPO 也必須了解,評估受助者的需求,是一門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