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現場】耕莘文教基金會董事陳文良:NPO,你有沒有必要繼續存在?

0
圖片來源:Jason @ Flickr

名稱:桃園 NPO 知識學院──105 年桃園市非營利組研習訓練

日期:南桃園場/9 月 24 日(六);北桃園場/10月14日(五)

時間:08:30-16:10

地點:南桃園場/松鶴會館 3 樓;北桃園場/婦女館302室

指導單位:桃園市政府、桃園市議會主辦單位:桃園市政府社會局、桃園市非營利組織發展中心

承辦單位:ADCT 社團法人台灣數位文化協會

講者:陳文良|耕莘文教基金會董事

主題:NPO 組織發展與管理

NPO,你有沒有必要繼續存在?

在聯合勸募工作超過 18 年的陳文良,講座一開始,與聽眾們探討的就是組織最核心的問題:「非營利組織的成立目的」。

人民團體之所以成立,各有各的目的,有的為了社會目的、有的是職業目的。大部分的人民團體是使命導向,比如演講當天在座的同業公會,目的就是讓該行業在專業上可以被社會認同,因此可能發給專業證照、凝聚產業共識等。但無論目的為何,陳文良提醒大家,要時時刻刻詢問自己,當初成立的原因,現在是否仍存在?如果不存在,那就關門打烊,誰規定你要永久萬歲萬歲萬萬歲?」陳文良很直接的說:「與其探討公益組織如何發展跟管理,不如先問,你有沒有必要繼續存在。」

陳文良舉車輛受難者救援協會為例,協會當初成立,目標就非常明確,那便是推行「汽車強制責任險」。創辦人柯媽媽是育有一獨子的寡母,她當時就讀東海大學企管研究所的兒子,在大型車輛禁止進入的產業道路上,在無過失的狀況下,被聯結車追撞身亡。而肇事的卡車公司,為保障公司運作,企圖利用背後強大的集團,對警察機關及受害者施壓。深感法律保障不足,柯媽媽建立協會,為第三人汽車強制責任險的立法四處奔走,10 年後,終於在民國 87 年,立法通過。通過當天,柯媽媽就宣布解散協會。

「以此來看,非營利組織有種自我毀滅的傾向:使命完成,我就解散。」陳文良說。但除了解散,也有 NPO 選擇改變目標,而後轉型,陽光基金會就是很好的例子。

IMG_4287

陽光基金會早期以燒燙傷防治、重建為主要目標,大家琅琅上口的「沖脫泡蓋送」口訣,就是陽光基金會成功宣導的範例,燒燙傷防治推廣成功後,燒燙傷的人逐漸變少,目的達成了,陽光基金會於是開始考慮是否要解散。但他們發現長期幫助燒燙傷患者所累積的顏面受損重建能力,還可以用來幫助口腔癌患者,於是轉型進行口腔癌的顏面重建。陳文良說:「一個有使命導向的組織會不斷的探索,自問原本的任務結束後,如何找到新的使命?如何做?」

除了顏面重建,陽光基金會更進一步探討口腔癌發生的根本原因,企圖從源頭防治。他們調查發現:抽菸、吃檳榔、喝酒的人,是口腔癌的高危險群。而又是誰需要長期抽菸、吃檳榔、喝酒?答案是經常需要提神的勞工。陳文良說,這樣的人,通常是家中經濟最重要的支柱,他們若是罹癌,一個家庭可能就會因此瞬間垮掉。

宣導口腔癌防治,不如想像中簡單,所要面臨的可能是檳榔產業的施壓,陽光基金會對此出了一招讓公益界都佩服不已的方法。他們不公然與檳榔產業對抗,而改用軟性方法。抽菸吃檳榔等習慣不容易戒,只有重要的人勸導才有用,但這類族群通常不會聽老婆的、不會聽醫生的,卻不得不聽孩子的!陳文良形容:「老婆講可以跟老婆冷戰、醫生講可以不去醫院,但女兒跟爸爸一撒嬌,心都軟了。」因此陽光基金會後來以學校為主要宣傳地點。

除了勸導者,因為有來自產業界的壓力,連當時的國民健康局對代言者也得慎選,「誰敢代言口腔癌不怕被剁腳筋?」陳文良要大家猜猜。答案是背景堅強的立委顏清標,他的弟弟是口腔癌患者。於是國健局找上顏清標,請他以家屬的身分代言,以「性命若要顧,檳榔毋通哺」為主要宣傳詞,果然成功奏效,也沒有業者敢對此表示意見,陳文良開玩笑的說:「應該沒有人想要當消波塊吧。」

陽光基金會將宣傳主力放在口腔癌罹癌者的孩子身上。/圖片來源: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

陽光基金會將宣傳主力放在口腔癌罹癌者的孩子身上。/圖片來源: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

陽光基金會後來再進一步,想從環保面,根除檳榔。大家都知道檳榔對水土保持有很嚴重的影響,但如果要反對,靠檳榔維生的檳榔農怎麼辦?「不能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管別人的生計啊。」陳文良說。

於是陽光基金會調查,有沒有其他高經濟收入的替代性的作物,可以讓檳榔農有動機砍掉檳榔樹,且繼續擁有穩定收入。最後他們選擇苦茶樹,苦茶樹的種植雖然需要好幾年,但一旦種起來,一瓶近 2000 元的苦茶油絕對能打動農民。陳文良說:「雖然這個改變的速度非常慢,但非營利組織的使命導向是看長期的,不是看四年一任的!」

經過調查後轉型、慢慢改變嚼檳榔習慣、甚至改變檳榔產業,都不是容易的事。「這是因為陽光基金會的董事會成員,有醫師、有專業的調查人員。董事會的組成反映他的使命。」陳文良說,「因此,如果你的組織正在調整使命,董事、監事、理事會中有沒有足夠的專業人員能夠討論出適合的方向,是很重要的。」

IMG_4279

如果是你家的小孩,你願意讓他到你的 NPO 工作嗎?

陳文良接著與聽眾討論NPO 最大的困難。現在任職多個非營利組織理監事,也擔任過理事長的陳文良,對 NPO 們的想法了然於心,「你可能會說,就沒錢沒人啊,這有什麼好問的。」也有組織的問題在於,理監事都老了,管事時用的都是以前的思維,「有時候開理監事會,組織彷彿變成日間照顧兼社區發展中心,就是一群老人聚集起來,聊天抬槓。或者是誰誰誰的女兒兒子反正在待業找工作,不如來當理事長一陣子。」聽到陳文良這些描述,臺下民眾狂點頭。

首先,「沒人」的問題,曾在中國進行聯合勸募人才培訓的陳文良,對人才管理有深度見解。公益組織,最常遇到的就是社工與志工。而 NPO 普遍的困難就是,社工與志工都留不下來。

陳文良說:「志工與管理者,本身就有個解不開的結:對志工來說,你是領薪水的,我是沒薪水的,我卻要負擔許多工作。」但對組織管理者來說,只能週末前來幫忙的志工,讓 NPO 工作者必須為了志工的訓練、監督,週末加班。這中間的問題,勞雇雙方必須好好的討論。

P1440293 (1)

而關於社工,陳文良提醒 NPO 管理階層,必須思考,自己究竟有沒提供好的環境給基層社工。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只要自問「你會不會讓你的小孩在你的組織工作?」由此就可以知道管理方式能否留得住人才。陳文良說,非營利組織人才管理成功的因素,往往不是因為錢,錢只是最基本的,更上層的工作理想性、使命感,才是吸引人才充分參與的重點。

另外,NPO 領導者最常犯的毛病,就是「跟著感覺走」。陳文良提醒,所有組織的領導者都該注意,務必根據「事實」做決策,來執行計畫,將財務面、產業面、社會需求面等事實納入考量,不要看見別人哪裡做得好,就在還沒評估之前,也急著投入。

而陳文良也公開聯合勸募對 NPO 領導人的才能評核表,分別從「使命導向」、「關係導向」、「協作者」、「成果導向」及「品牌維繫」5 個方面來評估。

表1

表2

表3

是 Non-profit 還是 Non-for-profit?

而關於 NPO「沒錢」的問題,或許很多民眾會認為,既名為「非營利」組織,「沒錢」怎麼會是問題?

但陳文良也點出很多 NPO 的疑問:「過去就叫『人民團體』或『社團』,現在怎麼多了一個名詞叫『非營利組織』?」陳文良說,以「非營利」定義公益組織,其實很奇怪:「別人問你你『是』什麼組織,你回答我『不是』營利組織,哪有人用否定句來定義自己的?」

雖然 NPO 這個詞不一定洽當,陳文良仍然透過 NPO 的字義,引導大家探討 NPO 對經費應有的概念。一般認為 NPO 是 Non-profit organization 的縮寫,直接翻譯就是「沒有利益的組織」,但 NPO 真的不需要重視利益嗎?陳文良提供另一個解讀 NPO 的概念:Non-for-profit organization,「不為賺錢而存在的組織」。陳文良提醒,NPO 不是不需要錢,只是不該以牟利為目標。

「關於 NPO 內部人員薪水應該多少、行政費應該多少、業務費應該多少,全世界都在討論,有人說 15%、有人說 10%、有人說 5%,」但陳文良說,「這件事沒有定論。」

他舉慈濟作為例子,「或許有人會說,慈濟一年收 100 多億,如果拿 15% 當做行政費用,那就是 15 億啊!」但陳文良很直接的說:「就算人家要收 15 億,你管人家那麼多幹嘛!」

慈濟爭議起來的時候,電視名嘴和網友們群起攻之,「但是,這些名嘴的話,真的有助於臺灣社會穩定嗎?」陳文良強調,「別人收多少錢不重要,重要的是臺灣這個地方,有這麼多不計較是否賺錢,只求能活得下去的 NPO,努力的維持社會穩定運作,這才是最重要的。」

圖片來源:toramge biz

圖片來源:toramge biz

財務如果不透明,就算把捐款都留在國內也沒用

陳文良接著討論與財務息息相關的公信力及透明度問題。

公信力跟透明度最具爭議的,莫過於去年的慈濟財務問題。除了善款龐大,大家對於慈濟的印象可能還有把錢往中國捐這件事。但陳文良說,「慈濟早在 1998 年的長江大水災,就開始把錢往大陸捐了。且捐錢到國外這件事,不只慈濟,很多大型組織,比如世界展望會也在做。」

再把時間推得更早一點,陳文良說,「臺灣過去也是個接受國外捐款的國家,接收美國的麵粉、歐洲的救濟物資,難道他們會說『我們自己歐美都吃不夠,不要把錢往國外捐』嗎?」

因此陳文良強調,「臺灣只是從愛心進口國,變成了愛心出口國,而慈濟是否把錢往國外捐根本不是個議題,重點在它的優先順序與比例,是否符合臺灣這些捐款人每個月 2、3 萬的薪水,以及資金運用是否透明。」

陳文良認為,2014年的慈基金會濟財務爭議,有許多似是而非、模糊焦點的討論。/圖片來源:Mk2010 @ 維基百科

陳文良認為,2014年的慈基金會濟財務爭議,有許多似是而非、模糊焦點的討論。/圖片來源:Mk2010 @ 維基百科

另外,也有人批評慈濟的宇宙大覺者佛像,號稱以高級的法藍瓷製作,一尊要價 30 萬,但陳文良說,這就只是宗教活動,「你會去批評人家信什麼教、批評人家在宗教氛圍裡做的事嗎?供養宗教的大師,就是大家『歡喜甘願』。」

雖然很多人甚至標榜自己對慈濟的斂財有親身體驗,但陳文良說,「你親身體驗過很多事,但你也親身誤會過很多事,對吧?」網路上那些看似立場分明的討論文章,邏輯可能似是而非。陳文良提醒,評論一件事前,先看事實,不要只看網路。(延伸閱讀:公益組織專家:一窩蜂批評慈濟之前,先釐清流言蜚語吧!

若要說慈濟事件帶給其他 NPO 什麼啟示,陳文良說:「社會上對公益組織,越來越關心透明度。只要是公益團體,就有義務對大家開放。」一般中小型 NPO 開放財務資訊,是在理事會或會員大會時公告,而比較大型的組織多是請記帳士或會計師來做,並把內容刊登上網,陳文良期許各 NPO 能做到,不管政府什麼時候要來查帳,都不會有問題,「做到這種程度,就不用擔心被人家說話。」陳文良說。

趁組織還小的時候,對捐款人進行分析

除了財務透明,品牌形象與關係維持,是建立公信力的另外兩個要素。

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最顯而易見的就是透過可見的制服,比如慈濟的藍天白雲、紅十字會白底紅十字的背心。但陳文良說,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臺灣的公益團體很喜歡穿背心,甚至在胸口印上自己組織的 Logo 或是名稱,除了缺乏鑑別度,「是否也有點缺乏美感?」

紅十字會不分國際,白底紅十字的 logo 非常容易辨別。/圖片來源:ICRC @ Flickr

紅十字會不分國際,白底紅十字的 logo 非常容易辨別。/圖片來源:ICRC @ Flickr

而關係維持,可能是很多中小型 NPO 容易忽略的重點。陳文良強調,「NPO 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市場跟客戶是誰,募款不可以漫無目的找。」再度以慈濟財務爭議做例子,陳文良說,慈濟問題從在網路上掀起討論,到傳進慈濟捐款人耳裡,中間有非常大的時間落差,「因為慈濟的捐款人大多是 45 歲以上,用現金捐款,不看網路。」

陳文良接著以聯合勸募為例,聯勸的主要捐款人幾乎都是中產階級,大多是 35-45 歲、居住在北部都會區的白領女性。陳文良建議各 NPO,「趁組織還小的時候,對捐款人進行分析,摸清楚自己的客戶跟市場。」

最後, NPO 理監事老化這點,似乎反映了所有組織都必須面對的問題,陳文良說:「時代變化得很快,半年、3 個月沒有接觸,就完全不一樣了。但這同時也刺激大家去學習新的東西。」陳文良說,現在很多事情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而是在網路上大家就一起把事情分工完了。比如馮瑞麒執行長提到的零時政府,透過網路的技術改變官僚的結構。陳文良說:「未來,像這樣講究效益與各型態的合作會越來越多,因此公益團體必須分眾得更清楚。」

作者介紹

李 修慧

臺大中文系畢業。寫詩、散文,喜歡文學、美。 想用文字軟化生硬議題,用文學延展有限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