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Ost 週報 No. 56:楊斯棓醫師 vs 核能流言終結者:網路核能論辯的觀察
「核四應否運轉」是近年台灣重要的社會議題,不論擁核、反核陣營,皆有公民自發性地利用演講、撰文等方式,在臉書或實體世界迫切的捍衛自己堅信的立場。本週,擁核的《核能流言終結者》針對反核的《部落客醫師楊斯棓》在TEDxTaipei的演講內容,列點舉出「楊斯棓醫師在TEDxTaipei演講的11個錯誤」;截至二十日晚間,楊醫師亦發布十二篇臉書貼文(連結詳下方整理),一一回應終結者的質疑。
此次網路論辯,應屬核能議題立場相左的兩方,首次系統性的針對彼此的論點進行來回討論與交流[1],加以雙方粉絲團人數皆有數千人,彼此的互動回文皆引發大量關注及轉貼[2],本週週報嘗試以這次的事件為主題,從中一窺公眾議題(在網路)討論的現況與困境。
雙方爭點的紀錄與觀察(資料連結)
筆者將終結者提出的十一點錯誤、楊醫師回應的十二篇文章、及雙方後續的互動統整在下面這份線上文件:《楊斯棓醫師 vs 核能流言終結者:論點整理》,建議打開此份文件初步了解雙方的交鋒過程。
▲筆者嘗試彙整本週雙方的來回論辯內容,歡迎各位網友接力補充。
〈彙整表連結:請按我〉
整體來說,雙方的回應模式、論點爭議,概分為三類:
#01 遮蔽部分資訊,恐有誤導之嫌
雙方皆曾質疑對方在「資料呈現」或「論點陳述」時,透過「僅揭露部分資訊(意即遮蔽部分資訊)」誘導讀者聯想到特定的結論:
-
以終結者為例:在錯誤#04中,楊醫師質疑「法國現在反對核能的民意只有14%」易誘導讀者做出「支持核能民意有86%」的結論。 ➝亦應考量的是,民調中會有支持、反對及猶豫三個選項,猶豫比例若未揭露,是無法得知確切支持比例的。
-
以楊醫師為例:在錯誤#03中,楊醫師回應「世界上儲存鈾礦最豐富的是澳洲、澳洲沒有核電廠。這兩個都是事實,我問了一個why,給聽眾帶回家想,何過之有?」但此種陳述方式易誘導讀者直觀做出「澳洲反核」的結論。➝亦應考量的是,澳洲無精煉鈾的技術、使用煤礦的成本降低,終結者表示這才是澳洲有鈾礦、沒核電廠的主因。
-
其他:終結者在錯誤#08質疑楊醫師提及「美國核能佔比下降」未說明裝置容量佔比下降係天然氣廠增加、在錯誤#04質疑提「歐蘭德總統重申把核能降到50%」卻未說明此規劃須搭配大量稅金、核能收入補貼再生能源才能進行……,皆係此類爭議。
#02 定義、聚焦點差異,導致交集難尋
當根本的對問題、資料的理解不同,且回應時跳過問題定義、直接做回應,雙方發言極易沒有交集:
-
定義差異的例子:在錯誤#02、#07中雙方針對「台灣有無能源政策、是否有探討再生能源」看法不同,楊醫師引述聯合報、公視報導的郭位發言,認為缺乏「整體」政策應屬沒有能源政策;終結者則以《環境基本法》中的非核家園等政策性宣示回應質疑。➝楊醫師的標準高於終結者,認為應有更完整的法規才符合「有能源政策」,此即因字詞定義差異造成的看法差異。
-
聚焦差異的例子1:在錯誤#10中,終結者表示「台灣有可能發生海嘯,但核電廠蓋的海嘯牆比能有的最大海嘯還高」,但回顧楊醫師的講稿前後文,提及海嘯係為回應盧嘉辰立委基於錯誤事實擁核,而非討論核四是否能承受海嘯侵襲。➝這部分,筆者認為終結者將之列為錯誤之一,較失允當。
-
聚焦差異的例子2:在錯誤#09中,楊醫師原演講內容為「孕婦接受大劑量輻射會生下畸形兒」,終結者的回應則以「核災產生的大量輻射產生畸形兒」為主軸,前者的大量係指輻射劑量、後者的大量則指畸形兒數。➝這部分,筆者認為是終結者語意擷取失當。
#03 真正的「資料」、「證據」交鋒
除去上述類別一、二,真正聚焦雙方資料與證據上的論辯交鋒,尚待解決者概有以下幾點:
-
回應#03:楊醫師引述德國聯邦政府統計局聲明,以「有能源淨輸出」回應德國缺電,終結者以Fraunhofer ISE報告等指出缺電與否應綜合評估時段、區域。➝楊醫師表示感謝補充,尚未對內容回應。
-
回應#09:楊醫師引述經濟部網頁中「產業」部分表示美國核能趨勢往下,終結者引用同網頁「政策」部分:支持核電產業、確保核能安全、支持國內設立新核電廠,作為回應。➝爭議點應在於,是「產業中廠商怎麼說」還是「政府政策怎麼說」方代表美國的核電趨勢?就目前態勢,楊醫師認為是前者,終結者認為是後者。
-
回應#10:楊醫師引述白俄羅斯《Radiation Protection Dosimetry》、紐約科學院《Chernobyl: Consequences of the Catastrophe for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的報告支持輻射導致畸型兒。前者,終結者指出楊醫師對該篇報告的語意理解偏誤,以同篇作者的其他報告論述、《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論述畸形率上升可能導因於輻射以外的原因;後者,終結者則以紐約科學院拒絕為此背書質疑其證據力。➝楊醫師未針對此二報告再做回覆,引述Richard Hung的留言「核電廠大規模外釋現象的看法雙方都未能達到封頂證據力」停止回應。
- 錯誤#05:楊醫師引述天下雜誌:「全世界只有台灣把核電廠蓋在首都附近」,終結者條列瑞士、丹麥、盧森堡等國首都與核電廠的距離亦在30km以內。➝楊醫師回應,全世界只有(世界唯一)的說法係引自天下雜誌,並附天下的內文原圖;並指出爭論「唯一的概念」是抓小瑕疵、卻未正視真正大的深層問題。
【筆者說明】錯誤#05這段,筆者原先寫的是「截至2013/10/20,未回應」,2013/10/21楊醫師即以e-mail方式主動來函提供其回應連結;但因本人之疏漏,至2014/05/14方確認其e-mail內容,並據以修正本文。感謝楊醫師主動提供本段資訊。
雙方論辯的限制、困境與建議
儘管立場相左,楊醫師、終結者皆是近半年在網路、實體世界盡心耕耘核能議題公民發聲代表[3],若能在傳播「正確資訊」的前提下,雙方付出的時間、勞心力成本都值得更大的影響範圍。以下僅就本週雙方互動的觀察提出建議,也供其餘倡議型NPO作立場傳播時的參考。
#01 楊醫師:改善「資料證據力」為第一要務
筆者個人認為,細究上段資料交鋒部分,在資料蒐集深度、資料理解程度上,楊醫師仍有改善空間,攸關「知識正確性」、「資料解讀正確性」的爭點多未能提出具體的回應。這與楊醫師多採「引用他方資料」呈現觀點有關,這並無不可,但需特別小心:
-
引用資料多為主流新聞媒體:先不論台灣主流媒體素質如何,新聞上的資訊多為記者採集、編修後的第二手、第三手資料,若該議題有第一手學術論文、官方研究報告,新聞的證據力顯然較低。[4]
-
楊醫師遭質疑證據力時的回應:「你是要告訴我,聯合晚報應該關門嗎」、「我就是引用郭位的話來批評政府,郭位是被請進總統府演講的」,此種回應方式透露出兩個風險:一,過度信賴媒體資訊;二,跳過「篩選資訊」的工作。
當然,若引用資料真有錯誤,引用者可作切割,表明錯的是被引用者,但我個人認為,身為一個有影響力的資訊傳播者,應負更大的資訊篩選責任,擔任分辨資訊真偽的角色,而非一味接收主流新聞上的資訊。若在資料篩選上未能加以修正,是很難說服強調科學證據、邏輯嚴謹的公民的。[5]
#02 終結者:避免因「態度」被廢言
終結者曾多次在網路發言、撰文時,因用字遣詞引發爭議,如:以「高潮」來形容楊醫師的回應、以「你瞎了嗎」回應立場相左的網友、楊醫師表示照片被終結者竊取塗鴉等。
雖部分終結者成員認為楊醫師係因無法反擊內容,只能從照片塗鴉、發言態度回應,但這同時顯示出終結者的兩個資訊處理風險:第一,使討論失焦,細看多則楊醫師粉絲團下的貼文留言,相當高的比例係在抨擊終結者的發言態度,壓縮了內容與資料相關的討論;第二,當許多網民以「先態度、後內容」的方式作為篩選資訊的判準,終結者有品質的核能知識、內容會先一步的被排拒,至為可惜。
另,若以擴大影響力、匡正錯誤資訊的傳播為目標,終結者或許可思考多以「澄清科學事實」而非「擁核」的面目出現[6],前者可開創與反核方對話、甚至合作的空間是存在的。
#03 綜觀雙方:立場皆未被動搖,凸顯整合資訊的需求
本週雙方的頻繁交流,截至目前來看,呈現「雙方都很認真為文回應,但雙方的立場皆未動搖」的狀態,基於對資料證據力的判斷不同,各自堅信己方的回應更堅定自己擁、反核的立場。就雙方的粉絲而言,楊醫師的粉絲多以抨擊終結者的發言態度、終結者的粉絲多以質疑楊醫師資料證據力為主,若雙方在這兩點上維持既有操作,是很難吸納、說服對方的粉絲的。
雙方論辯的過程,也凸顯出網路公眾議題辯論的限制:「資訊海量,且資料戰場分散」,同一議題因雙方在各自粉絲團為文(有時又是分次為文),要完整瀏覽雙方的論辯脈絡的資料蒐集時間成本相當高。就底下雙方粉絲的留言,會發現許多粉絲看到自己支持的一方有所回應、有提出資料,而未係究雙方的陳述邏輯、資料品質,即作出繼續支持的判斷,這是相當可惜的;議題正反意見整合的文章或平台,都是目前網路世界尚缺乏的需求缺口。
小結
無論如何,雙方本週的論辯與交流,都為台灣公民做了一場認真的公民議題討論示範,為核能議題留下更多討論資料外,也給網路公民一個機會,仔細檢視雙方的態度、論述與資料,作出「我要依據什麼來檢視雙方的論點,及選擇自己的立場」的自我判斷──在這點上,雙方都值得我們給予高度的評價。
註:歡迎協助編修更新筆者整理的《雙方論點整理》,持續關注這場網路上的公民論辯。
NPOst 每週會整理台灣 NPO 的重要動態跟焦點議題,若你想提供資料,請寄到 npost.tw@gmail.com,標題註明「NPOst 週報」。
[1] 以終結者來說,其亦多次在粉絲團針對媽媽核電廠監督聯盟、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賀立維博士的發言進行流言破除,但多未引起對方回應,詳見這份終結者的資料整理。
[2] 舉例:終結者發布的「楊醫師TEDxTaipei演講的十一個錯誤」共有113個讚、162則留言,楊醫師發布的「回應七」共有382個讚、101則留言。
[3] 環台、環世界演講需要的毅力跟行動力絕非一般人能達到的,筆者自己亦曾在劉黎兒的演講會場看到楊醫師全程努力的筆記,對其認真程度印象非常深刻;筆者亦觀察終結者的粉絲團、社團超過四個月,核心成員們為回應偽科學、錯誤資訊熬夜到深夜也是屢見不鮮。
[4] 至於「官方資料是否就較可信?」相關討論可參考泛科學這篇貼文及留言。
[5] 不過這也要看楊醫師設定的資訊傳播族群,習慣主流媒體式資訊的一般民眾對楊醫師的演講方式與內容,接受度自然是高的。
[6] 這個建議出現於哲學部落客朱家安這場演講中的Q&A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