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NPOst 編輯團隊踏入富邦文教基金會位於仁愛路的辦公室,當日是個好天氣,三樓的辦公室有整面玻璃窗,向外可以看到行道樹的樹梢;工作人員正在走廊上,整理周末剛結束的反核遊行道具。
富邦文教基金會成立於1990年3月,以推動青少年生活教育、
以下是當天訪談內容整理:
一、富邦文教基金會最著名的是媒體素養教育,從基金會的官網資訊,可看出最近轉向於青少年人文素養的均衡發展,是否可以介紹一下富邦文教基金會關注的事情,以及近來推動的新項目是什麼?
陳藹玲:民國八十年代末期,有線電視進入戰國時代,卻衍伸出許多社會教育問題,首當其衝的就是孩子。
所以我們希望從學校教育開始,讓孩子了解媒體產業的產製過程,進而培養辨別資訊的能力,也就是「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現在媒體素養已經進入了課綱,課本、參考書或老師都會提到,代表媒體素養的推動已經進入穩定期。
不過「媒體素養」聽起來太空泛,所以約四、五年前,我們把它改叫做「資訊力」,同時加入讓孩子認識自己從何而來的「生命力」,以及從學校就開始尋找自己所愛、強項以及熱情的「工作力」。以上「三力」環環相扣,而且是年輕人應有的基本能力;年經人也應該學習、判讀、思辨爆炸的資訊,形成自己的意見,進而發展社會責任與公民意識。
先前信用卡衍生許多卡債風波,近年我們也開始推動青少年的理財觀念,讓理財概念向下紮根,畢竟富邦這方面的專家足夠。
二、富邦文教基金會用什麼具體的方式,培養青少年的「三力」?經過這些年來的經營,覺得成效如何?
陳藹玲:我們以年度為單位舉辦活動,例如發聲網、發聲獎、圓夢計畫、寒暑假故事報導營等,營隊之下也規劃一系列課程,並與專業講師合作。
寒暑假故事報導營已經做出口碑,招生往往很快就額滿了。每次參與的數十位高中學生,有都會區孩子也有地方上的孩子,去年前往蘭嶼讓孩子親自種芋頭,今年則是帶孩子去貢寮,讓他們與當地人互動,體驗當地人的生活,結束之後整理出影音、報導等紀錄。教育工作需要長時間觀察,不容易用量化方式評估成果。例如,有些學生參加營隊之後,回來變成營隊的大哥哥、大姊姊,且連續參與2到3年;另外,我們也培養大學生志工。
三、富邦文教基金會的人力配置如何?就你們的觀察,富邦基金會在推動事情的時候,有哪些優勢?富邦還有慈善基金會、藝術基金會等,這些基金會是完全獨立運作,還是密切相互支援?
陳藹玲:目前富邦基金會有12到13位正職,另外大學生志工有20人左右。大部分企業型基金會都是「贊助型」基金會,而我們是「操作型」基金會,直接執行許多計畫。
我們承認企業型基金會的立足點與一般小型NPO不一樣,而富邦基金會最大的優勢,坦白說就是不需募款,集團內的員工都是現成網絡,可以幫忙宣傳。我們希望服務可以向外擴展,每年都稍微調漲預算,今年約4400萬元來自富邦集團、1200元萬來自私人捐款。
我們與其他NPO合作的方式,第一個是捐款,第二個是提供經驗以及協助布達消息。先前也曾幫忙NPO向其他企業募款,但可能每個企業想做的事情不同,所以成效不彰。
但我也認為,企業型基金會的同質性太高,若能關注不同社會議題會更好。很建議企業型基金會多在議題裡頭研發,而不只是發錢,雖然研發比較困難,得花較多錢才有成果,但我覺得企業主要有遠見與魄力去執行。
富邦集團除了富邦文教基金會之外,還有富邦慈善基金會、富邦藝術基金會與台北富邦銀行公益慈善基金會等,彼此之間完全獨立運作,分屬不同董事會,財務也獨立;但偶爾也會資源交流,例如我們需要藝術工作者的時候,會請藝術基金會幫忙尋找。
四、妳覺得NPO特別需要哪方面的人才?
陳藹玲:NPO的對外溝通特別重要,很多NPO都努力服務,但也要讓社會感到善的循環,把理念傳遞出去。但不是每個NPO都有能力或機會宣傳,這就需要拜託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花心思去發掘。
另外,我覺得一定要建立發言人制度,除對外溝通可避免出現多頭馬車,訓練良好的發言人也會成為NPO的招牌。
五、 反核遊行曾引發一些爭議,在此事件之中,富邦文教基金會的角色是什麼。這些事件結束之後,是否有些內部討論,可提供其他NPO一些經驗?
陳藹玲:很多企業不碰核四議題,但我們從中看到資訊落差與環境永續的部分,所以決定從教育著手,把「鍋蓋」掀開來。
決定做這件事之前,當然要先取得母公司認可,做好對客戶解釋的準備,內部也要取得共識。決定之後,除找來長期合作的公關夥伴,再來就是找到長期關注此事的NPO與NGO,我們彼此花了不少時間討論策略,再用不同的角度發動。
面對外界的質疑,第一是說實話,第二是與人為善,不要用汙衊的方式攻擊他人。而且,不要把整件事看作是個人得失,就會釋懷了。
六、富邦文教基金重視資訊力,但就您對於新聞生態的了解,主流媒體符合人民期待嗎?而曾有傳聞表示富邦投資風傳媒與關鍵評論網,是真的嗎?
陳藹玲:主流媒體都有營運的現實考量,媒體為了求生存,又需要置入性行銷或灑狗血,從外部要求媒體很困難。我們的策略是從教育釜底抽薪,培養出品味好的閱聽大眾,未來(媒體環境)就可以慢慢往一個好的方向走。
當初關鍵評論網的兩位年輕創辦人來找過我,我個人覺得培養有熱情、受過良好訓練的年輕人是件很好的事情;我完全以個人角度允諾投資,但在那個時間點上,媒金分離的議題也甚囂塵上,所以最後沒有成局。某方面覺得很對不起兩位年輕人,但現在很高興看到他們經營得不錯。
關於風傳媒,則是富邦有段時間想接手壹傳媒,當時請張果軍(現任風傳媒董事長,曾任富邦證券董事長)去分析、了解,因而燃起他(做媒體)的興趣,他也覺得很有機會來做一個媒體;後來張果軍離開富邦,所以他就決定用自己的錢,做風傳媒100%的老闆。所以富邦與風傳媒完全沒有關係。
-------------------------
我們也請教陳藹玲對於網路獨立媒體的意見,她認為,數位時代的獨立媒體百家爭鳴、甚至千萬家爭鳴,要在紅海殺出血路,必須質量並重。
訪談約進行1個半小時,陳藹玲的態度率直親切,面對問題也有問必答。她很清楚富邦文教基金會的資源穩定來自母企業,但也不避諱直指媒體的現實問題,並且以自己的方式去進行改革。
企業型基金會的資源往往很豐沛,而且母公司又常有成功的營運經驗,對於行銷與公關也較在行;反過來說,一般小型NPO卻有最豐富的在地經驗,它們的長處是深知地方的脈絡與需要,並擁有服務對象的專業知識。
台灣的企業型基金其實非常活躍,就最近而言,就有台灣大哥大基金會連續兩年推動「i無限數位公益」,今年的其中一個專案是贊助第一社福基金會、台灣癌症基金會、門諾基金會拍了三部微電影,幫這三家社福團體募款;永豐餘集團2013年上半年也曾與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合作,為1919食物銀行募集物資;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也由嚴長壽擔任董事長,致力於彌平花東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也長年積極於綠能與環境教育的推廣。
企業型基金會因為隸屬於母公司,其願景、方向、專職人力等,難免受限於母公司對於基金會的想像跟設定,偶爾會有只是為了花錢而花錢的情形,舉辦華而不實的活動,造成資源浪費。
但企業型基金會位於NPO界的資源上風處,加上身兼 企業社會責任(CSR)的執行角色,若能將資源做更有效的利用,除了可為企業帶來正面形象,更是社會之福。不過,企業型基金會到底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做公益呢?有人認為直接資助已經長久耕耘的小型NPO,一來無法累積自己的形象,二來小型NPO也無法獲得企業的想法與經驗;但若企業型基金會直接執行專案,又可能因為在地專業知識不足,隔靴搔癢無法切中真正需求,甚至無力長期經營投入,而且如此一來,許多小型NPO也會缺乏資源挹注的機會。
目前看來企業型基金會最理想的運作方式,就是以自身的經驗與資源,找到在地且專業的NPO,雙方密切合作推行公益事務,並且交流專業經驗,同時提升雙方的技能;如此一來必定會增加溝通成本,但對於企業型基金會來說,是負起社會企業責任的重要條件之一。
訪談時不時聽見一位2、3歲可愛小女孩跑來跑去的嘻鬧聲,原來是訪客的小孩。辦公室氣氛輕鬆愉快,基金會員工也都稱陳藹玲為「陳小姐」,同事彼此之間的互動也看不見太多拘束;離開之前,富邦文教基金會的員工與我們也留下一張大合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