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人社區經營協會(下篇):最苦的時刻,用最包容的愛支撐信念

「曾牧師,我已經一年半沒有領薪水了……」

「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只領『一半的薪水』很久了。」

十數年的經營、五百餘位課程學員、一千兩百個年訪視個案,全年無休的外配中心、課後輔導、老人到家關懷,這麼大的服務量,原來,是這樣支撐起來的。而令人嘆服的是,在經濟困窘的艱難時刻,海口人社區經營協會的六位全職人員,沒有任何一位離開。

那些走過的、正在經歷的辛苦路

在上篇中,我們已經看過海口人在十數年間,歷經多少次的冒險、擴大服務範圍,但令人驚訝的是,這一切都是由一個六位全職員工的小團隊完成的。

經濟困難 >> 犧牲自己的薪水,成就更多的個案與服務

「我們很會做事,但,就是不太會募款……既然承擔,只好犧牲吧。」
~曾鴻志牧師

遙想民國八十九海口人成立之初,除了招募一位負責會計工作、月領三千塊的兼職幹事,身為理事長的曾牧師發揮「校長兼撞鐘」的精神,自己不支薪,如同一人公司般包下規劃、行政、執行所有工作。十三年後,專案與服務量倍增,但礙於經費海口人的編制依然迷你:六個專職人員、四個多元方案人力、一至兩個工讀生。

即使維持人力的精簡,海口人仍努力為案主謀求各種福利,不論孩童或長輩,課後輔導、健康促進或樂齡課程結束後,總無償提供餐點,就怕新移民太太及丈夫工作太晚會延誤小孩或公婆的午晚餐;又例如,近年海口人也與基督教救助協會合作「食物銀行」,透過民間及協會自己的募集將食物、日常用品親送到貧困的家庭,一次資助的物資價值高達近兩千元……這些奉獻給個案的體貼與著想,都使海口人的經濟負擔越趨沉重。

然而,無暇募款的海口人的財源大多只得依賴政府補助款經費,但政府經費補助模式在初期並未完備,例如「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十年配有三十億,卻規定一半必須用於學術研討,同時,每個縣市均一補助三百萬,不論新移民的人口……也就是說,海口人所在的屏東縣與金門、澎湖一樣,都只有三百萬得用於新移民!(曾牧師云:讓人崩潰的制度啊……)這讓海口人能取得的經費來源更形微小;又,當官方人事更迭、經費縮減的情形頻繁,經濟壓力便一波接一波,迅速襲向海口人。

面對這樣的壓力,海口人上至曾牧師、下至所有員工,每每依靠著犧牲小我、成就服務個案的心,縮減自己的薪水,捱過一次次的財務危機。(筆者:採訪到這非常感慨啊,這樣踏實做事的NPO,真的、真的值得更多關注、更多資源的灌注……)

空間經營 >> 天助自助者,困境路上喜逢貴人

「我去跟爸爸談,不收租金,這棟樓讓你們用吧!請把這棟大樓的黑暗,變成光明。」
~前錢大爺大飯店地主女兒

空間不足,是海口人早期經營時的心頭大患,民國九十年,海口人成立的第二年,應縣府邀請開設婦女學院,面對在地人「這沒有用啦!東港人沒在學習的啦……搞教育沒用的啦!」的挑戰和看衰,曾牧師用實際戰果證明了自己的眼光和教育的力量:第一年招生就成功開設六種課程、約一百八十名女性學員,第二年的課程報名人數更近乎倍增──讓眾人跌破眼睛、大感佩服之餘,卻也讓場地的需求倏忽顯現。

曾牧師自己服事的東港國語禮拜堂、鄰近的幼稚園……當熟識的場地一一因可容納人數不足而不敷使用時,或許是緣分吧!曾牧師結識了已廢棄的「錢大爺飯店」的地主女兒。錢大爺是東港名聞一時的高級酒家餐館,也是名流官商、坐檯小姐匯集處(編按:據聞是低消「萬元」起跳……別忘了,那時是民國八零年代哪!)。民國八十六年經營不善,大樓遭關閉廢棄,自此成為流浪漢、毒販交易的常駐點,樓中的纜線、鋁框、水龍頭等能賣錢的傢當也被小偷掃蕩一空;大樓對面的東興國小也因此受池魚之殃,電腦主機竊盜案頻傳。

印證「天助自助者」這句話,民國九十年,地主女兒了解海口人的空間需求後,感念海口人對東港社區的奉獻,積極牽線,讓海口人免去租金,接手這幢大樓的兩個樓層──自此,海口人終於擁有可安身立命的基地,不再為空間不夠、沒地方上課辦公而奔走各方求助。(編按:不過進駐時還是花費近八十萬元、用兩個月的時間清理地下室的淹水廢棄物、石膏板、做開窗、隔間;另外,每年仍有約十一萬元的房屋稅須繳納……還是不小的經濟負擔哪……)

那些讓他們堅持下來、繼續往前走的力量

財源危機總是如影隨形,這一路走來,支持曾牧師及海口人繼續服務社區的關鍵到底是什麼?「信仰當然是最重要的,」低頭思考一晌,掛上一抹微笑,曾牧師繼續說:「孩子們、新移民的成長也是我心中重要的支柱力量」。曾牧師分享了小達(保護當事人,採用化名)的故事:

十四年前,九二一大地震後兩個月,小達被警察局送來海口人──但他不是災民,而是「災區慣竊犯」。原來,小達的媽媽流連於賭場,小時候起,小達的爸爸一天只給他和妹妹八十元生活,為了生存,小達開始偷東西維生;九二一發生後,小達一個人進入災區,偷了張「災民證」貼在身上,領取物資外,也跟阿兵哥們打好關係,幫他們煮飯,甚至是幫忙搬運屍體,並藉機偷竊屍體身上的錢包、皮夾、手表等高價值的物品,變賣賺錢。

「這種『垃圾小孩』沒救了啦!讓他在外面死死就好了啦!」小達剛進入海口人時,許多知道小達背景的鄰居紛紛勸阻,但秉持著「孩子可以被改變」的信念,曾牧師堅持讓他安置在海口人;同時,面對小達對海口人新環境的陌生、排斥,曾牧師發揮最大的愛心陪伴,當小達在惡夢中看到九二一殉難者的向他討債時,為小達禱告、幫助他安定。

「曾牧師,有個問題我想問很久了……為什麼那些弟弟們都叫你『爸爸』?他們跟你長的不像啊……」進入海口人一陣子後,小達問。

『他跟我們生活在一起,當然可以叫我爸爸囉!』

「那……如果我繼續住在這裡,我……也可以……叫你……爸爸嗎?」緊緊地把小達抱在懷中,曾牧師大力點頭:『當然!當然可以啊』。

這一刻,曾牧師知道,小達終於放下心中的隔閡,真正融入海口人了。

在曾牧師的父愛照顧下,如今,當年流連警察局、被認為是闖禍精的小達,已成為中壢某宅急便物流中心的主管。看著孩子們長大,就是曾牧師繼續打拚的最大動能;同樣的,當受過海口人幫助的新移民,帶著兒女回來當志工,或在海口人的課程學習下,取得工作技能、爭取到工作機會,這些海口人的驕傲都讓曾牧師感動不已,更無怨無悔地、持續投入海口人的探險旅程。

海口人的未來之路?

「新移民、新移民小孩、家長都做了……接下來是新移民的丈夫!」談起海口人的下一步,曾牧師眼中再度閃耀起熱切的光芒;讓新移民與公婆爭吵時扮演重要角色的父親具備理性溝通的能力,讓他們了解自己該如何幫助新移民太太、小孩,這將是海口人讓新移民家庭更和諧完整的下一個教育計畫。

回望海口人十餘年的歷史,就是一段打破既有觀念和框架的過程:從民國八零年代起,被勸阻「東港是個沒有教育學習風氣的地方」的海口人,用婦女學院、新移民適應班、樂齡學習中心持續爆滿的報名人數,一次次跌破眾人眼鏡;被批評「什麼樣的人都幫,連沒救的社會垃圾也撿回協會」時,用關懷和時間,讓被批評的孩子們、新移民用自己的成績讓眾人對他們、也對海口人改觀。

海口人的未來與下一步,再度面臨「男性是否願意出門上課」的挑戰與質疑,看著口沫橫飛、充滿熱情地講解未來計畫的曾牧師,相信海口人會再次在眾人的驚詫中,完成新挑戰。也相信,以關心弱勢為使命,不斷檢討為創新途徑,海口人將持續為東港帶來學習進化的氛圍,也為台灣NPO界,樹立社區經營的新型典範。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