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災難,我們都要再重來一次嗎?

0

 

文/徐挺耀 莫拉克災情中心創辦人、數位文化協會創辦人

本文於前日同步刊登於蘋果日報

 

八八水災時筆者為數位文化協會執行長,用協會的架構創設莫拉克災情中心,同事和義工進入中央與地方各級應變中心設置資訊組,災害後也變成 APEC TEL 小組的計畫,成為少數可輸出的災害經驗。彼時建立的資訊組工作有二,一是把訊息從應變中心 EMIS 系統打出來,一是把訊息傳入應變中心。

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 2009 年應變中心體系並沒辦法處理線上訊息,必須透過電話才能真正被登錄在災害系統,但那時已有很多人嘗試自行架設網站,但這些網站並沒有跟政府應變中心體系同步化,反過來很容易產生大量海嘯般的訊息淹沒救災體系,這種訊息雖是善意的,但訊息海水倒灌對救災有很大的妨礙。

在災害時期,人的反應行為有兩種,沒有受災者往往非常焦慮,他們迫切想要得到更多的訊息,另一種是會出於善意轉發訊息。但這些訊息沒有上下架的機制,在各個訊息管道,比方臉書、ptt 等流竄。最常見的是早已獲救,但求救的瓶中信到處流傳,不斷把訊息傳遞到救災系統中,要求救了又救,或者路人出於義憤收集物資前往災區,去了才發現無法跟既有物資體系接合。

八八水災的時候是杜神父受困訊息,杜神父脫困後訊息仍然在不斷轉發,連總統都關心過,甚至在應變中心已經關閉的災後 30 天,還有人來訊息問杜神父是否脫困。幾年後的現在,這次是一位熱心的杜先生轉發所謂陳教官訊息,這個陳教官訊息也是廣發到造成當事人困擾的地步,後來杜先生還要發聲明道歉。

臉書跟 google 其實都已經在做世界政府的事情,或者鄉民中人才輩出,為什麼我們還是希望政府能做自己的災害訊息體系?因為無論如何,只有政府擁有最多的救災資源和訊息,只有政府有數十萬公務員和軍人可以調度,政府不發出災中指揮訊息,一般人根本無法知道要到哪邊做什麼。目前臨時用受災區首長的臉書和一些軟體服務來硬頂,完全是用「端」來解決「沒有雲」的問題,所以災害訊息都散亂而破碎。

應變系統缺的是人,不是技術

災害訊息體系缺哪些東西?以八八水災經驗,缺現場訊息處理人員,講白點就是沒有人在應變中心耐下性子拚命打字,統整與更新所有的要出去的訊息;第二缺的是「跟各個能產生訊息海嘯的管道同步最新訊息」的能力;第三缺的是看訊息的能力,所以沒有能力同步最新狀況,自然變成訊息海嘯海水倒灌系統。

所以不管 EMIS 系統怎麼改版,都不會解決問題,因為這是一個處理架構,不是單一的網站。政府一講到災害訊息體系,資訊廠商就蜂擁而至來做「網站」,在網站或硬體上花再多錢都解決不了這些問題,但一講到軟體或者人力,政府就突然沒有錢來做了,因為驗收跟維持都很不便。

莫拉克災情中心是個早產兒,那時臉書等社交媒體和移動端通訊軟體都不如今天普及,2009 年到 2012 年筆者見過各級災害的長官政委署長局長,去說明我們八八水災所做的事情,大家都無法搞明白我們在做什麼,做了後續研究也束之高閣,所以之後每次災害,都一樣有不同的團體重新刻一次輪子,臨時造災害系統。

事實上,高雄氣爆和颱風等後續的災害,軟體社群與開放資料社群也有做相當多的好應用出來,包含八八水災這些既有的經驗,加上官民一起合作,一定會有成果,不需要再反反覆覆重新刻輪子了。不然眼前看到這樣雜亂的訊息體系,是無法應付八八水災等級的大災害。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