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長輩、親人溝通,確認他們對於後事的想法與心意?

0
探討生離死別的《出境事務所》劇照

一直以來,大家都有個心照不宣的默契,就是避免在病人或是長輩面前談論死亡與後事的處理。彷彿只要不說出口,人就不會死。但事實上,如果沒有辦法跟當事人確認心中真正的想法與心意,最後可能只會讓病人受到更多的、不必要的痛苦,也會讓家人跟親友無所適從,甚至可能因為對於後事處理意見不一致,而導致家庭失和。

其實仔細想想,能有機會在病人意識清楚情況下與他溝通,相較於因故驟逝,來不及說再見的人來說,已經算是很幸運的事,所以我們應該更積極的與其溝通才是。

當然你會說,我是想溝通啊!但是又怕刺激到病人,怕他生氣或認為我是在詛咒他早點死,又或者病人無論如何就是不願開口表明心意。在實務上,確實我們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不過透過以下幾個作法,大部分情況下都還是可達到有效的溝通,以下提供給大家參考。

談論的環境選擇

畢竟對雙方來說,都是有點難以啟齒的議題,所以建議能在單獨、安靜,能讓雙方都靜下心來的場所進行溝通。

話術與流程的建議

1. 做好傾聽病人心聲的準備:坐下、放輕鬆,可做一些肢體接觸(例如牽手、輕拍肩等)。

2. 先寒暄,問些單純的問題,例如:「你今天感覺如何啊?」來確認病人身心狀況是否可以跟願意與你懇談。

3. 可先談論他人事,再用試探性的語言詢問病人以下幾個關鍵的問題:

■ 對於自己的病情理解多少或希望知道多少。例如:「我聽醫生說,之前有遇過幾個跟你一樣症狀的病人,你想知道他們的事嗎?」或「醫生說,之後可能要再做**檢查跟**手術,不過可能會……,你覺得怎麼樣?」請注意!重點不在於知道疾病名稱,而是探尋病人對於後續治療的期望。

■ 進一步詢問他對於治療的願望是傾向延命還是安寧緩和。例如:「我是想說以防萬一啦,想跟你問一下,如果…」

4. 當個稱職的聽眾:儘量讓病人自己說,不要打斷他,並適時給予鼓勵跟附和的語助詞(例如:嗯、喔、是啊、對啊)。

5. 複述、引申他話中的關鍵詞句,用自己的話再重複一遍,確認雙方認知是否有誤差。

6. 最好再觸及其心靈上的問題,同理其不安的心情,告知我們不會隨便放棄或拋棄他,並祝願他能平靜跟安心。

應該談論的議題

1. 價值觀、信念與信仰:是否有哪些宗教信仰或是靈性方面的信念?

2. 對於疾病的了解:對於病況未來的變化,最擔心、害怕的是什麼?

3. 對於治療的期待:對於現在正在進行中的治療跟結果以及後遺症了解多少?當你病情有所變化時,可能要做的治療與處置了解多少?

4. 釐清臨終治療與照顧意向:在怎樣的情形下,當你無法替自己做任何決定時,你是否希望生命被盡力延長?對於使用維持生命治療的意願?例如:洗腎、呼吸器、心肺復甦術等。在延命的同時,你可承受多少副作用?或是在何種狀況下,你會希望家人放手?

(本文摘錄自貓頭鷹出版的《好命到終老》)

本月選書:《好命到終老》

getImage

好命到終老:預立醫囑、安寧緩和、遺物遺產,善終指引完全指南(貼心附贈「以防萬一筆記本」)

人,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逐步邁向死亡的命運。所以「死亡」不該是禁忌的話語,也非詛咒的代名詞。唯有認真地面對死亡,正面思考,才能讓有限的生命譜出最燦爛、有意義的完美篇章。

要怎麼做好生前整理,規畫自己的心中理想的人生謝幕篇,或是該如何跟長輩或是重病病人溝通:「要是有個萬一該怎麼辦?」以確認他們的心意?

這是第一本教你實現善終夢想的圖解式工具書-從預立醫囑、安寧緩和到遺物、遺產分配的善終指引完全指南。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