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國發會Online第二發自由經濟示範區溝通會(國際健康篇)現場觀察── 照服員的人力流動仍不在政府的討論範圍之內

雖然平常聽到自由貿易或經濟協議,大學經濟實在念很差的站長就會很頭大……但因為週四(2014/7/24)國發會舉辦的《自由經濟示範區online媒體溝通會》主題是「國際健康產業」,想說可能也跟病人相關產業有關,還是follow一下比較好,於是硬著頭皮,下班後也到現場湊一腳。

還沒有全盤研究過自經區的議題,所以這場我沒寫紀錄,只把我自己在會中提出的問題簡記如下;想看整場溝通會紀錄的朋友歡迎收看國發會youtube,或NPOst公益交流站沃草等網路媒體的現場報導。

背景提要 >>  自經區是什麼?跟醫療、病人有什麼關係?

我只看了自經區的國際醫療部分,簡單說就是將台灣某區劃分出來,成立特別的醫療院所,利用特色科別(ex.特殊手術、醫美、健檢),吸引(1)國外的病人來台灣就診(2)先進國家的醫師來台工作,並帶動相關病人產業;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會給予區內事業/從業人員減稅等相關優惠。

必須要說,這次國發會與民間的合作我非常驚豔,相關資料彙整之強大,大幅降低我蒐集議題資料的時間:

  我的提問 >>  醫師之外,「照顧服務員」的人力流動也是潛在問題。

會中很大的爭點,是自經區可能造成國內醫師人力的流動。白話是:自經區的國際醫院待遇(應該)比一般醫院高,醫師都會往自經區跑、去服務外國人──這樣的人力流動,會使我們台灣人自己的就醫品質下降。

醫師圈的生態我不熟,無法判斷上述問題的風險究竟多大。但我的想法是:如果「醫師的流動」是爭議,那「照顧服務員的流動」將更是一個問題。因為:

1. 需求更大

醫師需求人數,如會中所說預計是1人/10床,而照顧服務員(看護)在醫院的需求比本來就更高,加以國際醫院預計吸引到的外國人經濟較充裕,用1人/1床的需求比來計算我認為應屬合理。

˙醫師需求 = [200床/10人] * [2個自經區] = 40人
˙看護需求 = [200床/1人]  * [2個自經區] = 400人

2. 供給更小

根據衛福部的數據,目前執業中醫師、看護人數分別是:

˙醫師供給 = 42,000人 [1]
˙看護供給 = 34,044人 [2]

 3. 可能移動到自經區的人數比更高

˙醫師 = 40人 /42000人 = 0.095%
˙看護 = 400人/34044人 = 1.117%

再加上,假若自經區的科別性質如會中所說,是以特色醫療、醫美為主,猜測園區內也會出現「醫美術後中心」、「復健所」之類的機構,這類機構對照顧服務員的需求也是很大的;所以上面的比例可能更高。

再者,就我的觀察,由於有跨區接案的需求,照顧服務員的移動機動性要夠高,故大多以「單身」或「已離婚」的30-60歲女性為主;也就是說,若自經區成立,他們移動的意願與機動性會比多有家累的醫師來的高。[3]

假如醫師到自經區的移動0.095%受到許多質疑、討論,那同樣也處於缺工,且可能移動比例更高1.117%的照顧服務員人力,我覺得也值得更多關注。(當然,%不是決定影響大小的唯一因子,還要考量該種人力是否易有替代方案等;但我自己評估照服員面臨的缺工跟醫師是同樣難解的。)

4. 具體建議

會中我因為太緊張忘記把上面的數字、%講出來,所以衛福部次長在台上回答時只表示:受影響的照顧服務員人數並不多,不用擔心。

寫這篇文章,是想把數字更完整寫出來;看到1.1%,真的還會覺得數值是低的嗎?我會期待政府:

第一,把照顧服務員受自經區的可能影響、數據,寫入法規影響報告;衛福部當然還是可以覺得影響1.1%是低的,但至少要把為什麼寫出來,法規評估影響報告應該要出現相關論述、計算式、數據,供大家公評。

第二,如果不認同這個%,對計算引用的數據有疑義,歡迎提供更近期的資料。(OS:非常需要啊)

整體來說,我並沒有因為上述照服員的可能影響就覺得不應該有自經區,因為一,我對自經區的全貌研究不夠多,無法判斷;二,就算真的會對照服員造成上述影響,或許也可以利用其他管制彌補。(ex.自經區禁用本國看護、只能引進外籍看護等以上純粹隨意發想)

只是希望,醫療、長照不能拆開談,談醫療時,也請衛福部別忘了把長照相關的影響層面納入考量

 

[1] 資料來源:衛福部《讓您三分鐘了解:自由經濟示範區  國際健康產業》P.17

[2] 我實在找不到102年度的數據,目前找到最新數字是內政部《照顧服務員人力擴充–留任與培訓》報告P.17,是100年底的數字。我假定101、102年的結訓人數&就業率是98-100年的平均值,推估102年底實際就業人數:

101-102預計結訓人數 = 1/3*(6386+4699+5729) = 5605人

102年底預計累計結訓人數 = 53445人

102年底預計就業率 = 1/3*(64.9%+62.4%+63.6%) = 63.7%

102年底預計就業人數 = 53445人 * 63.7% = 34044人

[3] 這部分單純奠基於我個人的觀察,還沒有找到合適統計數據,歡迎有資料的朋友提供囉。

 

 ● 站長後記 ●

  • 政策制定的複雜:實在覺得自己了解的太少了,醫療部分實在不懂,只能從比較熟悉一點點的長照來發想;但或許這也凸顯出政策制定的複雜,我們太難全盤皆懂,每個人就自己的專業給一點想法,慢慢完整一份法規。
  • 選定立場的困難:所以我一向覺得,政策的要/不要、應/不應我幾乎都無法給出答案,只能在「就我所了解」的一小部分做評論或選立場。
  • 關於態度:我很少出席這種與官員互動的場合,上一次應該是在《長照服務法修法公聽會》,老實說兩次我都滿不適應的──關於民間代表提問的態度。先消毒,不是覺得不好,但因為我平常是很少大聲說話的人,總是會在想,真的一定要用劍拔弩張、比大聲的方式對話嗎?
  • 大聲的原因:我嘗試思考,或許像沃草這樣的團體,太常跟政府交涉了,無奈的了解「一定要這麼大聲、強調這麼多次」才能讓官員有痛感到這些地方該改進。但習慣小聲說話如我,還是在想,如果用平靜一點的方式說話,會不會讓溝通更加順利呢?
  • 現場媒體:另外也想說,沃草團隊是我看過超認真的媒體,各份政府資料都印出來貼便利貼貼滿滿,功課做很多。小想法是,如果可以拿掉一些對政府的預設,或許這場會議可以有更多溝通。(像是我會覺得不需要逼迫一直強調「報告寫太爛」這件事,這些時間可以拿來做更多實質議題的討論)
  • 現場官員:其實我一直覺得,政府可以採用「揭露自我不足」的策略。整場會議下來,民間問的問題,政府的回答方向都會導向「這其實沒有問題,因為blabla……」;但如果大家有仔細看完youtube的話,我會認為還是有部分的提問是有戳到政府沒有考量到的痛點的。
  • 大方承認「這部分我們沒有考量到,我們會改進」:這真的很困難嗎?我其實覺得這是個很好的策略,我自己在公司每次產品會議前都會跟客戶說:這個系統現在還很難用、有很多缺點,所以我們就是希望仰賴各位的使用、回饋,讓它更好。先消毒,讓彼此是站在「一起更好」的線上,不是一種很棒的策略嗎。(不過我想或許這牽涉到,這條法案目前已走到什麼程度,行政部門跟民間要完回饋還有沒有空間修改的問題;這我就沒有仔細研究了。)
  • 政府與個人的距離:變近了。拜賜於科技的應用,以這次溝通會來說就促成(1)資料的呈現、彙集大升級,政策資料的可近性變高 (2)參與、提問變得更容易,事前hackpad提問、全程直播這些基礎建設已經慢慢出現了。結果就是,政府與人的距離變得更近了,中介單位的必要性開始降低,以前國發會可能是蒐集民意的單位,但目前是轉型成「協助搭建」蒐集民意的平台的角色;民意的傳達更直接了。我覺得這是好事,但相對的,散的民意的彙集(或更敏感的篩選)當數量大到一定程度後該如何進行?我還不知道。
  • 新的中介單位/個人:就我來看,有一大群想說話的民眾(社運人、部分新媒體如沃草、鄉民)對政府的態度是非常對立的,這其實正在把政府與這些民眾往越來越遠的方向推。但這次的國發會怎麼有辦法促成這樣資訊公開、可近的會議?私底下了解,是有民間的個人扮演了重要的中介角色。包括聽到民間想直接跟政府說話的慾望,也包括政府對工具運用的欠缺,從中牽線、進行工具的教學、以及整個流程/基礎建設的規劃。
  • 中介角色的重要與珍貴:我覺得在台灣這樣對立加劇的地方,這樣的中介角色是非常珍貴,也真正能促成一些改變的重要力量。這些人可能很低調,也就因為要夠低調,才有辦法做中介的角色。雖然主角表示不願露名,但還是在此對他表示我很深的敬意。(挖到實際中介者怎麼做事的hackpad紀錄,致敬啊!
  • 小結:關心社會的成本正在降低,有品質的資訊傳播正在增加。這次參加政策溝通會,真的是大大地長見識了。

 

 

● 延伸閱讀:衛福部次長: 優秀醫師有pride,不為錢去自經區──風傳媒
自經區排擠醫療人力?衛福部:影響不大──新頭殼

政府政策溝通網路化, 國發會積極摸索新工具──數位時代
本場活動站長自己的evernote筆記

● 想看更多站長的SNG連線?請按我~

 

本文由病後人生授權刊登,原文在此

 


按讚,接受更多公益好訊息!

病後人生│一站式服務網

經歷家人與自己生病,對於「病倒後,該怎麼辦」依然感到無力,因此成立了病人資訊平台:病後人生。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