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與蛋的難題:消除貧窮、碳排淨零兩者的拉扯,如何雙贏?

編譯/簡育柔

隨著聯合國永續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逐漸成為顯學,各國公部門紛紛提出自己的「綠色政策」,包含遵循《巴黎協定》的 2030 年減碳 50%、2050 年達到全球碳中和的目標。針對淨零碳排趨勢,台灣政府也將公布「淨零碳排路徑圖」協助企業導入綠色能源、建立減碳能力。

看似全世界都動起來的減碳運動,不過事實上,全世界的排碳量不減反增,且逐年增加。

碳排放也有貧富差距!

根據能源研究與社會科學期刊(Energy Research & Social Science)2021 發表的研究,自 1995 至 2015 的 25 年間,全球最富裕的 10% 人口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總量的 49%;而全球的 50% 貧窮人口排碳量只有 7% 。

數據顯示,富人的碳足跡遠高於窮人,且持續增加中。不僅是財富,碳排量也有貧富差距。

根據期刊 Nature Sustainability 2022 最新研究,世界前 1% 極端富裕人口,碳排量是貧窮人口的 75 倍,只要那 1% 人口持續進行長途旅行、私人飛機航行等高碳排活動,即便全世界碳排佔 50% 的人口全部達到零碳排,全球的碳排量也不會因此減少,更不用說要達到《巴黎協定》的控制全球增溫基線 1.5 度。

全球近半的碳排放來自已開發國家,碳排放導致的氣候變遷等災難,卻是由未開發、開發中國家承擔。該研究的第一作者、荷蘭格羅寧根大學教授 Bruckner 表示,減少全球碳排最有效的方式,應該是針對那群 1% 的超級富人進行碳排規範。

美國碳排量是非洲國家的 24 倍。(來源: Nature Sustainability

永續的兩難:氣候變遷影響貧窮地區,脫貧卻可能增加全球排碳?

貧窮地區的排碳量佔比遠低於全球碳排平均,卻受到最劇烈的氣候變遷影響。根據英國開放政府數據 ODI(Open Data Institute)在 2015 年發表的《脫貧,淨零》報告顯示,「全球氣候上升」代表的是平均值,有一些地區其實遭受更大的劇變(極端冷或極端熱)部分地區的生態系統對於氣候變化非常敏感,仰賴農業、畜牧業為主的開發中地區(尤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更是氣候變遷的第一波受害者。氣候變遷下,首當其衝的是貧窮族群,若自然環境無法永續,貧窮地區的經濟狀況更是難以提升,惡性循環之下只會讓脫貧的路越來越艱辛。

另一道減低全球碳排的難題在於,脫貧會增加大量全球排碳。Nature Sustainability 的研究數據顯示,如果試圖讓全球 36 億貧窮人口脫離世界銀行定義的「每日 5.5 美元的貧窮線」,全球碳排放將會增加 18%。

不過,消除貧窮與降低碳排放其實有機會兩全。全球約有 10 億人口屬於世界銀行定義的「極端貧窮」(每人每日所得低於 1.9 美元),這些人口多位於非洲以及南亞地區,人均排碳量極低。根據 Nature Sustainability 的數據統計,如果聚焦於協助該地區脫貧,全球碳排也增加不到 1%。

柏林全球公共與氣候變遷研究所的研究員 Wiliam Lamb 在關注氣候變遷的媒體《Carbon Brief》表示,以氣候正義的角度,氣候政策的重點應該擺在高碳排者身上,避免由極端貧窮地區承受氣候變遷苦果,也減輕地區脫貧的壓力。

世界 1% 的富人,碳排佔全球近半(48%)。(來源: Nature Sustainability

已開發國家政策雙管齊下,國內貧窮人口也能趕搭淨零列車

脫貧與淨零都是永續發展目標當務之急,各國應對的政策則各有不同。未開發與開發中地區,國內政策與國外支援多半以脫貧為優先要務。對於已開發國家,則有機會達成脫貧、淨零雙管齊下。

新加坡政府於 2021 年推動 2030 綠色計畫(Singapore Green Plan 2030)列出永續生活、綠色經濟等永續計畫目標,細項包含種植超過 100 萬棵樹、註冊車輛達到全潔淨能源車型、國民使用大眾運輸工具達 75%、至少 20% 校園碳中和等,將 SDGs 轉化成為全民的生活計畫,讓公、私部門一起動起來。

此外,新加坡政府針對消除貧窮,沒有採取一般福利國家常見的「最低工資」及「失業福利」等措施,而是務實地透過教育與培訓,輔導貧窮人口逐步具備就業能力,藉此自助脫貧,最終也能加入「2030 綠色計畫」為淨零付出一份心力。

已開發國家新加坡,社會中仍有貧窮人口。(Alesia Kozik @pexels

克服氣候變遷與貧窮雙重壓力,開發中國家的淨零之路

在全球氣候變遷的趨勢之下,許多開發中國家必須咬牙承受劇烈氣候產生的災難。2013 年菲律賓遭到颱風「海燕」襲擊,根據官方統計,海燕造成 5,680 人死亡、經濟損失約新台幣 231 億,地區救災及重建工作讓政府民生都焦頭爛額。

國際非營利組織 Liter of Light 創辦人 Illac Diaz,在海燕災難過後回到家鄉救災,當時當地最緊急需要的是照明設備,為了可以短時間內籌備大量照明燈具,Illac 導入大量太陽能板,並且教授當地居民組裝方法,此舉不僅解決當地照明的需求,更提供了當地居民就業機會。在疫情期間, Liter of Light 為了持續推廣太陽能板的應用與創造就業機會,組織發起了「太陽能板組裝挑戰」,挑戰者在家自組太陽能板,完成後點名下一位參加者,成功遠距推廣太陽能版。至今,全球已超過 1 百萬來自 Liter of Light 的太陽能板,點亮 32 個過去總是漆黑一片的國家。

Liter of Light 不僅幫助菲律賓度過海燕災難後的重建時光,太陽能板的價值更延伸到了當地經濟,推展綠色能源的同時,Liter of Light 也提供菲律賓居民更多就業機會,幫助更多人脫離貧窮。

Liter of Light 團隊成員教授太陽能板知識給菲律賓當地孩童。(Liter of Light @facebook

從新加坡政府的政策,以及非營利組織 Liter of Light 的案例可知,消除貧窮(Zero poverty)零碳排(Zero emmissions)的「雙零路線」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像是政府政策支持、或是技術、知識的推廣等,雖然困難、門檻高,但並非無法達成。

目前,全球仍有 11 億人口無法獲得電力,其中一半人口為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如果目前人口增長率保持不變,至 2050 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人口將會翻倍,因此發展持續可負擔的能源會是當務之急。此外,會達到導入電力的同時保持減緩氣候變遷,能源的選擇必須是低碳綠能,至於應該採用哪種綠色能源,則依照國家、地區特性而論。

雖然《巴黎協定》與 SDGs 通過至今已屆 5 年,全球進度看似落後而緩慢,但目標並非遙不可及。強而有力的低碳政策與氣候變遷策略可以被其他國家參考沿用,讓各國政府得以在發展國家經濟的同時,也通往脫貧、淨零的雙零之路。


參考資料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每月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NPOst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