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永續】節氣食「漁」 海鮮料理中少不了的永續秘方
編按
我家不住海邊,要怎麼一起為海洋永續盡份心力?其實加入海洋永續的行列很簡單,可以從餐桌上開始,你吃下的海產,可以決定海洋未來的發展!NPOst海洋永續專題與長期推廣食漁教育的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以下簡稱海漁基金會),在炎炎夏日到來的各個節氣期間,來告訴大家可以怎麼吃出永續。
內容由海漁基金會提供。NPOst編輯修訂。
「小滿雨水相趕」是常見的節氣諺語,代表梅雨季開始,此時的稻穀農作進入成熟時期,漸漸結實,農民辛苦的耕種,終於能看到豐收的希望。
除了在田裡能看見漸漸飽滿的生命力,在海裡同時也有一股充滿力量的動能,是飛魚隨著黑潮向北洄游,同樣也帶著新生命一路向北,繁衍後代。
讓海上黃金繼續閃耀
每年小滿時節,飛魚會游經臺灣東部海域,到北部彭佳嶼附近的海域繁殖產卵。漁民為了捕獲飛魚卵,會利用飛魚卵黏性的特質,採用草蓆取卵的漁法。漁民將草蓆鋪設於海面,越水而出的飛魚會在草席間產卵,就能輕易捕獲具有高經濟價值的飛魚卵。
每到春夏季節,捕撈飛魚是屏東地區漁民的重點作業之一,但早期漁民並不能只倚賴飛魚單一魚種維生,因為飛魚不論在食用的口感和便利程度上,都不如其他民間常見的食用魚類,在還沒有大力推廣飛魚觀光之前,多用來製作魚漿、魚丸等加工食品,經濟價值並不高。
但相比起飛魚本身,飛魚卵就多了許多價值,甚至有「海上黃金」的稱號,臺灣的飛魚卵產地在世界排名也是名列前茅,日本與歐洲國家都有臺灣外銷的足跡。
這也增強了漁民們捕飛魚卵的動機,在大量捕撈以及氣候變遷的雙重影響之下,造成飛魚有段時間數量減少,為了維護飛魚的永續性,臺灣政府在2008年設立飛魚卵捕撈的管制措施,農委會規定只有經過申請的漁船,在每年的5月15日至7月31日才能捕飛魚卵。
在《臺灣海鮮選擇指南》中,飛魚目前處在建議食用的綠燈區,野生的資源還算豐富,屬於食物鏈的中、底層生物,也是大型洄游魚類的食物來源,因此維護飛魚的繁衍情況,能間接維持生態系的平衡。
餐桌上多一個永續的選擇
小滿時節,東邊的海域除了有飛魚的蹤跡之外,根據海漁基金會合作漁港捕獲魚種的資料,還有鬼頭刀、日本竹筴魚、白帶魚、黃鰭鮪、雨傘旗魚,其中鬼頭刀、日本竹筴魚、白帶魚在《臺灣海鮮選擇指南》都屬於建議食用的魚種,皆具有體型小、數量多、生活史短、數量恢復快的特質,是家戶食用海鮮的好選擇。
發行至第五版的《臺灣海鮮選擇指南》,納入了「碳足跡」的評比指標,讓社會大眾也能進一步檢視,自己吃到的魚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所以像是市面上常見的白帶魚,有來自臺灣東北部海域的野生白帶魚,也有進口的白帶魚,進口白帶魚就被列在斟酌食用的黃燈區,因為來自海外的白帶魚碳足跡較高。
往臺灣北部海域航行,還能捕獲臺灣鯖魚。臺灣鯖魚與鬼頭刀在新版的海鮮指南中,都從過去的黃燈區進入綠燈區。但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常見的便當主菜鯖魚,往往是進口的挪威鯖魚,是屬於碳足跡較高的魚種。根據海漁基金會的二十大漁獲排行榜,雖然臺灣鯖魚(花腹鯖、白腹鯖)列居第一名,但通常被拿來當作餌料,鮮少進到臺灣人的餐桌上,若能改食用臺灣鯖魚,也能幫助海洋永續。
來到臺灣的西南部海域,小滿時節尚有櫻花蝦的漁獲,而屏東東港就是全臺唯二獲准可以進行捕撈的區域。
雖然櫻花蝦在選擇指南上屬綠燈區,但在二十多年前,東港經歷櫻花蝦過量捕撈的時期,漁獲量曾到達最高峰,也曾來到接近崩盤的窘境。
東港的漁民因此意識到櫻花蝦永續經營的議題,政府設立捕獲規定,必須要有許可牌才能進行櫻花蝦捕撈作業,一年之中只有半年能捕撈,半年禁捕,並限定捕撈數量,就是期望透過持續的管理,讓漁業產業能永續發展,維護珍貴的海洋資源。
而坐在餐桌旁的消費者們,享用經過漁民之手的海鮮,若能認識魚種的溯源,會吃出餐桌上的美味海鮮,原來也藏著永續的秘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