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紀錄片看永續議題:思考《環保少女:格蕾塔》(I Am Greta)中的氣候行動
文/黎育如
四月份,地球日帶來的綠色浪潮,喚起了許多保護環境相關的行動,也讓人回想起了三年前用實際行動帶起「氣候罷課」的風雲人物──瑞典少女Greta Thunberg
Greta Thunberg首部個人紀錄片《環保少女:格蕾塔》(I Am Greta)即將在4/30登上台灣大銀幕。格蕾塔登上世界舞台、成為媒體焦點之後,曾被視為爭議少女,近期又因紀錄片再次引發熱烈討論。
NPOst編輯室特別整理《環保少女:格蕾塔》的觀影指南,在看紀錄片的同時,也能用多元視角思考環境永續。
又是另一波造神運動?
由英國廣播公司BBC製作的紀錄片《環保少女:格蕾塔》,是導演內森.格羅斯曼(Nathan Grossman)花費一年時間跟拍記錄,原先預計只會花費三個禮拜紀錄「為氣候罷課」的行動,卻捲起了格蕾塔效應,罷課行動在全球各地遍地開花。
在寫實紀錄的運動路徑中,格蕾塔不只是鎂光燈下的氣候戰士,亦可以貼近一個十幾歲少女的生活、情緒、感受與難處,同時必須面對亞斯伯格症候群、強迫症和選擇性緘默症的心理議題,以及成名後必然帶來的衝擊。看見格蕾塔不是神壇上的神,有的是凡常人難得的堅持。
在格蕾塔被媒體化作神話的故事光環背後,更不該忽視2019年青年氣候運動達到高峰的盛況,千禧年後的世代,意識到環境議題的迫切性,願意挺身而出,這也帶給台灣青年一個全新的視野──罷課運動之後,我們能如何延續氣候運動的精神?
追求環境永續的路線之爭
格蕾塔的行動引起廣大迴響,但卻也遭致許多負面批評,包含美國前總統川普、俄羅斯總統普丁、巴西總統波索納洛都曾諷刺過她,只是一個不懂真相就亂喊話的「激進寶寶」。
當時各國領袖對氣候運動的反應,除了有持續否認的聲音之外,也有領袖加緊腳步,做出各項承諾,而在這股推進的力量之中,「綠色經濟」似乎成了現階段人們寄託的光明未來。
但早年以拍攝紀錄片出身的黃信堯導演,也提出反思的觀點:「即使是綠能產業還是在鼓勵消費,我覺得節能商品、綠能標章都是一種刺激消費的方式,它去除消費的罪惡感。」
氣候運動其實也有行動光譜,光譜上有側重經濟的行動觀點,也有側重自然的行動觀點。藉此紀錄片,也有機會打開光譜兩端的對話,讓觀影者理解──看見各自的利基點,思考自身實踐環境永續的路徑。
NGO展開創新的倡議行動
青年氣候罷課的運動,也帶給在做氣候運動的組織許多啟發,深入教育現場更是刻不容緩。
鑒於臺灣青年在氣候運動的起步較慢,綠色和平(Greenpeace)在去年底展開了青年氣候變遷教育專案,四月也啟動「Green Future Academy」氣候變遷線上學習平台,讓民眾能透過網路接觸氣候課程相關資源。
Green Future Academy提供了氣候、生活、能源、海洋、森林、減塑主題的線上課程,藉由課前問答,以及解釋世界上發生的重要氣候事件,最後再進行課後問答,完整學習歷程。
綠色和平期盼藉由數位的普及教育,讓教育工作者、對氣候知識有興趣的人可以更容易獲得資源,進而使社會大眾具有環境意識,走出來用自己認同的方式,替環境發聲、替自己發聲。
「當你開始發聲時便產生巨大的轉變,那帶來了希望。」──《地球脈動》自然科學家大衛.艾登堡(David Attenborough)給了葛蕾塔的故事一個肯定的註解,也提醒世人採取行動去面對氣候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