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孩子們的福爾摩沙」,來認識臺灣第一款 SDGs 桌遊!

活動名稱:《孩子們的福爾摩沙》

日期:2020 / 3 / 11 (三)

時間:14:00 – 16:30

地點:社會創新實驗中心 2 F

主辦單位: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社會創新實驗中心、社會創新平台

主講人:好氏社會企業共同創辦人邱鈞評、特聘講師王慧龍

「你覺得什麼是永續?」

在大家的想象中,可能會直覺地將「永續」跟「環保」劃上等號,減少塑膠提袋、少用吸管⋯⋯保護環境,就是永續。不過,永續不僅僅是指環境保護,幾乎生活中遇到的事件——獨居老人、快時尚、移工問題、性別平等、氣候變遷——都有待尋求一個永續的解方。

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對永續的定義是「滿足現今需求,又不損害後代的發展模式。」2015年,聯合國發布《我們共同的未來:2030永續發展方針》,提出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Social Developement Goals)以及 169 項細項,作為 2030 年以前發展指標。(延伸閱讀:SDGs 專欄/世界正在翻轉!認識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圖/好氏社會企業提供

永續涵蓋環境、社會、經濟領域。如果我們想追求發展更平衡的世界,該怎麼做呢?

好氏社會企業致力以「永續發展」為主軸,教育和實踐並行,要「讓每件事變成永續的『好事』」。為了喚起大家對生活的關懷,以及瞭解如何從不同的視角回應社會變遷,好氏社會企業推出「孩子們的福爾摩沙」,是臺灣第一款認識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桌遊。

SDGs 遊戲化:讓玩家思考何謂「永續」

過去,好氏社會企業一直以環境為主軸,募款舉辦學生營隊進行推廣教育。2017 年,團隊想用商業模式做社會公益,桌遊當時蔚為風潮,也越來越多 NGO 以桌遊等活潑的遊戲形式作為教育媒介(延伸閱讀:學校沒教的事:在議題式遊戲中玩出經驗,讓能力由此而生/專訪「玩轉學校」社會企業),因此團隊選擇桌遊作為「產品」。2017 年底,好氏社會企業與阿普蛙工作室合作開發,由好氏社會企業提供點子、執行美術設計,阿普蛙工作室設計、完備遊戲規則,3 個月後,「孩子們的福爾摩沙」誕生了。

圖/傅觀提供

好氏企業共同創辦人邱鈞評提到,早期團隊關注的重點主要在環境永續,不過,在接觸到 SDGs 後,認為  SDGs 更值得作為推廣內容,因為 SDGs 涵蓋的領域不局限於環境,還包括經濟、社會,更符合現實中社會議題可能涉及的範疇。此外,SDGs 已羅列好指標,如果要傳遞永續的概念給民眾,SDGs 顯然是具體可以應用、推廣的觀念。

「孩子們的福爾摩沙」由臺灣在地事件、SDGs、角色情境扮演等元素構成,邱鈞評說,教育並不該只是上課、寫作文,永續行動也不該只是保護環境。團隊希望藉由遊戲化的課程,讓玩家能運用談判技巧、團隊合作,去思考何謂「永續」,以及該如何「行動」。

玩家扮演企業,破解 18 個臺灣社會議題

在「孩子們的福爾摩沙」中,玩家分組各組成一家企業公司,每組選出執行長做最終決定、財務長投放資源。遊戲中有「海洋塑膠濃湯」、「移工悲歌」、「老人蝸居」、「黑金誘惑」、「颱風來襲」、「快時尚」、「消失的女總裁」等 18 個描述臺灣待解議題的「事件卡」,玩家需利用「關係」、「資金」、「技術」、「人才」4 類資源,挹注在事件對應的 17 項 SDGs 項目,共同解決每一輪的事件。該輪未解決的事件會持續累積,當事件累積至「世界毀滅」時,象徵地球已因過多耗損導致毀滅,遊戲即結束。

圖/好氏社會企業提供

比如「移工悲歌」涉及的最主要指標,包含第 8 項「生產力就業&經濟成長」、第 10 項「消弭不平等」、第 16 項「制度的正義與和平」(延伸閱讀:不是每個故事都有美好結局:臺灣東南亞移工最真實的寫照);「老人蝸居」則涉及「消除貧窮」、「終結饑餓」、「健康與福祉」、「永續城市」4 項指標。

玩家透過了解社會事件、討論如何與其他組交易分紅、如何正確地挹注資源,再透過運用遊戲細則(例如,關係、資金、技術、人才 4 種資源權力由高至低;「專利卡」讓挹注資源但未有貢獻的企業在下一輪可優先使用資源;「惠台政策卡」禁止其他組別使用某一資源),進而賺取積分。

圖/好氏社會企業提供

「玩家扮演不同企業」的模擬,某種程度也反應現實中解決社會問題時所面對的困境,正如每個事件所涉及的面向之繁雜,往往無法憑藉單一組織的力量解決,而必須依靠不同群體投入各種資源,才可能獲得初步成果。

邱鈞評表示,「孩子們的福爾摩沙」並沒有特定的受眾年齡層,只要知識上能理解時事,就可以玩這款遊戲。而在亮出事件卡的當下,或是結束遊戲時,講師都會引領玩家思考事件卡與對應 SDGs 在現實中的現況執行與困難。

有限的遊戲 v.s. 無盡的議題

遊戲結束後,邱鈞評跟與會者談了 4 件「孩子們的福爾摩沙」想促成玩家思考的事。

首先,隨著遊戲結束時間越來越近,玩家可能顯得越來越不在意或意興闌珊,這種心態呼應現實中常人的心態 —— 只要時間到,遊戲就會結束,而無論我做什麼, 2030 年總會到來。不過,值得你我思考的是,在遊戲中「放棄」並不會失去什麼實質的東西,但若在現實生活中放棄,我們失去的是什麼?

圖/傅觀提供

另外,團隊所設計的 18 張事件卡是認識生活事件與 SDGs 關聯性的契機,但現實生活存在的社會議題更多、更廣,且大多數都是同時發生、層出不窮。第三,對於這些事件,我們可能都知道,也在生活中聽說過,但我們卻不一定在意過。我們又要用什麼態度去面對那些我們不在意、卻存在在生活周遭的社會議題?

最後,事件也許在遊戲中被解決了,那現實生活中呢?

在「孩子們的福爾摩沙」的遊戲規則裡,每個待解決的事件都對應特定 2 至 5 個 SDGs 指標,關係、資金、技術、人才 4 種資源有權力大小排行(舉例來說,有兩隊把關係、人才挹注在同一指標時,以挹注關係的隊伍取得勝利)。然而,現實生活中,歸因與解方往往更加錯綜複雜,而在有限的遊戲裡,畢竟無法呈現現實的複雜性。

圖/好氏社會企業提供

為了讓遊戲順利進行,以及用最簡單、直觀的途徑達到讓玩家了解 SDGs 的目的,桌遊必須有一套遊戲規則,不過,我們也必須察覺,面對所有待解的議題,答案都不是那麼絕對。

事實上,在遊戲的過程中,有許多事件即使經歷了數回合,卻仍然無法得到解決。倘若在遊戲中,以有限的困境來解決各類社會事件已經如此不易,那麼現實生活中,你我所在的地球,面對更危險的真實處境,當然需要喚起更廣大的永續意識,以連結更多力量,促使改變發生。

不斷調整,讓遊戲貼近玩家生活、更有意義

本場次活動後,有玩家給予反饋,認為遊戲設計積分制無法讓玩家「積極爭取更高的積分」或是「擔心積分落後會受到懲罰」。該玩家建議,若把「積分」轉換成「錢」,例如「5 分要分給 3 組」的概念變成「5 百萬收益要讓 3 家公司討論如何分潤」、「公司總資產低於 3 百萬即破產」,也許更能激發玩家體會,在解決真實問題時,企業在現實營運與社會利益之間的複雜考量。

圖/傅觀提供

邱鈞評認為,「孩子們的福爾摩沙」雖無法讓玩家熟悉所有 SDGs 的指標與細項,不過,團隊希望透過遊戲中不斷出現的事件卡,盡力把觀念帶給玩家,同時喚起大家對所處社會議題的意識,有了這個開頭,亦將有更多「下一步」,在未來邁開行動的腳步。

目前,經由學校邀約、NGO 合作、公部門委辦,好氏社會企業已進行近 20 場桌遊活動(註),從遊戲出品至今,團隊也藉由每次帶遊戲的經驗,以及玩家的反饋,不對去調整、修飾。邱鈞評同時希望,能根據時事,不斷對事件卡進行補充,更貼近玩家生活,讓遊戲更有意義。

註:桌遊邀約可逕洽好氏社會企業(haoshise@gmail.com)。


延伸閱讀:

街頭遊戲「艋舺走撞」體驗無家者人生:好不容易賺來一點點錢,要吃飯還是看醫生?

全球 1/3 人口營養不良、8.2 億人長期處於飢餓狀態:消除飢餓不只要吃得溫飽,也要吃得對

唯有成為夥伴,發展的路上方能前行/SDGS-17(夥伴關係)

 

責任編輯:傅觀

核稿編輯:高翠敏

傅觀

NPOst 特約記者╱編輯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