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揪到「厝邊」,數位樂齡生活,咫尺不遠

本篇文章由中華電信基金會支持

早上十點,家中的長輩在做什麼呢?近兩個月來,許多長者在早晨街道還有些冷清時,就笑盈盈地步入三峽復興堂教會內,等著老師上「手機課」。好似回到了小學生的時光,上課前,大家嘰嘰喳喳分享最近發生的事,或者拿著手機看看上回老師要大家做的「回家作業」有沒有漏掉什麼,沒做作業的同學趕緊拿起手機自拍,當作今天修圖課的題材,這是今年度由中華電信基金會主辦、台灣數位文化協會執行、與地方組織合作推動的數位課程——「數位好厝邊,樂齡學習不 NG 」。

走出家門,拓展長輩數位視野,就在「厝邊」

過去足不出戶,就如同與世隔絕,如今夜深後,我們還能聽到遠方白晝的聲音,智慧型手機與網路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然而對於許多偏鄉學童或長者而言,資源的不夠普及導致對數位工具的不熟悉,是毫不罕見的狀況。有的孩子直到高中離開家鄉到城市中求學,才發現與同儕之間資訊應用能力的落差,而老者則有可能因資安知識不足,成為受騙對象,或者無法即時聯繫上子女,成為高齡照護的死角,資訊發達的時代,反而因此擴大世代間彼此的隔閡。

為了弭平這樣的城鄉數位落差,中華電信基金會與多個在地組織一同舉辦一系列活動,結合社區文化與關懷行動,除了推廣大學生至社區服務、紀錄在地文化的蹲點・臺灣,還有自 2008 年便開始,在全台各地與在地組織合作所設立的「數位好厝邊」據點,幫助許多「不山不市」的城市邊陲點培養數位應用能力。

圖/屏東黎明社區發展協會據點上課情況。 張筱涵 攝影

而據今周刊《數位落差調查》的資料顯示, 50-69 歲的長輩在使用數位工具的過程中,相對需要有人從旁教學引導,因此在樂齡學習的規劃中,基金會今年(108)於 9 月至 11 月,與三峽復興堂、桃園永揚社區、嘉義東後寮教會、屏東黎明社區發展協會、屏東赤山社區發展協會等 5 個據點合作,進行每周兩次、每堂時長 2-3 小時的數位課程,並依據各據點十多位長者的特點與需求設計小班互動教學。

如嘉義與屏東的長者多務農,手機普及率較低,課程便設計以平板教學為主,加入便利於生活的農夫天氣、農民曆、血壓日記等等 app,並因應政府反詐騙宣導,推廣 whoscall 象卡來 app,科技不是與日常無關的存在,高齡長者可以憑藉自己的知識生活,結合數位應用技能則讓生活更加多元便利。

數位課程增加人際網絡 也讓子女更自在照護家中長者

「其實這個去年我也來學過,只是久沒用忘記了而已!」印尼華僑阿嬤手拿著手機,滑著 Line camera ,一邊摸索一邊聽講操作方式,老師笑問為什麼不拿自己的照片來作圖,「我昨天答應孫子,今天上課要幫他做一張照片。」她笑嘻嘻的說,接著趕緊把完成的圖片傳到 line 的家族群組內。

坐在她後面的伯伯邊傳女兒剛剛幫她修圖的照片邊說:「其實我女兒也都叫我多出來走走,不然我平常都待在家裡。」剛說完,手機馬上叮咚:「你也把我修得太瘦了吧!」藉由參加這個課程,長輩開始願意嘗試使用智慧型手機,可以跟子女拉近距離,是長輩認真上課的很大原因;而作為照護者的晚輩也能夠以更自在的方式,即時知道父母親的日常生活狀況。

這時候有位行動不便的阿姨,一拐一拐走進來說:「老師你要原諒我,我遲到是有原因的!」「你這麼厲害現在才來!」旁邊阿姨則開玩笑地訕笑著姍姍來遲的朋友,說自己都要很認真上課回家才會記得怎麼使用。

圖/ NPOst 攝影

這些長輩部分是三峽復興堂的教友,部分則是透過朋友介紹來上課,透過數位好厝邊的課程,除了增加手機應用的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彼此透過這項活動多了一層人際網絡,學員間設置了一個聊天群組,可以分享近來發生的事,也可以得知復興堂最近即將舉辦的活動。嘉義東後寮教會據點的牧師,還為此規劃開車接送行動不便的長者,克服偏鄉交通限制,讓長輩有更多外出與社會互動的管道。

圖/ NPOst 攝影

為各地量身打造適合長者的數位課

透過這次活動,中華電信基金會也發現南北部的長者對於數位需求也非常不同。參與的南部長輩中,多數沒有智慧型手機,有手機的人僅使用撥接功能者亦佔多數,平常沒有接觸 3C 產品的習慣,對於應用相對複雜一些的軟體,較無法專心。

如嘉義東後寮的長者,剛開始使用平板時因陌生而怕用壞,課程設計後續便以讓長輩們認識平版、數位產品的好處為主,比方介紹長輩使用 Youtube ,讓長輩十分驚喜,發現原來平常在電視上看的連續劇也能在手機上隨時觀賞。

圖/東後寮教會的長輩利用 Youtube 聆聽鄧麗君的懷舊金曲。張筱涵 攝影

而桃園楊梅社區的長者雖然多數有手機,但在課程中反應平常,老師後續便調整內容以走出戶外的方式,進行實地校外教學與拍照,行至當地歷史街區的三合院前時,大家一反課堂上的「冷靜」,主動拿起手機,拍下周邊美景或與朋友合影,並對於修圖技巧生起強烈興趣。中華電信為各個「好厝邊」量身訂做適合的課程,讓長者學習的同時也玩得盡興。

圖/桃園永揚社區的長輩見到江夏堂三合院後,紛紛把手機拿出來拍照。 潘禹彤 攝影

讓樂齡生活更加多元,是最重要的事

北部復興堂的長輩則對連貫性課程反應熱烈。有長者說,每周兩次的課程的頻率,以及上課時反覆操作練習,讓他們更能記住上過的內容。同時,由於大部分學員都有頻繁使用 Line ,且將此做為平常除了電視新聞外接收資訊的管道,課程也規劃了幫助查證假新聞的功能——LINE 官方帳號「真的假的」,且在課程尚未進行到這個環節時,就有長者主動提問要如何辨別群組朋友所傳的訊息是否正確。

而共同的是,南北部長者對於可以增加與親人、朋友互動的軟體,都願意投注更多心力學習。如屏東赤山社區發展協會,長輩們帶著過去的老照片,利用 APP 翻拍成彩色電子檔,將回憶重新上色;屏東黎明社區發展協會則有長輩利用美髮 APP ,為自己換上從未嘗試過的新髮型,現場,一位美髮大姐萬分高興,直呼以後也能用於工作;而嘉義東後寮教會的一對夫妻,帶來 48 年結婚紀念日的合影,漫長時光裡的所有甘甜點滴濃縮在這一禎相片裡,透過數位,成為永恆;三峽復興堂的長者亦帶著與家人的合作製作趣味圖片,最後,長輩們將照片傳給身邊的親朋好友,分享新技能樂趣的同時,被讚賞的成就感帶來歡笑,也串起無數的情感線。

圖/屏東赤山社區發展協會透過軟體將原本黑白的照片上色,為長輩保留珍貴回憶。

無論年齡,每個人都應享有數位近用權

台灣社會逐漸高齡化,除了政府長照 2.0 上路,近年來已有許多組織自發性推行關懷長者的活動,雖已近乎完善照顧長輩的基本生理需求,但就數位近用權的角度來看,許多年長者初步接觸智慧型手機時,可能就已達到退休年齡,除了本身適應性問題外,一線照護人員也不一定有充足的數位應用能力,中華電信基金會鼓勵各單位至網站詢問申請數位好厝邊,讓樂齡生活更加充實。

圖/屏東赤山社區發展協會合影。 潘禹彤 攝影


延伸閱讀:

偏鄉長者體驗 VR 虛擬實境,感受「自閉症」孩童的「視界」

青銀跨代,共餐同居零距離——盤點歐、日 5 種「青銀共居」新型態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