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觀察:重生吧立委,我還你原形! ──參與公督盟《iVOD公民評鑑立委》之觀察心得
張慶忠行動主席台30秒通過服貿、學生佔領立法院與行政院之際,許多人開始討論:誰,來監督「監督政府的人(立委)」?
其實有的,《公民監督國會聯盟》2007年起每個會期都會針對立委評鑑,甚至邀請公民一起為立委打分數。在混亂的時局,來看看我們可以對「監督立委」這件事做出什麼具體行動吧。
身為一個對立法委員的印象都來自電視新聞(開會=吵架=癱瘓國會……)的鄉下俗公民,最近報名參加了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的《公民評鑑立委》活動──觀看立委在國會的質詢影片,再依據影片中的表現,幫各個立委打分數!(註:筆者參與評鑑場次為3/2上午場)
過程中,除了產生「這個立委也太混一看就知道沒準備」、「這個立委頗認真資料考證很齊全」各種驚嘆、終於了解「喔~立委是這樣做質詢的」外,也不禁想問:公督盟不怕我這種鄉下俗公民會帶著既定成見來幫立委評分嗎?這種評鑑立委的方式客觀嗎?最後,最重要的,評鑑結果對立委真的有影響力嗎?
要回答這些問題,或許我們必須依序從國會質詢影片的來源(iVOD)、iVOD公民評鑑立委方式、公督盟立委評鑑計分表,三個部分看起。
#01
iVOD:我召喚你回來,重生吧立委,我還你原形!
私自認為,這句令人懷念的經典卡通台詞[1],很適合作iVOD的註解。
2009年2月20日《立法院議事轉播網際網路多媒體隨選視訊系統》(簡稱iVOD)伴隨第七屆立委的第三會期開播[2][3]。這個全名很長的系統用一句話濃縮,就是立法院自建的「開會影像資料庫」。
舉凡大家可能都耳聞過的陳為廷vs教育部長經典一役[4]、上週剛發生自始至終都顯示「會議尚未開始」未審即過的服貿案[5],以及更多沒有被媒體報導過、立院開議的每段立委發言、官員答詢,你都可以利用iVOD的立委搜尋、委員會搜尋功能來查閱觀看;而除了還原、紀錄開議當下的原聲原影,影片旁也都會附上該次會議的公報連結(含逐字發言稿)。
作為Open Government Data浪潮下的產物[6],iVOD的出現標誌著「國會透明化」的重要里程碑,在「一言一行公民都看的到」的壓力下,對立委形成一定程度的監督效果;同時,以各委員會、各議題為分類的iVOD也是相當豐富的議題資料庫,對需概觀了解各項議題的研究者,筆者個人誠摯推薦來iVOD挖寶。
▲民眾可以利用搜尋功能閱覽影片,並對照相關公報的各項資料、逐字稿。
〈截圖來源:iVOD網站〉
對「iVOD」的質疑
講的這麼好,難道iVOD就沒有缺點嗎?質疑的聲音當然還是有:
Q:iVOD還原開議的原聲原影?別騙人了,下質詢台後根本什麼都拍不到。
A:Exactly。目前iVOD的攝影機只有固定「質詢者(立委)」、「被質詢者(官員)」兩個角度;會不會台上的嚴厲質詢都只是套招?下台後立委就與官員眉開眼笑、互通息氣?這些藉由iVOD都是看不出來的。作為改進的標竿:iVOD香港版《立法會直擊》、美國版《C-SPAN》就有做到議會廳內全景攝影,可以看到議員在台下的各式樣貌。
▲香港議會的影像紀錄除了全景攝影,也有同步手語翻譯,無障礙的設計令人驚豔。
〈截圖來源:立法會直擊〉
Q:好,先撇開攝影角度不談,為什麼好多影片(ex.3/17服貿張慶忠行動主席台事件[5])會突然「一片漆黑」、「沒有畫面」?
▲本月17日委員會聯席會議,iVOD沒有留下任何影像,自始僅顯示「會議尚未開始」。
〈截圖來源:iVOD網站〉
A:據公督盟報導,這個現象背後有一個暗黑的原因:《立法院會議錄影錄音管理規則§2》規定,iVOD「影像之拍攝應顧及國會形象」,此條款常成為立委發生衝突、關鍵討論/表決時切斷影像訊號的萬用擋箭牌。作為影像監督缺口的彌補方案,公督盟因此長期徵求進駐國會旁聽的公民志工,在現場用雙眼直接監督立委。
Q:等等,你前面說iVOD是2009年開播,但為什麼iVOD網站最早的資料只到2012年?
A:iVOD只保留「三個會期」的資料。為什麼?筆者目前沒有找到法源(歡迎提供),在找到原因前,就姑且天真無邪的認為是政府財政吃緊、買不起足夠的網路空間吧……
(2014/3/30 update)針對這個問題,公督盟有一個土法煉鋼但有效的解法:公督盟找上g0v零時政府,定期抓下iVOD影片,再上傳到公督盟的youtube頻道。而這些幫政府備份的iVOD資料,在g0v的巧手應用下匯集而成民間版本的iVOD網站《立院影城》,除了免去「只保留三個會期」的擔心,也在質詢影片上加入抬棺、獻花等互動式功能。
#02 iVOD公民評鑑立委:公民教育的實戰練習
大致理解iVOD的起源與限制後,就可以進入正題了:公督盟是怎麼運用iVOD的資源,進行《公民評鑑立委》的呢?就筆者參加三月二日場的經驗,評鑑方式如下:
STEP 1:選擇評鑑立委
根據公督盟現場發放的活動說明,為「鼓勵立委專業化」,iVOD公民評鑑的影片來源是各委員會的議事影片,影片由公督盟指定,且只評鑑「該委員會下的所屬立委」。
例如:筆者參加時看的iVOD是2013.12.12交通委員會第15次會議,隸屬於社福委員會的田秋堇立委雖然也有發言,但不能計入評鑑。而在該影片中、有發言的委員會所屬立委,我們可以自行選擇兩位想評鑑的委員。
STEP 2:簽署評鑑承諾書
〈圖片來源:公督盟第八屆第二會期立法委員評鑑書〉
這不是運動員宣誓XD,這是參與公民進行承諾書簽署時的實況。承諾書確切內文筆者沒有詳記,大致上是確認參與者與本屆立委無親屬關係。
STEP 3:議事影片背景資訊介紹
例如,筆者參加時看的交通委員會第15次會議主題是「桃園航空城特定都市計畫草案與土地徵收、居民安置土地正義問題」,但總有像筆者這樣不甚用功的公民、對桃園航空城的原本的理解是一片空白,所以,公督盟政策部的賴建寰主任就先用這份剪報[8]上了約10min的議題簡介課,讓我們更快理解質詢影片的內容。
STEP 4:觀看議事影片、線上填寫評分表
80min內,每人負責看2位立委的iVOD質詢影片(一段約5-15min),時間挺充裕的。看完後直接在線上填寫評量表,評量表概分「問政專業」、「價值立場」、「問題解決」、「問政態度與技巧」四大類,有評分型的問題、也有開放式的問題。評量細目請參看《立法院第八屆第四期立法委員評鑑作業辦法 P.26》。
▲IVOD公民評鑑共分4項主指標,每一主指標下有4-5項次指標,共計17項次指標。
〈截圖來源:第八屆第四期立法委員評鑑作業辦法〉
根據公督盟當天的說明,由於iVOD的推行成本高(ex.場地一定要租在每人配有一台電腦的教室),能蒐集到的公民評鑑量有限,以筆者參加的第八屆第四期iVOD評鑑來說,每位立委約有十位公民瀏覽其質詢影片、為其評分。
就個人層面而言,在服貿火熱前沒在關心立法院、立委名字數不出十個的我意外地發現:
立委的質詢有沒有準備、有沒有用心,在iVOD中非常明顯。雖然我無法做到數據檢驗等專業上的驗證,但至少可以從質詢方式了解立委是否有作功課。例如:筆者活動當天看的桃園航空城iVOD,某盧姓立委的質詢從頭到尾只有「政府你應該要有配套、配套要做好」的發言,但是什麼配套、怎麼做?卻全未提及。先不論發言內容的正確性品質,對照其他立委(推荐可對照某楊姓立委、某葉姓立委的發言),用功程度已是高下立見。
而公督盟評量表,則將「立委質詢時的發言品質」做了更細項的拆解,除了上述準備程度外,也提醒觀者可以注意:立委發言有沒有給官員答詢的空間?是否緊扣主題?質詢時間的掌控如何?是否有為特定財團發聲?……等一般觀者不會留意到的面向。
綜合言之,「iVOD」搭配服用「公督盟評量表」其實可以當成認識立委、決定立委選票時的實用工具:立委選舉時,大家可以就自己關心的議題,各挑一段候選立委們的iVOD瀏覽,搭配公督盟設計的評量表、綜合思考立委發言的各面向表現,應該可以有效地為「我的這一票要給誰」做初步過濾篩選。
以上,是就公民個人層面而言。那,把格局拉大,「iVOD公民評鑑立委」 作為一個監督國會的評鑑方式,成效也是一樣正面嗎?
對「iVOD公民評鑑立委」活動的批評
從國會監督、評鑑的層面而言,iVOD評鑑活動碰到的質疑與考驗可就嚴峻多了:
Q:如果有人帶著既定立場、成見來參加評鑑(ex.超級綠的公民,只要是國民黨立委一律打0分),這個評鑑就不可能客觀了啊!
A:公督盟活動當天給的官方回答:公督盟不可能排除大家的既定立場,能做的就是:第一,除了排除立委親屬,不對參與此活動的公民資格做任何限制;第二,給參與者統一的評量表,至少評量面向是統一的;第三,iVOD評鑑報告採計「中位數」而非「平均數」,來排除極端的評分。
其實仔細想,除了藍綠,多數公民也會對特定議題有既定立場如擁/反核等,這些既定立場當然會影響公民評鑑打出的分數,如擁核公民聽到立委質詢福島核災若在台灣發生的風險時,可能就會在「提出專業見解」、「就主題具體指出問題癥結點」等項目打低分:反之,反核公民聽到立委表示核能相對於火力對環境的威脅可能更小的言論,也會在該等項目打低分。
假定,上述爭議是有絕對正確解的,那對我來說,這就是在「採計公民/全民評鑑的盼望」、「採計質化評鑑項目的盼望」與「公民欠缺判斷問政專業內容能力的風險」間的艱困抉擇。我個人依然會選擇前者,理由?其實就像民主選舉,人民可能不具備分辨候選人專業度的能力,但我們依然賦予人民選舉權,如果選出品質差的政治人物,那也是人民自己要承擔的;同理,若因採計專業度等質化評鑑項目,讓整份iVOD公民評鑑報告水平下降,我認為批評的聲浪自然會出現、評鑑報告的閱覽者會自行在心中為報告可信度做公評,而這,也是公督盟採計質化評鑑本來就需要承擔的風險。[9][10]
因此,相較於擔心民眾「帶著立場」來評鑑,我覺得真正該擔心的是「帶著立場來評鑑因此不理性地極端給分」;而公督盟目前採中位數計分,應已相當程度解決此問題。
Q:一個會期、一個委員會就有三十次以上的會議,公督盟怎麼挑讓公民評鑑哪一次會議的iVOD?
A:好問題,就像林書豪不會天天過年,立委的質詢表現每場會議不一,iVOD評鑑影片挑到哪一次就是關鍵了。根據活動當天公督盟的回答:礙於參與公民人數、時間有限,目前僅挑「重大熱門議題」的會議來評鑑,因為此類會議多數立委都會發言。
這樣會不會有些專門關注少眾議題、較少在熱門議題發言的立委被犧牲?應該是不會,畢竟,只關注少眾議題,熱門議題就不認真質詢,這似乎也說不過去。
Q:你前面說每個立委只有「十位公民」評鑑?樣本數也太少、太不具代表性了吧。
A:同意,樣本數太少才是我認為目前iVOD公民評鑑不具足夠公信力的主因。(也是我報名參加評鑑的原因)
#03 公督盟立委評鑑:質化量化兼具,公民專家共同參與
只看iVOD來評論立委的表現,夠嗎?
當然不夠。XD
所以「公民iVOD評分」其實只是「公督盟立委評鑑」的其中一環。公督盟立委評鑑其實計有以下三大部分:(細節請對照《立法院第八屆第四期立法委員評鑑作業辦法 P.14-19》)
- 80% 量化指標:院會/委員會出席率、書面/口頭質詢次數、法律案/預決算審查提案數等。
- 20% 質化指標:由公民進行「iVOD評鑑」,就是本文上述段落所介紹的。
- 加減分指標:由專家進行「特殊事宜評選」,加分指標如:提出陽光/公益法案、舉辦委員會公聽會,減分指標如:提出侵害人權法案、有人身攻擊等脫序表現等。
▲公督盟立委評鑑由佔20%的iVOD公民評鑑、80%的基本表現指標及其他加減分指標組成。
〈截圖來源:第八屆第四期立法委員評鑑作業辦法〉
對「iVOD公民評鑑立委」活動的批評
有質化指標、有量化指標,有公民參與、也有專家參與,看似該顧的都顧到了……嗎?來看看公督盟立委評鑑的質疑與爭議:
Q:加減分指標中,「陽光公益法案、侵害人權法案」怎麼認定?
A:好問題,我尤其好奇「公益」這件事公督盟要怎麼定義。
目前加減分法案的採計來源有三:立委自提、公督盟秘書處蒐集、NPO民間團體建議,再統一由公督盟法案評鑑小組認定(組員名單請看P.8)。以公益法案來說,「可照顧弱勢團體,促進公平正義、國家資源的合理分配、環境保護、以及保障人權[11]」即屬之,決議採計的原因則會簡要記錄在評鑑報告中(請看P.14)。
這部分筆者因專業不足,無法更深入探討,只能提出粗淺想法:弱勢團體又是怎麼定義的?國家資源分配如何才算「合理」?評鑑報告中提出部分草案會「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的依據為何?並不是認為公督盟不該採計這些加減分指標,而是這些難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既然是加減分與否的判準,或許在評鑑報告中應有更完整的論述資料(例如完整會議記錄),以供閱讀者自行公評。
Q:80%量化指標每個項目都可以破解啊!例如:採計法律案提案數,那立委把一個案拆成兩個案提就可以衝高分數了嘛~
A:有道理,的確都是可以破解的,所以公督盟每一會期的評鑑都會逐次修正評鑑指標。就以拆案、衝高分為例,第八屆第三會期的評鑑指標就因此加入「相同修法意旨之不同提案」、「相同法律所提出之複數提案」要由法案評鑑小組審議是否併案的規定;詳細說明請看《立法院第八屆第三期立法委員評鑑報告書 P.14》。
筆者閱覽第八屆第一~三期的評鑑報告、第四期的評鑑作業辦法,公督盟對可能有洞可鑽的量化指標的確持續有在修正,雖未臻完備,但我會認為越修正、越逼近無所缺漏應是可期待的。
Q:你說的這些我都懂,看起來也已經盡量公平了,但為什麼評鑑出來國民黨的成績都比較差?這顯然不客觀吧!!!
A:啊,撒手鐧出現啦!(一擊斃命)(倒地)
這正是公督盟最常被抨擊的地方。要了解這個問題的背景,得先來看一下歷年公督盟的相關報導:
- 2008/04 公督盟監督國會 國民黨立委批別有用心
- 2010/03 公督盟爭立院旁聽 藍不開門
- 2012/03 國會透明法案遭國民黨團封殺 公督盟表示遺憾
再看一下近三個會期,公督盟立委評鑑的結果報告與新聞:
- 2012/09 公督盟公布 立委評鑑8委員會榜首皆綠委 〈第八屆第一會期報告全文〉
- 2013/03 公督盟立委評鑑 第一名民進黨全包 〈第八屆第二會期報告全文〉
- 2013/09 第八屆第三會期成績公佈會後新聞稿〈第八屆第三會期報告全文〉
攤開公督盟會史,幾乎可以用「公督盟vs國民黨的恩怨情仇史」作註解。
2007年成立至今[12],不論是爭取委員會旁聽、成立國會頻道,公督盟的改革屢次被國民黨封殺;而非常恰巧地,以近三期立委評鑑來說,就曾兩次出現榜首由民進黨全包、國民黨全輸的現象;也因此,質疑公督盟親綠的聲音不曾間斷。
不論質疑是否為真,這的確多少影響了民眾對公督盟評鑑結果的信賴度,畢竟,(外觀上的)中立,是一個評鑑單位的成敗關鍵──而至為可惜的是,我認為公督盟目前面對的這些質疑,部分曾是其可自行避免的。以2012年8月國民黨再次抵制評鑑為例,公督盟執行長在臉書公開貼文,以強烈語氣抨擊國民黨,我理解遭到莫須有質疑時的憤怒,但我個人也會認為,這樣的公開強烈發言,對於讓國民黨取消抵制評鑑沒有實效,反而加深大眾「公督盟vs國民黨對立」的印象。
事實上,即使國民黨屢次發公文要求不得參與公督盟評鑑,部分立委基於評鑑結果可當宣傳素材,仍持續參與公督盟的評鑑、表揚活動;以此需求為破口,並逐漸累積公民參與數、影響力,我認為公督盟是可以逐步修復民眾對其的質疑的,實不須依賴較激情的聲明來證明己身之清白、中立。
Q:不用再解釋了啦!公督盟當然是綠的,因為……公督盟反核啊!
A:這又是另一個我認為公督盟可惜的地方。
▲公督盟的對外平台如臉書,一直都是相當鮮明的反核色彩。
〈截圖來源:公督盟官方臉書〉
公督盟的反核作為包括:整理立委質詢原能會等官員時的影音,公開表示「當你看過這些官員與立委的辯證實,就更會相信政府是沒有能力保證核電安全與解決核廢料的!」「一但出事就會造成無可挽回災難的發電方式」。前者的確是重要的,公督盟可就「專業國會觀察人」的身分,指出核能議題上,那些官員的回答是在閃躲;但我並不覺得,單憑這些資訊,公督盟就可以輕易地決定出擁核、反核的二選一答案。畢竟,「原能會官員答詢表現不佳」與「不應使用核能」無絕對因果關係,應否使用核能該考量的也不只有官員在立院的答詢表現。
我個人會認為,作為國會監督的機構,對於議題本身是不該有立場的。理由?第一,術業有專攻,我認為公督盟可就其專長分析各議題在立院的討論情況、據此其有之疑慮,但以此延伸為議題立場的抉擇,我認為太過薄弱;第二,回到形象、信賴度,對議題立場有所選擇在中立性、信賴度上,我覺得都不是正面的影響。
Q:欸……如果我覺得公督盟不可信,那我還可以怎麼監督國會?
A:不管你信不信任公督盟,你都還是可以相信「中性資訊」。
第一,公督盟立委評鑑報告中,許多是無從捏造、不受立場影響的中性資訊,包括出席率、提案數、發言次數等,這些都還是你可以參考、了解立委表現的珍貴資料。第二,除了公督盟,零時政府製作的《g0v立委投票指南》也有政治獻金、脫黨投票次數等中性資訊揭露;2013年底成立的《口袋國會》則有立委財產申報資料等。(補個掛:根據這篇新聞,口袋國會據說是應公督盟不夠中立的質疑而成立的,新聞中有更多這波國會監督論述權爭奪戰的分析,請各位自行評斷報導的真實性了。)
▲《立委投票指南》可查閱立委所提法案之法條修正對照,以及脫黨投票次數等資訊。
〈截圖來源:立委投票指南官網〉
▲《口袋國會》可查詢立委投票、財產申報等紀錄;但更新較慢,投票紀錄尚未有2013年資料。
〈截圖來源:口袋國會官網〉
相比於公督盟直接做出評鑑排名,因此需要為各項指標占比、排名計算方式辯護,上述兩個網站只做中性資訊的揭露,將評分、排序留給使用者自己。這種保守的作法較不會面臨中立性的質疑,但也導致質化指標的缺席;同時,使用者「自己一項一項查出席率、投票紀錄……等資訊」比起「直接給一份立委排名結果」時間成本高太多了。
筆者粗淺的認為,這樣的兩難或許可利用網站互動來彌補。例如,資訊揭露依然可使用公督盟公民評鑑等質化資料,但將這些資料評分的權重、占比交給使用者選擇,若不信賴質化指標,將其調整為0即可。畢竟每位使用者在意的資訊面向不盡相同,若能將量化資訊、質化資訊都清楚呈現,並利用互動介面讓使用者自行調整各項指標的%,計算出每位使用者自己專屬的立委排名,這或許是未來評鑑機制可以嘗試的新方向。
總結(如果按了end懶得全部看完就直接看這段吧)
在服貿爆紅、社會眾聲斥責台灣立委素質不佳時,「誰來監督立委」越顯重要,針對監督素材來源iVOD、利用iVOD來做評鑑的公督盟及其立委評鑑方式,筆者認為:
1. iVOD:好物。可以讓我們小老百姓具體了解立委生態、用功程度,有一定的監督作用,也是很好的議題資料庫。但其控管層面、如服貿關鍵三十秒iVOD通通黑畫面如何才能不再次發生?iVOD管理面值得更多監督。
2. iVOD公民評鑑:個人面來說,好物。很好的公民訓練,可了解評估立委質詢表現有哪些切入面,以後選立委挑有興趣的議題,把立委iVOD看一輪,再搭配公督盟評分表思考其表現,應是很好的投票參考。以評鑑面來說,目前公民參與數太少、公信力有待加強;但以「質化評鑑」來說我目前也沒有想到更好的方式。
3. 公督盟立委評鑑整體:很可惜因為與國民黨的恩怨情仇、對其他社會議題的表態影響外觀上的中立性;但不論你認為其是否中立,公督盟長期蒐集計算的立委出席率等中性資訊都是很有價值、值得各位使用參考的。
4. 多看幾支iVOD後,我想說:監督立委之餘……我們也可以來監督官員嗎?看了許多官員對立委諸公的答詢,我有一點絕望啊……
5. 雖然質疑與批評很多,但對辛苦推動國會透明化的公督盟我依然是抱持高度敬意的。他們為台灣累積了許多珍貴的國會資料,也是各項重要國會透明化里程碑的推手(包括我們現在有iVOD可以看,也是公督盟努力的成果)。參加完公民評鑑活動後,我偷看追蹤了一些公督盟職員的臉書,發現他們好像每天住在國會一樣辛苦的監督立院的運作,週末還要到處巡迴辦公民評鑑,實在是相當辛苦……(具備標準台灣NPO全心奉獻、耐操耐打的特質啊……)
所以,最後我要幫公督盟打一下廣告XD:歡迎閱讀公督盟的《第一次監督國會就上手》電子書,了解小鄉民如何監督大國會,也可以報名參加《公督盟志工》,為立委評分或進入國會旁聽,實際參與後,提出自己對公督盟、立委評鑑的觀察囉!
[1] 出自筆者小時候很愛的卡通《鬼神童子》。(唉呀不小心透漏自己的年紀了……)
[2] 立法院小知識:一屆立委的任期為四年,每年有二月、九月兩個會期(跟學生開學的時間一樣),所以一屆共有八個會期。各屆會期的區間查詢請看《立法院圖書館-會期日期對照表》。
[3] iVOD原本是立法院內部的資料庫紀錄,在公督盟的推動下,2009年才公開供民眾觀看,詳情可以參考生命力新聞的報導。
[4] 出自2012/12/3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立委葉宜津的發言時間請陳為廷上台備詢。
[5] 出自2014/3/17內政委員會、外交及國防、經濟、財政、教育及文化、交通、司法及法制、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聯席會議。
[6] 參考資料:公督盟刊物《第一次監督國會就上手》p.84
[7] (為防有讀者對Q、A分別代表誰有疑惑)本文中的「Q」,皆係提出對iVOD、公督盟之質疑論點,而「A」則表示針對此質疑,公督盟的回應或筆者之看法。
[8] 檔案感謝公督盟政策部賴建寰主任提供。
[9]本段討論尚包含「爭議有絕對解」的假定,但有更多議會的討論內容,是牽涉到無法有絕對解的價值觀。那問題就衍生為:牽涉到價值觀的內容,適合採用公民評鑑嗎?我個人的想法依然同民主選舉,即使有讓評鑑可信度下降的風險,但,那就交給反方來公評吧。
[10] 我認為公民素養是需要「練習」的,不可能完美地一步到位,我目前會覺得承擔評鑑品質可能因此下降,但讓公民有機會透過iVOD評鑑更了解代議政治、練習如何監督立委,是值得的。
[11] 公督盟對陽光法案、公益法案、侵害人權法案的定義,請參看《立法院第八屆第四期立法委員評鑑作業辦法 P.20》。
[12] 2007年社會立法運動聯盟更名為公民監督國會聯盟,以監督國會為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