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北望遠鏡】實現正義前的不義:法國、日本與印度的罷工經驗,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

法國鐵路工人於巴黎的示威抗議。圖/H. Silenus @ VisualHunt.com, CC BY-NC-ND

編按:

由專業國際 NGO 工作者褚士瑩坐鎮回答各種 NPO/NGO 相關提問的專欄【阿北私會所】轉眼就 2 歲了!今年開始,褚阿北與 NPOst 決定轉身探頭,向外觀察,從阿北在國際非營利組織擔任顧問工作的日常中,帶回國際間在社會服務領域裡,各種好玩、有趣的潮流與做法。這個從 2018 年開始的新專欄【阿北望遠鏡】要分享的,可能是一個小小的設計,也可能是一個巨大的野心,甚至是一個失敗的計畫或爭議的概念,但無論如何,都希望成為臺灣 NPO/NGO 工作者一種新鮮的思考。

ps. 雖然如此,【阿北私會所】精神不死,如果你還是有 NPO/NGO 相關的問題,還是歡迎舉手發問 喔!阿北心腸軟又愛罵人,一定不會棄之不顧的!

 

這篇文章刊登的同時,2018 年為期一週的法國高中會考 Bac 開考,正在一天一科如火如荼進行著。

今年一共有超過 75 萬人參加考試,年紀最小的考生只有 11 歲,最年長的考生則是 76 歲。

在法國,會考沒過,就拿不到高中文憑,進不了大學。

而會考第一天考的哲學科,單單一科就可以決定你有沒有辦法通過今年的高考。

但是法國高中生今年除了要面對惱人的哲學課,還有另一個敵人,那就是罷工。

畢竟法國就是法國,就算像會考這麼重要的人生大事,也沒辦法讓法國鐵路公司(SNCF)罷工的工人在已經排定的罷工日暫時停止罷工;反觀在中國,別說高考期間罷工,簡直全國都要進入戒備狀態,警察會護送考生,考場路段禁鳴喇叭,考英聽的時候還會封路,避免噪音。

法國鐵路公司,雖然沒有網開一面、為了考生而暫停罷工正常運行,但是有派出 3000 名身穿紅背心的工作人員,為考生提供考場訊息。

主考單位也能理解罷工日要學生準時早上 8 點到考場可能有點困難,所以長達 4 小時的答卷時間,考生在開考後 1 小時內都還可以入場,不過中午 12 點時間到還是得交卷。

法國鐵路工人於巴黎的示威抗議。圖/H. Silenus @ VisualHunt.com, CC BY-NC-ND

雖然我對法國高中會考哲學科目的考題很有興趣,但這是 NPOst 的專欄,不是討論哲學的時候,所以我在這裡要說的是「罷工」這件事,在不同的社會背後反映的價值觀。

在法國,罷工被認為是勞工應有的權利,沒有人會因為帶來自己的不方便而生氣。以 2018 年法國國鐵春季開始的大罷工為例,罷工時刻表也都幾個月前就出爐,沒有人知道罷工什麼時候會結束, 如果罷工訴求獲得政府積極回應,隨時有可能提前終止罷工計畫,萬一沒有滿意的結果,就無限期繼續罷工。

對於罷工這件事,或許這個社會幾乎每個人都學過哲學,所以考生跟考生家長都知道,付了 80 歐元的考試費用,雖然有考生的權利,但是要去考場的路上,這時該行使的是乘客的權利,不會跟考生的權利混為一談,因為勞方有行使罷工的權利,政府代表資方也有不回應罷工者要求的權利,套句法國人整天掛在嘴上的話:c’est la vie,人生如此。

巧合的是,今年法國高考的哲學考題的其中一題,就是「為了知道何謂正義,是否必須經歷不義?」

圖/rino54 @ Visualhunt, CC BY-NC-ND

日本式的罷工哲學:擴大資方損失,卻也不殃及無辜民眾

反觀日本的勞工,對於罷工抱持完全不同的哲學。

日本工人相信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況。因此,日本式的罷工,往往不代表停工,甚至不代表減緩生產速度。1946 年 2 月 18 日的《時代》雜誌裡面有這麼一段:

最常用的方法是工人占領工廠,繼續工作,並以增加產量使經理人員丟面子。在一個三井所屬的煤礦中,罷工工人把負責經營的職員全部趕出礦井,並把日產量從 250 噸提高到 620 噸。在「罷工」中進行操作的足尾銅礦的工人們也增加產量,並把自己的工資提高了一倍。

這解釋了今年(2018)5 月在日本岡山縣岡山市,兩備集團旗下巴士公司工會,原本打算採取停駛罷工,但是岡山縣知事(縣長)伊原木隆在記者會上表示他的擔憂:「造成學校停課等,困擾到部分人士,造成原本挺自己的民眾生活混亂,這樣的罷工難道是好方法嗎?」

圖/hans-johnson @ Visualhunt, CC BY-ND

為了體貼無辜的民眾,工會因此決定不採取「停駛」的罷工法,而是巴士司機照常開車,但不收乘客車費的所謂「集改札罷工」罷工法,用白布將巴士上的投幣箱蓋起來,白布上寫著「不收車費」,率領罷工的工會領袖高木秀治在記者會上先對罷工表達歉意後,說:「⋯⋯我們不能再給乘客添麻煩,所以將採行集改札罷工,這對公司是個打擊。」背後的邏輯是,如果罷工停運,公司固然會有損失,但是不停駛,繼續消耗油,車子折損,還不收費,公司的損失會因此更加慘重,而且不會影響到乘客行的權益。

不收費但是繼續提供服務的日本式罷工,你願不願意?

日本人強調的「體貼」,讓罷工者在考慮行使自身的權益的同時,也會同時顧及不要殃及無辜,造成社會的不便,同時可以擴大資方的損失,在我眼中,這也呼應了今年法國高考哲學考題的另外一題:「文化是否能使我們更加人性化?」有趣極了。

印度式的罷工哲學:利用群眾力量向政府施壓,卻脫離現實

甘地著名的「不合作運動」,本質就是罷工,也一語道破印度式的罷工觀念。

重視群性的印度,認為個人力量微小,群體才有力量,所以罷工動輒就是幾百萬人的規模,從上個世紀 90 年代以來,已經有將近 20 次總罷工。

最近的一次是 2016 年 9 月,號稱「世界史上最大規模的罷工」,分屬於全國最大的 10 個工會,從銀行、電廠、政府部門、到公共交通、學校、國有電信公司、煤礦、醫院,一共多達 1 億 8 千萬工人加入罷工行列,超過前一年號稱 1 億 5 千萬人的罷工,抗議莫迪政府的「新自由主義、私有化和全球化之路」改革政策,雖然 GDP 不斷高成長,但是必要的社會公共服務開支被遭到大幅度削減,勞動保護法也只保障到不及 4% 的工人,工會因此要求提高最低工資,同時提高退休金,勞工享有統一的社會保險,並結束打壓勞工權益的法律。

印度的罷工經驗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啟發?圖/arihant daga @ unsplash

但是這種短短一天嘉年華式的「不合作」性質罷工,就算每次罷工人數都可以刷新金氏世界紀錄,但是工資照領,基本上就是一天的「帶薪假」,當權者大可以選擇忽略,更何況是早就習慣把底層鬥爭邊緣化的印度政府,工會領導人缺乏除了罷工「人數」之外,缺乏進一步行動的策略,也沒有人領導,實質的效果因此相當有限,越罷工,罷工就變得越無用。

更何況,工會的要求大原則看似名正言順,但是仔細研究細節,就會發現極度不合理的地方。印度明明是一個人民年均所得 GDP 大約 1800 美元(約 5.4 萬元臺幣)的國家,相當於一個月不到 9000 盧比(約 4000 元臺幣)(事實上 GDP 對工資的轉化率不足 50%),但工會卻完全脫離現實,要求要將最低工資提高到 18000 盧比(約 8000 元臺幣)(超過了中國多數地區的最低工資標準),同時提高退休金到至少每月 3000 盧比(約 1330 元臺幣),還希望政府減少對各個公共部門的支出,改變外國直接投資政策,但印度的勞動力素質平均水平遠遠低於中國,工業孱弱,一旦罷工要求實現或部分實現,只會在跟中國的全球化競爭中進一步推向劣勢。

當勞方抗議的訴求顯示對現實的無知,甚至貪婪,資方當然就更加無法對罷工產生尊重,進入惡性循環,因此毫不意外,這次動員 1.8 億人罷工的目標,「完全」沒有實現。

示意圖/Pawel Janiak @ unsplash

你平常就在罷工嗎?

從法國、日本、印度 3 種完全不同的罷工哲學,反思我們自己是否對罷工的本質是否一直有所誤解。

我有些身為上班族的朋友,以為罷工就是有那麼幾天,跟著人家不去上班就好,可以在家裡睡覺打電動,等著領錢。

其實這些人平常也是這樣,到辦公室所謂的上班,也是在睡覺打電動,等著領錢,卻不知道自己根本長期處於罷工狀態。

這些人通常因為覺得自己薪水太低,所以自行尋求正義,上班時間自行減少工作,上午都在看報紙,上網找團購,午睡起來以後,下午去喝下午茶,花在網拍當賣家,或是自己接案在辦公室做的時間,超過實際花在專業工作的時間,甚至還有成天在辦公室折垃圾紙盒的,這種讓雇主幾乎無法繼續生產的狀態,其實本質上就是罷工的一種變形,但你知不知道自己根本就在罷工呢?

罷工必須藉由集體突然不工作,迫使雇主在勞動條件上改善和提升,否則無法繼續生產,但是平常就不怎麼工作,生產力不怎麼好,長期將罷工狀態視為常態的員工,怎麼可能換個形式罷工,雇主就會想要對你改善勞動條件呢?比較可能的狀況,是雇主很驚喜的發現原來無論你有沒有罷工,或是團隊有沒有你都差不多!所以罷工之前,請先確定一個重要前提:你是一個值得更好勞動條件的員工,否則很抱歉,你並沒有條件罷工。


延伸閱讀:

NPOst 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阿北望遠鏡】

【阿北望遠鏡】工作真的都被移工搶走?美國聯合農業公會體驗運動讓你自己找答案

臺灣社福界第一場罷工:低薪過勞挺身障,復康巴士司機爭勞權

作者介紹

褚士瑩

褚士瑩,資深 NGO 工作者阿北,年近沒有半百,打交道的公益組織超過百餘,喜歡胡搞,語不驚人死不休,從來不怕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