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s:您的臉書專頁長草了嗎?(下)——別開生面的小編貼文

0

不少血淚小編現在可能看到上面這張圖片就想尖叫。不過沒關係,在上篇我們討論了臉書專頁的定位,這篇我們繼續來看當小編已經發文發到沒梗、發文老是釣不出粉絲時,面對這些終極瓶頸,還有什麼可以應用的策略。

「圖文並茂」,最直覺的吸引眼球法

怎樣的貼文可以吸引高人氣?答案是「發文請附圖」。事實上,在 Facebook 計算如何推薦優先動態的演算法中,不同種類貼文間的優先順序是影片>照片>近況更新>連結,而動態收到的不同回應也有所影響,依序是分享>留言>按讚>點擊。舉例來說,一個有10則留言的動態會優先於有10個讚的,而有10個讚的又會優先於有5個讚的。(全文請看:Facebook沒有告訴你的事

圖文並茂的貼文雖然完勝純文字,但圖片的美感(雖然主觀)也是不得不慎的問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NPO經常將活動海報直接置為貼文圖片,但圖片中如螞蟻一般的文字往往讓讀者非常痛苦。圖片中的文字盡量「少」且「大」,資訊應集中放在貼文中,方便粉絲複製活動的日期和地點到個人行事曆中;而將「網址」放在圖片中更是大忌,若您期待粉絲從「www」開始輸入網址欄,不如提供活動關鍵字、或直接在貼文中放入連結,會有更好的效果。

文字宜簡短有力,為讀者畫出重點,避免粉絲出現「啊那我等下再看……」的壓力。如果想傳達的訊息已經可組織成為一篇文章,建議放上文章連結,將粉絲導到官網或部落格,對官網或部落格的長期經營也有相輔相成的效益。

未命名

小編的心情三溫暖。(作者: 呂大山,悲傷女孩油畫系列)

「多元主題」,其實你還有很多話題可以聊

1. Our Daily Job —— 透明帶來親切和信任感

除了組織所倡議的議題本身,組織手上正在進行什麼樣的工作內容,也是粉絲希望瞭解的。透明帶來信任,縱使在組織沒有舉辦活動的日子,也不妨試著發發看「辦公室群像」或「志工群像」的主題貼文,讓粉絲對組織更有親切感,並讓粉絲感覺是一群真實的人和自己一起關注著這個議題,而不是除了理事長和發言人之外,都是虛擬的「黑影小編」在網路上自彈自唱。

2. 鑑往知來 —— 沒有新聞的日子裡,也讓粉絲更了解你吧

即使是在沒有發生新聞大事的日子,也可設定如「歷史上的今天」、「本週大事」或「事件懶人包」等回顧性質的發文。畢竟並非每個粉絲都長期關注您所耕耘的領域,降低新粉絲「瞭解狀況」的門檻,會讓臉書專頁更不侷限於小眾。

3. 緊追時事 —— 讓讀者更有興趣「跟風」

時事的即時性會讓讀者更有興趣「Follow Up」。第一種類型時事文主打快速資訊,比如相關新聞的「插播快報」、活動或記者會現場的「LIVE直擊」,詳情可以等回辦公室再補一篇,但當下發佈的照片動態會讓讀者更有臨場感。

第二種類型的時事文則強調深度回應,只要是和組織所關注領域可相呼應的新聞主題,NPO都可以「借題發揮」,設定闢謠專區、深度資訊補充、或獨家觀點回應。例如若某項相關政令發佈後,主流媒體僅聚焦於某官員的失言片段,將對於群眾掌握公共訊息非常不利。您所掌握的正確資訊或深度觀點,對於讀者而言是非常珍貴的訊息,也和網路上同質性高的訊息可做出區隔,隨之而來的,也是更高的轉貼率。

「雙向對話」,粉絲發言好處多

促進粉絲發言,除了可以刺激貼文在「粉絲的朋友圈」的能見度(他們的朋友可以看到這些與粉絲頁的互動與連結),提昇粉絲參與感,更重要的是,組織可以「化主動為被動」地聆聽群眾的意見,讓群眾從資訊接收者進階成為倡議參與者,長遠而言對組織和社會都是良性循環。

首先,從選擇題/填空題開始的迴響成效必然較簡答題/申論題來得佳。例如:下列五種活動何者是粉絲最希望組織舉辦的?下列六種主題何者是粉絲最希望組織提供訊息的?讓粉絲可以非常容易地回答,也可以留言提供他們更明確的意見。

偶爾可以拋出輕鬆的猜謎題,比如猜猜看組織的刊物發行量?目前累計的演講場次?如果想提供獎勵,以組織製作的周邊產品、出版品為佳。若您慷慨提供一台 iPad,恐怕活動結束後就會發現許多「粉絲」作鳥獸散、不翼而飛,只是來「欺騙您的感情」。

偶爾可以慎重的詢問粉絲的「使用者經驗」,例如網站哪裡不好用?希望獲得哪方面的訊息?別因恥於下問而輕忽了群眾外包的力量。越來越多的網站上都建立了「哪裡有問題?」的回報機制,讓群眾加入測試、提昇網站的品質。您的組織當然也一樣。若有粉絲提供了建設性的意見,千萬別忘了個別回答和致謝,您的回應會讓參與者更有成就感,更願意和粉絲專頁有長期的互動。

作者介紹

陳 妤寧

在臺大政治系畢業、喜歡同時說正反觀點的優缺,在臺灣網路圈工作兩三年、喜歡網路濃濃的開放和建設個性,現在希望理性的社會工程,能夠更接納人類情感的複雜與多元。    想用採訪認識世界、用人類學開拓視野、用報導寫作讓更多專業知識變得有趣易懂。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