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無家者:政治人物的高度與氣度,能否超越房價的尺度?

文/洪瑞鷹

據報載,臺北市議會鍾小平議員本週在質詢臺北市長有關萬華區街友生活空間議題時,言談中直指:房價掉、誰要賠?此話一出,引起討論。社會福利的核心關懷始終是以人為本,但為何臺灣教育體制以及政治人物,在首善之都帶給我們這樣的表面訊息?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第一項首要目標,就是消除貧窮。當全球各國領袖共同盼望終結貧窮帶來的結構惡性循環,筆者希望臺灣政治人物的高度與氣度,可以超越房價的尺度。臺北市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每坪單價再創新高、建築物好新好高,而是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人與人,逐漸學習到如何理解並尊重彼此的差異,異中求同、超越階級,共同為更美好的價值奮戰。

民主政治有一項終極缺陷:就是地方選區所票選出的代議士,理論上必須忠實反映出選民意志,但實務運作上的問題經常是資訊不對稱帶來的代理失靈,議員所言,未必是選民所想。中正萬華區的選民,若按照議員的發言,最好都將遊民搬上山安置、最好都將無家者的臨時庇護地點火速拆除。如果按此邏輯推演下去,臺北市民必須禱告:我們千萬不能變成弱勢、健康不能倒下、經濟不能失穩、家庭不可發生任何風險與困難,否則臺北市會無情的直接掃除你。

圖/李季霖 @ flickr, CC BY-SA 2.0

市場經濟的確有著看不見的手,平衡供給與需求,當價格成為唯一的問政參數,加上市民理性自利推展到極致,接著就是鄰避主義走向瘋狂,所有好的人事物最好都在我家旁邊,那些被既有偏見貼上標籤認定是不好的,最好眼不見為淨,如同電影《楚門的世界》,只要活在美好的假象之中。

臺灣街友議題最殘酷的現實是,人們假設自身高人一等,但事實上我們跟街友往往只有一線之隔,同樣都有打工、兼差或全職工作,只差在有家者/無家者的對比。今日倘若民意代表誤以為身在議事殿堂、高高在上、不可一世,他日不幸落魄之時,最初的冷漠以對,將有更多無情反撲及責難,而誰來監督臺北市議會的政策無情?

這是為何近來眾多社福團體、社會企業、許多青年朋友與社會工作者一再呼籲:強化基層社會安全網的重要性,接住弱勢朋友的生活處境,你我都有責任,議員也不例外。每一位街友都有值得述說的故事,每一個家庭都有深刻回憶的生命史,我們鼓勵議員及助理積極傾聽,不因追求一時的媒體露出效益而誇大言詞;臺北市中正萬華區選民將有更多年輕世代實踐正義使命、更願意委身付出,畢竟在這多數青年已經買不起房子的年代,我們都是無家者,臺北可以更包容。


延伸閱讀:

如果貧窮只是一種狀態,「我們」與「他們」是否就不再遙遠/專訪「人生百味」

【活動現場】夢想城鄉陳秋欣:「看見差異,不是嘲笑它,而是補充它。」

比起任何時刻,當下我們更需要「看清楚」貧窮/究竟什麼是「貧窮旅遊」?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