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要把孩子關起來,還是給他們一個家?/安置機構的使命與難題

0

編按:

今年 3 月中旬,南投縣某少年安置機構遭舉報發生集體性侵事件安置機構的難堪現況一一被檢視──政府補助不足、評鑑制度可議、人力稀缺、管教不當、超收安置⋯⋯

對此,從事反毒工作近 20 年的財團法人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周涵君現身說法。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的關懷對象為監所受刑人、更生人及其家屬,以及誠正中學的感化少年、臺北市低收入戶等,足跡遍及臺北監獄、新店戒治所、臺中監獄、臺中女子監獄、高雄女子監獄和臺北少年觀護所等。基金會進監所開設心理輔導課程、協助更生人回歸社會、至國/高中上生命教育課程,甚至有自己的餐廳,輔導孩子就業。

周涵君描繪的一線社福工作現況如此真實,經費拮据、法規限制、人力不足、發不出薪資、與個案衝突百出⋯⋯即使如此,懷著共同理念──「為他們找一個家」的基金會成員仍不放棄每一個教化的機會。本篇投書期望透過書寫,勾動社會大眾對安置機構/社福工作相關議題的意識覺醒,唯有如此,才能撼動社會結構、改寫悲劇惡性循環的可能。

新聞經過時間沖刷,也許會被覆蓋、淡化,但親上火線的工作者、徬徨失措的受助者、幽微角落的社會邊緣人,這些真實的人生還在繼續。請與 NPOst 一同關注,尋找改變的契機(參考:安置機構困境解析)。

 

文/周涵君  財團法人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自從踏入監所化的第一天起,「為他們找一個家」就成了我們的最大目標。從女性藥癮收容人到愛滋患者,最後到司法少年,我們一直都沒有放棄為他們找家的初衷。為了這個家,我們 2 度自掏腰包到香港取經;為了這個家,我們差點失去當初唯一的贊助者;為了這個家,我們幾乎踏遍雙北的大街小巷;為了這個家,被一個專家委員批得是狗血淋頭。

即使如此,為了能早早落實為無家可歸或有家歸不得的司法少年找到一個臨時的安居之所,我們硬是在經費拮据到不行的時候,推出了我們的「中繼家屋」。50 多坪的房子裡,法定最多只能容納 4 個孩子,但 2 年多來,有住滿過 4 個孩子的日子,是 10 隻手指頭都不到。只要孩子在,我們定會有老師留守陪伴;如果有新孩子報到或遇到任何狀況,我們另一位老師就會馬上加入。在社福團體人力吃緊之際,2 個老師照顧 2 個孩子的情形,還是時有所見。

圖片來源/https://goo.gl/VX49n8

這 2 年,我們除了逐步拓展我們的社會企業,也為家園的孩子搭配「職能培力計畫」。我們的團隊裡,不只包含由 10 多個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和有犯罪研究背景組成的心輔組、由 20 多個社工員(其中包括不少社工師)和一群精幹的就輔員所組成的社服組,以及一堆有專業背景的種子教師(過來人),此外,我們還有自己的中餐廳、咖啡小棧跟即將開幕的銷售棧。這 3 個社企團隊的經管組成員,都曾在企業或產業享有名號。

會來到我們機構的孩子,不是我們從矯正機關早就建立好關係、做好準備的孩子,就是法官和保護官三挑四撿,覺得本性善良、有教化成功、千拜託萬拜託的孩子。我們的迎賓禮是一大早就到矯正機關裡將孩子領出,然後驅車帶孩子探望他想念的家人,接著到大賣場添購衣物和日用品、辦理證件,再回到家園。我們會一條條的和孩子們說明家園的規範,再依孩子們的適性,安排進入我們的社會企業工作。孩子們通常在進園的第 2 天或第 3 天,就起薪、加入勞健保。

家人、仇人?一夕之隔

為了讓孩子們能逐步回歸社會,我們採取的是「全員陪伴、低度監控、高度管理」的半開放式政策。通常不到一個月,孩子整個氣質都變了。但一到第 2 個月可以開放手機後,我們的噩夢也跟著開始了!不是半夜不睡、掛在網上,就是網路交友交到失魂落魄、面目全非。為了怕他們在廚房鍋爐旁有半點損傷,我們加了一條新規定:「晚上 11 點半前一定要交手機、準備睡覺」。但就光 11 點半前交手機這檔事,孩子和我們的關係可以一夕之間從家人變仇人,甚至不惜翻臉離家。

明明事先跟孩子們說好,我們是好不容易才有房東願意租房子給我們,一定要珍惜,絕對不能踩房東「不能在房內抽菸」的鐵律,但孩子們就是很健忘。鬼靈精怪的,會躲在廁所爬高高的對著抽風機吞雲吐霧;大搖不甩的,會將菸蒂從 5 樓陽臺下丟下。有一回,甚至把我們老師停在一樓的摩托車椅墊給燒了一個洞。

明明家園規範就訂好「門禁時間是 11 點」,但老師們還是常常會為了孩子「迷路」、「看錯時間」、「搭錯車」、「心情不好出外散心」、「不小心錯過最後一班公車」⋯⋯而等到半夜。明明家園規範就訂好「除非經老師許可,不能帶朋友入住家園,尤其是異性朋友」,孩子們還是有辦法在半夜趁老師們入睡,把女生偷帶進房內、藏在衣櫥裡。

即使我們再三交待孩子們網路交友的陷阱與危險,但青春期的孩子哪聽得進去。一會告訴我們「對方懷孕了」、「他要帶她去墮胎」,一會又說「因為分手沒處理好,對方鬧自殺、進警局」,最後甚至染上性病,連上班都站不直,硬押他去看醫生,但即使醫生再三叮嚀有伴隨愛滋的可能性,依舊沒辦法降低這個孩子的男性賀爾蒙。

這還不打緊,我們更擔心的是孩子的家人或重要同儕有在販賣毒品,或孩子本來就是熟門熟道的小藥頭。也因此只要有個風吹草動,我們都會全員動員,跟孩子來個大鬥法。但房子大,能藏的地方可多了,大至浴室的天花板、馬桶的水箱、垃圾桶⋯⋯小至孩子的鞋襪、日用品⋯⋯

圖片來源/https://goo.gl/cr8XVK

理論不可行,唯有「搏感情」

好不容易人贓俱獲,但下一步該怎麼做?「通報」讓警察抓他,然後做筆錄、交付少保官,等下次開庭、進少年矯正機關保護管束?那這段時間他能去哪?關係絕了,不只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連孩子最後的這個家也回不來了!而「關」,真的能解決得了問題嗎?

那次,看到孩子們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只能心一軟把孩子帶回自己的家,希望能用愛來感化這個原本還不錯的孩子。但警覺性已經算高的我,到現在仍想不通為什麼我幾乎一晚沒睡的豎起耳朵,這個孩子還是有辦法在擦乾眼淚後,從我山上的家偷溜出去拿毒品。

現在的這批孩子運氣最好,有我們從大飯店重金禮聘來的大師級師傅調教,算是最穩定的一批。然而,好的時候他們會常把「媽咪」掛在嘴邊,也會貼心的噓寒問暖,遇到要準時交出手機、不要在房內抽菸時,又會不惜和我們交戰、罵髒話,甚至表示為了捍衛他們半夜手機不離身邊的權益,揚言要搬出去住!

前一陣子,孩子突然妥協,乖乖的準時交出手機,本來以為愛的教育成功了!但後來發現這幾個孩子怎麼老是早上叫不醒,整天委靡不振的像似感冒了,後來才發現那 3 支準時交出來的手機,都是假的代替品。我不知道我們是要自我安慰孩子最少還算是尊重我們?還是扣點罰錢?抑或乾脆順勢協助孩子作自立的準備?

我必須說,願意留在我們機構的同仁,都是非常有理念、有愛心又專業的夥伴,我們每個星期三都放下手邊的工作,不是開員工會議,就是請專家學者開個案研討會或專題演講,只要外頭一有受訓機會,同仁們都搶著報名。我們是那麼把每個孩子捧在手裡、坎在心頭上,但我們自知,我們還是抵不過無遠弗屆的網路。

尤其更讓我們心驚膽跳的是,現在毒品的後遺症真的並非大家所想得輕鬆,此外,還有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各種傷害、孩子們從小在安置機構、少觀所及矯正學校進出的文化背景與相處間的眉眉角角⋯⋯如果單純的想把學堂上學到的理論運用在這群孩子們身上,根本不可行,唯有「搏感情」

圖片來源/https://goo.gl/g6UUIB

幕前為案主,幕後傷勞權

我更永遠不會忘記第一個進入我們家園的孩子。當時的我們,為了展現我們對中繼家園投入的決心,可說是傾全力來陪伴他,但依舊發生孩子拿菜刀要追砍我們一位男社工老師的事件,只因為這個男老師和他的主責女老師肚子餓,一起吃晚餐沒約他,而大發脾氣。

還好,我們另一位同仁機警,發現廚房菜刀少一把,趕緊將男老師支開,但那把菜刀硬生生的還是落在那位男老師的手提電腦上。我以為這下子中繼家園是做不下去了,但同仁們一個個依舊守著崗位,等待著下一個被認定是「教化有望」,但「情緒控管不良」的孩子。

為了維護每位員工的人身安全,為了在逐漸轉型中仍保有「一個都不放棄」的初衷,為了讓不同專業領域的同仁都能有良好的對話管道,我不知道多少夜裡輾轉難眠到天亮。更讓我無法釋懷的是,即使我多想給我們這群傻瓜兵團最起碼的工作待遇,但我只能一年又一年的為了發不出員工薪資而在寒冬裡嚎啕大哭;甚至有一年年底,差點提筆寫信給對岸的大善人陳光標。

平時,我們週間的工作已經排得滿滿的,但後追的訪視及親職教育,都得排在晚上及假日。在一例一休吵得沸沸揚揚的今天,我根本不敢提 1.33 或 1.66 的加班費,只能對日以繼夜在前線打拚的員工們說:「不要把母雞殺了,因為我們還有很多孩子要救!」

當務之急:跨界共同著手青年問題

我多想撇開這個 CEO 的頭銜,而做個單純的前線工作者,我也不知道有多少次想優雅的轉身,投入老人長照工作。但我就是狠不心來,因為機構裡還有一大群傻瓜在前線拼命打仗。每天還有一大群的青少年,在得不到該有的妥善照顧下步入歧途。我更不希望看到一家家安置機構,因為出事而被撻伐或面臨關閉。

我好想對一群關心青少年工作的政治家和學者說,我們應該刻不容緩的請政府好好的找塊地,排除附近居民的極力反對,規畫出一所最具現代化及多元化的教學環境,然後邀請業界最有權威的專家學者「團」進駐,並以高薪禮聘有理念又具前瞻性、或在實務界有經驗的專科教師及輔導老師,再把所有需要的孩子「集中」,一對一的「薰陶」;或許 20 年後,我們的青少年問題會有改善。

否則,我們只能不斷的絞盡腦汁探討:為什麼我們的少年毒品問題及少年跨國集團詐騙問題,會這麼嚴重?因為在前線工作的我們,已經到了「長蛇之勢若粗雄,黔驢之技已盡展」的地步了!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