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援助工作者的日常/《三點半後不收屍》書摘
編按:
Caroline Gluck 是聯合國難民署駐伊拉克的資深新聞官,她曾任職 BBC 十多年,先後擔任駐柬埔寨、韓國及臺灣的特派記者,並投身人道救援工作,也曾任國際樂施會(Oxfam)及歐盟人道救援計畫的新聞專員。10 月初,她的《三點半後不收屍:人道救援工作者的全球行動紀事》在臺灣由無境文化出版,收錄了她在全球各地發展中地區工作的第一線手記。
NPOst 於日前刊出了其中 2 篇書摘「飢餓,讓印度的未來黯淡無光」以及「民主與階級,繁榮與貧窮共存的印度」,描述 Gluck 眼中的印度。本篇則道出人道援助工作者與身邊他者大為迥異的「日常」。
我習慣告訴別人自己的工作為何。別人的反應經常是羨慕(「真了不起,但願我也能像你一樣到處旅行……」),或是恐懼(「聽起來真可怕。我不明白你怎麼應付這種到處奔波的生活……」)
怎麼能夠忍受?我猜,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我熱愛旅行:初抵一個你所知甚少的國家或是地區,讓你自己漸漸熟悉那地方的時事、地理、文化、食物以及氣候,在在都會讓我感到興奮激動。如果不是這樣,我想我的生活將會像是酷刑折磨。其實,旅程本身很少是愉快的經驗,尤其是搭長途飛機,或是一路顛頗,耗費更多時間才能抵達工作現場。
有位攝影師朋友出於工作需要,經常到世界各地出差,於是我就和他來上一場君子之爭。我們相互比較自己曾經到訪過的國家,並且一個一個記下來。我發現這方面也有專門網站,例如 mosttravelledpeople.com 就是,而且有些人還很認真看待這件事,只是我沒加入罷了。然而,抱著和我那位朋友一較高下的競爭心,我也坐下來把自己曾造訪過的國家列出來。
我最近統計出來的數目是 84 國,但這只是世界總國數的大概 1/3,也許並不像別人想的那麼多。不過,我因為工作需要或旅遊目地,倒是曾經一再造訪某些國家。
旅行變成一種癮頭。每當我在某個地方停留的時間超過幾個月,而且又有 2、3週不曾出差到現場看看,就會出現焦慮的跡象。也許那是因為我害怕自己開始習於辦公室的一板一眼,害怕被剝奪掉外出工作時所享受的感官歡愉以及人際互動。
這本書大部分是在柬埔寨完成的,將近 6 年來,那裡就像我家,也就是我「放東西」的地方。我出差工作時就把書籍、圖畫、相片等放在那裡。10 年前我是新聞記者,那時就曾在柬埔寨住過 3 年,至今那裡還有許多朋友。
我和一些從事緊急救難工作的同事不同,我確實擁有自己的住處。許多其他從事緊急救難工作的同事不出任務的時候,或是使用他們父母家裡的閒置房間,或是和各種各類的朋友湊合著住。我在海外生活工作多年之後,再也不習慣回英國和父母一起住上太長的時間。在他們心目中,我依然只是 13 歲的少女,而不是已經自力更生獨立生活了幾十年的成人。我們掉入了複雜的親子關係中,那是父母的期待和女兒的行為之間大有落差的典型情況。
和朋友住在一起怎麼說都是最棒的事,可是在行為上你卻也必須擺出最好的那一面,要和藹可親、要討人喜歡。一早醒來,臉不能臭臭的,而且你的房間必須保持乾淨整齊。你沒辦法隨心所欲使用浴室或是廚房,此外你還必須參與友人家庭的活動,和小孩以及寵物打成一片。
如果你沒有自己的窩,那麼最急迫的一個問題便是如何處理你的「東西」:書籍、衣服還有救難工作結束之後從世界各地順便收集回來的物品。收集品中最重要的首推一整批的工作服,每次出任務到救難現場時必定裝箱隨行的工作服。可是一連幾週甚至幾個月都穿這些自己帶去的衣服後,我經常開始感覺煩膩了。這時,我就喜歡回到柬埔寨,然後改穿不一樣的衣服,換上出任務的時候絕對不穿或很少穿的衣服。
我喜歡回到家裡,而且需要的時候就把音樂聲響開到最大,不像你和別人共處一屋或是住在廉價旅館那樣,擔心吵醒同事,同時也不必為你住處的乾淨與否負責。你也不必像在臨時住處那樣,為了讓自己的窩看起來比較有家的味道時,顧忌可不可以把圖畫和相片掛出來、擺出來。
話說回來,不管被派到哪裡出任務,我都設法適應新的環境並且儘可能營造出來家的感覺。小東西可以產生大不同。音樂真的可以是最重要的環節,此外,電腦裡面可以存放家人和朋友的相片,也可以欣賞很棒的光碟,甚至有時你也可以在當地的商店買到家鄉來的食物慰勞自己一下,不然在狹小有霉味的房裡點燃一支好聞的香也是不錯。
許多英國同事會隨身帶上一罐橘子醬。以前我擔任駐國外的通訊記者時也那麼做,不過也許因為出國時日一久,思念故鄉事物的感覺也就鈍掉了。當初在英國時認為理所當然不可少的東西,後來也都可以割捨掉了。
不過,思鄉病最好的特效藥還是找你身旁的人,找到你可以和他們說話、向他們傾吐心事的人。每當事情出現重大轉折,你的壓力也會隨之增加,這時你就找人將感受說出來,和人分享一則笑話,然後出去喝一杯或是吃一頓。
馬文·蓋伊(Marvin Gaye)的一首經典名曲經常在我的腦海響起:「不管我把帽子擱在哪裡(那裡便是我家)」這是我目前生活很好的寫照。
人們經常問我,那麼愛情的事怎麼辦呢?唉,問得好。如果你想維持穩定的情感關係、健全的關係,那我就不建議你從事必須能迅速上路、趕往緊急救難現場的工作。
臉書和 Skype 都是讓你能和世界各處心愛的人保持聯繫的絕佳方法。不過,前提是要有網路可用才行,而在我身處的工作環境中,並不能保證隨時都有網路可用。
有些從事現場緊急救援工作的同事不但結婚而且還有小孩。我很好奇,他們出任務長時間不在家的時候,到底是如何熬過來的。
其他有交往對象的人或許覺得經營情感關係絕非輕而易舉的事。我們這些孤家寡人中有的自有應對之道,只是,如果你因為某次任務只在一個地方待上幾個星期或是幾個月,那麼你要充分了解誰也不容易。始終幾乎都是打游擊式的交往。
事情總有正反兩面。有時難得回去英國一趟,我總有一種強烈感受:自己雖然身在母國,卻已經變得像觀光客一樣,不太能融入當地似的。
和常住英國的朋友晤面,感覺上竟像一場反方向的文化衝擊。我從經驗中學到,除非談話對象是和我跑過相同路線的新聞記者或攝影師,否則不要談論太多有關自己的工作或自己曾經去過哪裡的事。不然的話,就會出現千篇一律的反應:才過 2、3 分鐘,對方的眼神開始變得呆滯,注意力也不能集中。要他們聯想或了解我所經歷過的某些處境,其實可能相當困難。
同樣的,當我出席晚餐派對或和朋友出去喝一杯時,總覺得自己是活在另外一個星球的人。我不再跟得上所有的文化話題,特別是最近膾炙人口的電視秀以及流行文化界的當紅人物。
這是一種文化衝突。我會設法彌補缺憾,搭飛機的時候補強最新影片或去找光碟來看,並且透過網路收聽音樂。在某一些方面,世界越來越朝全球化的方向前進,因此情況也許不像你想像的那樣難懂。
然而,過去幾年當中我也逐漸覺得不太需要那麼辛苦。每到一個地方,我應該只需要享受事物原本的樣態,敞開心胸享受生活為我們提供的樂趣及歡愉,並且品賞各種差異,以及每件事物獨一無二的特質。無論我到世界哪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