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家人叫我晚上一定要看旅遊頻道(TLC),一個專門介紹世界各地地方食物的「波登不設限」。該次節目波登先生到一個非洲海邊的貧窮漁村,依照慣例他必須訪問一戶當地人家,一起享用他們的家常食物,通常都是怪異、令西方人難以下嚥的食物。當晚,一如往例該戶人家也用在地食材(漁獲)招待他,只是第一道上桌的食物是大如胳膊的龍蝦,第二道是厚如大塊肌肉的魚,其他食物就不多說了。
我與家人從龍蝦開始,一路驚呼到底。
天啊!這些即使在富裕國家吃不到,也吃不起的奢侈海鮮(當之無愧吧),居然在這個「貧窮」鄉村家庭的餐桌上,不用錢買(貨幣在這個村子裡也沒有使用機會),就能在日常生活中工作取食,而且不會枯竭。
波登離去時,站在簡陋的大門前露出滿足的笑容,對著攝影機說:「如果被資本家知道了這裡,大概,立刻就有人來投資……然後這裡就……」抹抹嘴搖搖頭,他露出詭異的笑容離去。
工業化與農業化的社區發展
用這村子與現代工商社會相比,貧窮與富有是多麼詭異的反差對比。
一個在現代社會眼中貧窮落後的社區,居民可以和諧的享用在富有社會吃不到的天然美食。反過來想,如果資本家發現了這裡,他們必然與社區或政府領導人(通常不會是居民)合作,引進資金技術大量捕撈運銷世界,很快將漁獲換成財富,當然結果很可能是漁源快速枯竭,海岸貧瘠,原本的居民生活失去依靠,變成真正的貧窮。與資本家合作的權勢者則帶著漁獲換來的錢財移居都市。
資本家或外移的利益者,則會對外說「那兒真的很偏遠貧窮(現在是了!但以前不是),感謝外界的經營投資(死守著漁村的居民並不感謝!只有痛恨與茫然),讓我們可以擁有經濟發展的機會……」
其實,世界各地多數偏遠社區都在面臨一樣的生活選擇──是該保有「豐足和諧的生活環境,卻相對較少的錢財」,還是「迎接工商技術開發在地資源,賺取財富,但喪失原有的環境與生活方式」。
社區經濟型式,決定人與環境的關係
Aristotle(沒錯,就是那位很久很久以前的希臘哲學家)對社區發展有兩種對比的區分觀念:Oikonomia 與 Katalaxia。
在古老西方社會中(東方亦然),社區居民生產物品再與其他家庭交換,以滿足自己多樣的物資需求,然後進一步擴大為與鄰近村落的市集交易。由於社區人口有限,生活所需物資也就有限,因此對開發環境生產物資的耗用會相互節制,形成一種社區生產與環境資源均衡的生態關係,這種生態均衡的永續性互助生產,就稱為「Oikonomia」,其也就是現在「economy」的原文(古老的經濟觀似乎比現代的經濟學更貼近人性)。
反之,社區成員如果採取無限制的對外交易,外部需求是無限的,而且交易的目的不是為了生活需求,而是換取貨幣以便於儲存,成為一種純商業、以追求最大財富為目標的經濟形式,當然其結果就是資源枯竭村落蕭條,這種生產與使用環境物資的形式,就稱為「Katalaxia」。
Oikonomia 隱涵著人與環境物資的「手段與結果」(means-ends)關係。人類(即使其他物種亦同)如果不能維持自己需求與物質環境的永續,是不能長久生存的,永續才應該是經濟的本意,不是利己的財富最大化。簡言之,經濟活動應該與環境共同發展。在 Oikonomia 的社會裡,企業秉持責任觀念(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自我規範,關注經濟生產,社區共享與環境永續三者間的關係。
工業化與市場規模,導引社會壓榨自身生活環境
當前資本主義追求最大化可累積財富的經濟思維,制約了社會中生產活動與交易制度(institutionalized interaction)的基本精神,使得人與社會及自然環境的關係,受到人性的錢財需求與企業組織決策的干擾。
在經濟發展的起始階段,多數國家(尤其是亞洲國家)喜歡採用「低成本代工、大量出口、貿易順差累積外匯、經濟優先於社會與環境」的經濟政策,因此徵收大片農地建為加工出口區,低價租或售給代工廠,經營一種全然「兩頭在外」的生產型式──亦即生產投入(包括機器、產品技術、重要原料,甚至工作者)來自社區外部,經營結果(市場與銷售獲利)也留在外。
社區最後只能奉獻土地,居民拿取補償費離開家園,不僅喪失原本的生活與生產環境,也被剝奪原有的生產技藝與在地市場,社區居民與自己土地上的新工業無關,甚至處於被剝削的地位,也就是「Katalaxia」經濟。
國家經濟如同生態系統:多樣、互利、永續
一個國家在發展經濟初期,工業基礎薄弱,必須採用加工出口獲取資金技術與資本利潤,有其時空背景的不得不然,但絕對不可以食髓知味,一再採用與鼓勵這種兩頭在外的「失根經濟」,忽略社會中絕大多數人所從事的,其實是服務社會內部日常生活的經濟活動,或者用在地資源與傳統技藝所培養出的地方性特色產品,以及在地企業的國際化、小店小舖的微小型創業、服務社區生活,或者與生活環境息息相關的各種休閒事業。
有太多的人,他們感受到的只是生活的材米油鹽,要的是生活節奏的平順安穩,重視的是公平正義,盼望的是小幸福微甜蜜,那些世界第一、獲利幾個億、出口金額與經濟成長率,對他們而言是沒感覺的他人事務。我們固然需要大型進出口製造產業,可是千萬別只看大忘小、只見外不聞內、只服務高官巨賈而輕視庶民。總之,先照顧好日常生活的經濟活動,再將邊際剩餘銷售外部市場。
國家工業不能偏廢,任何公民的事業,不論規模大小、內部市場或外銷、高科技創新或傳統科技、獲利多寡,總之,經濟方式與產業類型不宜單調僵化,「以在地生活為本的多樣化產業,營造環境生態與社會均衡,在生態可承受能力下,再將生產剩餘與外界交換」,才是永續化經濟發展應有的心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