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又苦難的「貧窮 A 片」募資廣告又要捲土重來了嗎?

0

 

翻譯/劉晏汝

80 年代,有些人用「貧窮 A 片」(poverty porn)這個詞來形容這種引人注目的募資廣告──

圖上寫著:他們的最後一餐

圖上寫著:他們的最後一餐

這是英國慈善組織緊急災難委員會為其東非緊急計畫做的文宣,該計畫在 1980-84 年間為其在衣索比亞的飢荒救濟計畫募集了 2300 萬元。

當時的媒體充斥著飢餓非洲兒童急需食物且孤伶伶的影像,西方世界的人們受邀把他們從悲慘的生活中拯救出來。

但不是所有人都認為這種做法適切合宜。

洛杉磯國際獎助金發放機構 IDEX 的傳播主任洛特佛說:「發展中國家的人們並非毫無行為能力或只能被動等待救援。」她曾在喬治城大學講授全球發展傳播課程,她說道:「貧窮、衝突、災難和不公不義都令人心碎,但不代表這些人是受害者。」80 年代晚期,反對這類影像的言論廣受認同,非營利組織開始運用更正面的影像訴說窮人的故事。

部分全球發展領域的觀察家認為這種剝削窮人的照片正要捲土重來,成為提振募資的利器。抗貧窮組織 War on Want 常務董事希萊瑞曾撰文寫到「貧窮 A 片捲土重來」:「最近幾年有太多廣告公司的募資文宣又再度出現過去慣用的飢餓黑人孩童影像,我們以為這場戰役好幾年前已經打贏,但顯然現在必須重新來過。」

這個辭彙甚至出現在有線電視週二晚間的新節目「亞當煞風景」上,他們在討論刺激人們為全球議題捐款的因素時,在烏干達出生並在非洲發展新事業的作者胡吉把「貧窮 A 片」定義為:「找一個最極端的情形,把它拍得像非洲大陸最常見的情形。」

其中一個最常被拿來當作範例就是英國拯救兒童基金會(Save the Children)2013 年推出的電視廣告,影片中出現許多消瘦憔悴的兒童。

拯救兒童基金會 2013 年電視募資廣告影片

希萊瑞譴責這項救濟計畫利用「低劣的兒童照片」,其他公益組織和部落客也隨之附和,荷蘭倡議人士蘭迪則向德國國際發展非營利組織協會 Partos 投訴,但 Partos 未做處理,並提到目前沒有任何具約束力的協議能阻止這樣的影片。

遭到批評後,荷蘭拯救兒童基金會時任執行長威爾若瑪還在荷蘭全球發展雜誌《Vice Versa》專欄上捍衛自身廣告,基金會發言人安寧也為自家廣告護航,並提到英國相關單位也未收到任何投訴,她說:「雖然我們知道這些影像會讓人感到不適,但我們還是想要展現實際的情況,不會逃避世界各地脆弱孩童所面對的困境。」為了回應各界對廣告的質疑,她寄信給全國公共廣播電臺,表示:「這是拯救兒童基金會在英國史上最成功的廣告之一,它大大鼓勵群眾支持我們針對全球糧食危機和營養不良兒童的相關工作。」

的確,我們很難判定怎樣的廣告會做得太過火,怎樣的影像是在剝削他人?在數位時代中,拍攝公益影像的訣竅和禁忌是什麼?

今年暑假,海外發展研究所發起的 #DevPix 活動討論了這些問題。海外發展研究所是專門研究國際與人道議題的智囊團,該機構的數位編輯道森說:「大家通常會認為,在看過幾個經典失敗案例後,發展領域的拍攝法會有所進步,然而我們每天都還是看到許多糟糕的廣告,讓人不禁懷疑我們是否真的有所前進。我們想要謹慎評估,檢討過去所做的事,並表揚那些擅長拍攝發展計畫廣告的組織。」

記者、學者、攝影師、影像研究員和 Instagram 網路名人於是紛紛在推特上推文,建議適合貧窮、災難與人道議題的拍攝方法。他們分享最近幾個刻板印象的負面例子,這些照片就像過去那些有蒼蠅停在小孩眼睛上的照片一樣。

三

他們同時也分享他們認為很正面且有建設性的攝影,這些照片都會展現出主角自給自足和有尊嚴的一面。

四 五

不過,刻意把貧窮國家的生活正向化也是很危險的。澳洲發展部落格 WhyDev 的共同創辦人羅格比認為部分組織已經走向另一個極端,他們只會展現貧窮家庭令人鼓舞的影像,這些歡樂的影像就像貧窮 A 片一樣,並未呈現事情的全貌。這類正面廣告的其一例子就是樂施會(Oxfam)在 2014 年為「人人皆有食」計畫拍攝的文宣,他們希望藉由優美的風景照和富饒的市場,提升大眾對非洲飢餓問題的意識,並鼓勵人捐款。

樂施會 2014 年「人人皆有食」計畫文宣

樂施會 2014 年「人人皆有食」計畫文宣

The Africa Report 的編輯奧格萊希表示:「這和先前標準的戰亂景象一樣容易誤導他人,且難以呈現這個錯綜複雜的大陸,也許我正一步步靠近我們無法解答的問題──什麼樣的影像才能完美呈現出真實情景?

現階段我們有幾點共識:攝影師應該先取得拍攝對象的許可,向他說明這些影像的用途,並且提供將使用的圖說,如此公益組織才能精準呈現這些國家的樣貌,許多人也只有藉著公益機構和非營利組織,才能看到這些面相。

洛特佛說:「#DevPix 的討論仍然意義重大,因為募資者始終知道喚起同情能大力協助募資,例如在看到遭溺斃的 3 歲男童亞藍後,大眾對敘利亞難民危機的認知和協助便有所提升。」

2014 年為全球發展傳播人士寫下一系列指南的洛特佛分享了一個經驗法則:「如果照片中的主角是你的姪子、孩子或祖母,你會希望他們出現在這樣的廣告中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你就做得太過火了。


原文出處:At What Point Does A Fundraising Ad Go Too Far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