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更願意當志工?

0

 

翻譯/劉晏汝

大家都知道志工服務對社會有益,能帶來改變、回饋社會,或研發新技術等,卻不太清楚人們願意當志工的心理因素,公益組織亦不甚了解該如何運用這些知識,吸引更多人來一起推動理念。

深入解析心理層面帶來無價的助益。過去 15 年,英國志工總數大致上沒有改變,只有 2005 年和 2012 年大幅增長,專家推測前者與反對伊拉克戰爭抗議有關,後者的志工數高峰則出現於 2012 年的倫敦奧運。

從年輕開始做好事

迪森是「iwill倡議運動」的跡證策略經理,該運動旨在提倡英國青年參與志工服務,他們所屬的公益機構會出版年度報告,觀察 10 到 20 歲人口的社會行動,並建議青年多多參與這類活動。

迪森說:「我們的目標很遠大,希望能在 2020 年以前,讓參與社會行動的青年人數增加 150 萬人。」

最新調查顯示,在 2021 位受測青年當中,有 70% 的人表示未來可能參與社會行動,但有 41% 的人表示他們不知道該如何投入志工服務,這顯然是公益機構改善和青年對話的大好機會。

分析團隊也依照受測者過去、現在和未來參與社會行動的情況,將他們分成積極參與、有意願和不願參與等 3 組,並針對各組別提出不同的建議。他們鼓勵積極參與組慶祝他們所創造的影響,進而得到繼續服務的動力;他們建議有意願組,藉由向他們的父母和老師推廣志工服務的機會來參與社會行動;至於不願參與組,如果讓他們在還年輕時便開始接觸社會行動,他們也許會參與。

這項調查發現,積極參與組的青年在 11 歲以前,都有參與志工服務的經驗。

迪森承認他們還需要更多研究佐證,但是這個理論很有趣,「如果你讓大家早一點開始參與社會行動,他們往後的人生都會繼續參與。」

英國童軍總會善用這份報告的資料,創造他們的青年社會行動計畫「A Million Hands」,並成功要求教育部和學校合作,實施實驗性童子軍計畫。

4103592406_ddcca79910_b

讓志願服務成為生活細節

在招募和維持成年志工上,創新很重要。卡斯商學院志工服務資深講師暨「英格蘭志工服務」前執行長史密斯表示,目前有數個新創公益組織利用科技,幫助人們將志工服務融入生活中。

他說:「阻擋人們從事志工服務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缺乏時間,但說得更精確點,這是因為大家以為自己沒時間。這其實有希望,如果你能讓大家從小地方開始做起,長遠下來,他們就會更積極參與志工服務。」

史密斯提到許多例子,例如「砂鍋料理俱樂部」鼓勵大家將晚餐分量增加一些,把多的食物分送給社區獨居的人,或是「善良體育館」的參與者會在他們慢跑途中協助推動計畫。史密斯說:「重點在於讓大家知道幫助社會的方法,並且把志工服務與大家的閒暇時間做結合。」

許多既有的公益組織也開始跳出框架思考,樂施會去年在其數個商店中發起 5 分鐘運動,他們詢問消費者「5 分鐘能做什麼?」答案包含和鄰居喝一杯茶、讀書給閱讀障礙的人聽……更重要的是,樂施會直接挑戰了志工服務很花時間的既定觀念。

photo-1428790067070-0ebf4418d9d8

讓服務充滿意義、吸引力與價值

我們能運用行為科學的原則,克服大家認為無法做志工的原因。史密斯擔任「加入倡議」團體的理事,他們在「善用時間報告」中,點出 6 種可以用來吸引更多志工的行為原則。其中包括──

成長:提供訓練和學習新技能的機會

影響力:允許志工和計畫受惠者互動,讓他們看見自己帶來的改變

態度:想想你要求他人當志工的方式

經驗:讓尋找、加入和參與計畫變得更簡單、更有彈性

認可:感謝志工的幫助與付出

社群因子:鼓勵志工和其他志工、員工或受惠者交流

最後,史密斯說:「重點是給大家機會帶來改變,讓他們覺得這很值得且有意義。不要自己一個人做,要和志工一起計畫,他們可以幫忙建構並打造出他們想要參與的計畫,讓服務充滿意義、吸引力和價值。」

 

原文出處:What makes some people more likely to volunteer than others?

公益志工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