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現場】城與鄉的界限(下):放輕鬆,我們就能理解尊重
名稱:公益爆米花#35|城與鄉的界限:NPO 如何深耕偏鄉
日期:高雄場/2016 年 5 月 23 日(星期一);臺北場/2016年 5 月 25 日(星期三)
時間:19:00 – 21:00
地點:高雄場/三餘書店;臺北場/社企聚落
主辦:NPOst 公益交流站
主講:
莊哲昀|胖卡計畫專案經理
黃憲宇|偏鄉教育工作者
張敏慧|基督教芥菜種會社會服務部主任
(承上篇:【活動現場】城與鄉的界限(上):經濟資源不足,只是偏鄉最淺的問題)
關於偏鄉真正的需求,怎麼理解、如何觀察,莊哲昀、黃憲宇和張敏慧各有不同的方法。
莊哲昀認為,要確定自己帶著電腦網路技能來此,能解決什麼問題?首先要先問的是,胖卡沒來以前,這些 NPO 在解決什麼問題?他們現在想解決什麼問題?藉由大量的聊天、陪伴,並試圖拉每一位 NPO 成員加入討論,了解 NPO 想解決的問題後,莊哲昀再從自己的角度來想,如果是他── 一個懂電腦會網路的人,可以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胖卡曾服務的臺東愛德婦女協會,就是他經由聊天才知道,了解他們的負責人一個月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開車,因為愛德婦女協會在臺東服務地區很廣,每次社工的個案服務紀錄,都由負責的修女開車前去拿取,再直接面對面做服務內容的指示。胖卡因此只教他們一件事:用雲端空間 dorpbox 與社工交換資料,再以電話連繫作修正,大大省下舟車勞頓的辛苦。從此,這些開車心力便可更專注在個案、服務內容的修正上,或提升 NPO 自身能力。
而問到黃憲宇如何理解偏鄉的孩子,他的建議是:放鬆,順著孩子的脈絡走,他們自己會呈現出東西給你看。他說,交流的進程是個長期的磨合:都市人、漢人一開始大多帶著優越感,認為偏鄉資源缺乏,需要幫忙、需要改變;接著會開始反省自己的城市人、漢人優越想法,但是這個時期的交流會非常拘謹,小心翼翼,深怕不小心說錯話,傷了偏鄉的住民;最好的狀況是下一進程:因為充分了解,雙方──無論是城市漢人或偏鄉原民──都能把自己的自主性自在的呈現出來。而這樣的美好結果,需要時間。
張敏慧則是站在社工的身分,帶著讓孩子過得更好的目標,來了瞭解孩子。理解的過程中,除了實地接觸,芥菜種會也長期跟當地教會合作,藉由教會的中介,讓案家感受到芥菜種會親切、能信賴的關懷。芥菜種會的服務與陪伴,是用教會人員與社工人員雙管齊下的方式:一般個案大多由經過基礎社工訓練的教會人員進行陪伴跟輔導,若是遇到棘手的案件,譬如家暴、性侵等再由專業社工介入幫忙。
也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張敏慧了解到,政府所核定每個月 1500 元的經濟補助其實沒辦法幫助太多,但可藉由經濟補助,接近偏鄉的孩子,進而以 NPO 的角度,提供心靈支持。
釐清不同的需求
在數位教學服務的過程中,完全不會用電腦的人是胖卡的次要服務對象,因為即使前去教電腦,這些技能對他們的幫助也不大。莊哲昀說,他曾經服務過那些 60、70 歲,覺得開機會被電到、聽到「滑鼠往上移」會把滑鼠懸空抓起來的大哥大姐。遇到這些族群,胖卡只教他們一些生活化的內容,如網路掛號、臉書使用、修圖拼貼等,這些對他們來說才是最貼近生活、最有意義的內容。
而「不得不用電腦的人」才是胖卡主要的服務對象。莊哲昀試著去處理需要網路,讓他們的生活更輕鬆一點的人。每一次的了解,也要求 NPO 全員共同討論,連課程也希望是 NPO 所有的成員共同上課。因為他知道,電腦說穿了只是個工具,這些使用技巧,一疏遠就忘了。因此若只教一個人,很容易發生一個人離開,就把組織所有數位資源全部帶走的情況。他因此希望所有人都能參與,讓這些數位內容長久留存在組織裡,持續幫助 NPO 更有效率的解決問題。
認真看待,溫柔尊重
相較於胖卡著重數位,芥菜種會對於要為弱勢兒少帶來什麼改變,其實沒有一定的標準,除了確切的經濟補助及職業培訓,他們總是從「心」出發,向外延伸各種服務,幫助偏鄉弱勢家庭。為此,他們曾經組織過家庭修繕工,為社區裡家屋破舊的家戶進行改造裝修,希望讓個案能在較好的環境中生活,進而讓心情更正面。他們也舉辦成年禮般的少年暑期營隊,在艱困的登山、溯溪過程中,提升少年的耐挫度,希望他們未來求職的過程能更加順利。
除此之外,張敏慧也認為,社區自發性的改造是最具意義、效果也最好的,所以當他們意識到偏鄉醫療資源缺乏時,便舉辦了如「小醫生小護士營」這樣的活動,讓孩子體驗醫生護士的工作,啟發他們對於醫療的興趣,未來有機會回鄉幫忙。芥菜種會也希望,未來能連結不同的 NPO 組織,進行資源互合作與連結。
對於能留下什麼改變,社服組織沒有特定的標準,但他們總是相信,為偏鄉多想一點、多做一點,就能讓這些偏向弱勢離好的生活更近一點。
黃憲宇強調,對鄉鎮學生在意的事物,必須認真看待,且溫柔的尊重他們的自主。他曾遇過一個學生,一如所有的孩子,對讀書興趣不大,但有天當學生經過他的一叢秋葵時,卻突然開口:「老師,你們這個秋葵太老了,再不採不行。」黃憲宇很驚訝,但要學生說明為什麼再不採不行,他也說不清楚。後來才知道,這個學生每天清晨 3、4 點就跟爸爸去採茭白筍,雖然口語、書寫表達不流利,但其實非常懂得農事。
後來,每次再遇到這個學生,黃憲宇都會半開玩笑的跟他敬禮,說「農業專家來了!」但他只是想讓偏鄉的學生感受到,他們所投注生命精力的事,有人看到。他覺得,這樣就好了。只要能被了解,被看見,無論這個學生之後想做些什麼,是離開鄉村到都市為自己翻身,還是要留在這裡務農,都是他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