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 NGO Worker 專欄:前線服務與家庭,該如何兼顧?

0

 

編按:

英國《衛報》每週二刊出 NGOs 援助工作者的甘苦談,NPOst 每週精選一篇編譯。

本篇談及人道援助工作者在家庭與前線服務的掙扎與愧疚,這同時也是許多海外援助工者共同的兩難。

 

翻譯/徐藝瑋

我接獲任務要去伊拉克時,美籍戰地記者 James Foley 遭斬首的新聞仍未燒退,我想,我心理還沒準備好。而「親愛的,我要去庫德斯坦了,距離伊斯蘭國基地大約 60 公里」,恐怕也不是開啟晚餐話題最好的方式。

雖然不是第一次面對類似處境,且老婆也曾在援助領域工作,對我們來說依然不是簡單的選擇。當然,如果保持腦袋清醒、眼觀八方,要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錯誤的地點,機率也沒那麼高。但無論如何,與家人隔著半個地球且隻身落腳在一個連名字都令人戰慄的地方,心理還是不好受。

在 8 年的援助工作後,去年我將重心轉移到教育進修領域。圍繞著我的是幸福的婚姻和 3 個可愛的孩子。而發展計畫專員、緊急援助人員招募工作,也使我大部分時間都可以待在美國,條件是必須偶爾回到前線。

不可否認的,踏進前線的壓力隨著職涯發展而增加。對剛踏入援助領域的工作者來說,前線機會是令人期待的,甚至可能是必須的,因為前線任務成了拓展職涯的必備經歷。以我目前的工作來說,職務內容就載明「應徵者需可配合 50~60% 的離鄉任務」,雖然去年我的旅遊總時數僅占工作時數的 35%,但已帶來不少家庭困擾,且許多任務都十分緊急而無法預知。之前尼泊爾地震時,我就被臨時指派出國 4 週,而且週六事發,週二就出發,返國數週後又再度被派過去。

我當然不是唯一面對這種兩難的援助工作者,也因此,我很想知道其他人如何取得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對新人來說,前線任務是讓自己踏入領域的最佳辦法,你可以透過第一手的派遣經歷增加自己的不可取代性,然後藉著能力的累積,有朝一日回到國內成為坐辦公室的援助工作者。

對現在的我來說,每一次的前線任務仍帶來許多刺激、成就感和肯定,但同時我也失去家庭慶生、女兒入學典禮、她的拼字比賽等,甜鹹交錯、憂喜並陳,前線任務成為難以定位的生活。

想陪伴孩子,分擔家人肩上的重擔,這樣的想望能和援助身分共存嗎?或許某種程度上來說,有些事情是不是能取得平衡的。

photo-1415663058438-995397760614

也因此,前線任務已不如以往令我快樂,固定和家人通話則成為我重要的支柱。但時差是我的敵人,無人分攤的家中雜事也占據老婆大部分心神。透過電話傳來的是她一邊餵孩子、抱孩子、哄孩子上床的疲憊閒聊,我們都累壞了。

在駐地四處蔓延的孤單中,我一方面因為家人不能好好跟我聊幾句話而挫折,一方面也內疚當初為了成就自己,自私的沒能把家人放在第一位。讓我興奮的駐地新事物使我對自己的職涯選擇開心不已,卻也令我感到空虛。

或許總有一天我得離開這一行,但在那之前,我還是會不斷質疑:「是家庭讓我無法做一個好的援助工作者嗎?」抑或「是我天生不適合做這份工作嗎?」還是「老闆沒有給我足夠的支持與彈性?」

然而事實上,我老闆是個難得的好人。只能說,世上只有沒有孩子且情感依賴性低的人才適合走一行吧?是嗎?

幾個同事也有自己的家庭,但他們的情境與我不太一樣。許多人與駐地婦女成家,另一半對性別角色的認識因此與美國人不同。而我共事過的女性援助者大多單身,偶爾,你可以聽到她們抱怨這份工作的頻繁遠行使感情難以維繫。

我工作圈內唯一一位結婚生子的女性援助工作者,是我老闆的頂頭上司,她同時也是一位傳奇人物,秉持著過人的精神,每年遠行比例正落在 50~60%,但這樣的成就顯然是少數。我在為組織招聘成員時,就常遇到應徵者因為家庭而勇敢拒絕了職缺。

幸運的話,或許我有天能夠從援助發展領域全身而退,但現在,我需要先想辦法不再錯過女兒的童年。終究,時光不會為你而倒轉。

 

原文出處:can only the childless and unattached manage the work we do?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