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NPOst 推坑選片

 

文/前《破周報》、《放映週報》記者曾芷筠

TIDF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5/6-5/15)今年邁入第 10 屆,也是影展辦公室遷移到「國家電影中心」後第 2 次舉辦。過去 TIDF 以雙年展形式在臺中舉辦,然而在政府招標採購法的限制下,策展團隊在影展結束後就會解散,經驗往往無法傳承積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自 2014 年第 9 屆開始,改由國影中心的常設單位規畫執行,這 2 屆的單元選片、競賽項目、相關論壇活動,均展現出高度歷史化的視野與極具野心的工作方法,例如今年「綠色小組 30 週年」單元,探討影像的檔案性、臺灣媒體與街頭抗爭的歷史進程演變,乃至重新述說的美學與政治,產生世代間的對話振動。

而正當全球難民、伊斯蘭問題、阿拉伯世界諸國引起全球關注,考驗著人們對於異質他者的理解與包容,值此時刻,觀眾更有機會藉著 TIDF 的節目與論壇活動、文字出版品,梳理、討論當下的脈絡及處境,包括殖民、戰爭及其遺緒、第三世界、人權自由等價值,當然,也包括 NPOst 關注的公共利益、社會運動、弱勢等議題。以下精選 5 大方向相關電影,推薦給讀者:

迫遷:《殘響世界》Realm of Reverberations

陳界仁 CHEN Chieh-jen

2015 / 臺灣 / 102mins / 黑白 / DCP

TIDF 影片簡介:

故事從 1930 年代樂生院民們栽植樹木開始,一張張無表情的臉孔,或唱或說起他們之於樂生療養院的回憶,因漢生病被迫「以院為家」的院民,在北市捷運局的強制拆遷下,展開了十多年的反迫遷運動。影片以不同主角觀點,透過沉靜影像凝視殘餘院區的空間、地景、物件、檔案,誘發內在感受,撿拾遺像與殘響。

場次表購票資訊

今年臺灣競賽單元中罕見地出現了《殘響世界》,它不像一般常見的紀錄片以歷史編年或娓娓敘事,反而像一幀幀黑白遺照,定格、凝結某個歷史時空。影像本身就擁有自己的生命力道與歷程,靜靜地兀自生長,像是等著某個觀眾突然闖入,看到了,明白了,流淚了,因而生出新的理解。

導演是藝術家陳界仁,他長年關心樂生療養院保留運動,當年許多人都在現場,拍下運動紀錄,也一直有影像、音樂、口述歷史、出版在描述樂生保留運動。陳界仁卻是在運動高峰已退的 2015 年,才以拍攝、放映組織來重新激發我們對於保留運動的更多想像,用行動開啟空間,帶出人的能動性,這是陳界仁對於藝術的態度,對於社會運動的延續與尊敬。

f_can_xiang_shi_jie_-still_01

《殘響世界》的入圍也拓寬了紀錄片的想像與界定,將那些幽微地存在於歷史灰色地帶或記憶空缺之處的某種真實給挖掘出來。

影片分為 4 段,分別從照顧院民並參與運動的邊緣年輕人張芳綺、種樹的院民們、政治犯的幽靈、陸籍看護切入,視角或許因錯位而顯得陌生,然而若我們細心觀看每一張容顏,凝聽每一個聲響,歷史或運動的大敘事,就這麼輕輕地被撥弄而拆解掉,取而代之的是宛若貫串時間的細細長河,從 1930 年代日本殖民政權建造此地,直到 2008 年因興建捷運而遭市府強拆,在物理空間中持續流動,變幻塗抹的地景。

關於漢生病,關於樂生療養院,關於 2005 年前後的保留抗爭運動,我們似乎知道這起事件的來龍去脈,然而《殘響世界》以動態且宏觀的視野觀照此地,樂生將不再只是一個符號、一個場所。它已不限於一時,而具有更多未知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現場—複數的他者 陳界仁談《殘響世界》〉

同類影片延伸推薦:上溪洞奧林匹克 Sanggye-dong Olympic

移工:《貓狗、家畜、生魚片》Of Cats, Dogs, Farm Animals and Sashimi

培利.迪頌 Perry DIZON

2015 / 菲律賓 / 77mins / 彩色 / DCP

TIDF 影片簡介:

一則令人動容的憂鬱傳說。一名叫東東的輟學生,年幼便跟隨著母親輾轉停留於不同的農場,經歷許多艱困和辛苦,使他無法順利完成小學學業,農場的動物、作息、工作,成為他童年回憶的全部。影片所描繪的不是個案,而是一段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故事,關乎農工、漁工、移工們的勞動與生命。

場次表購票資訊

海島環繞的菲律賓,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怡人的氣候條件,但你可能會納悶,人們生活為何如此辛苦?捕魚、放牧、採收作物、割取橡膠樹液,所有的經濟活動都是為了換取金錢,而非為自己使用。

片中,幾個十幾歲的小孩多半依附親戚或認識的老闆而工作,整日辛勞卻只能換取少量金錢,每次交易都必須錙銖必較,如果少收了幾批索,影響到的也是老闆與所有人的生計。年幼便跟隨著母親輾轉遷徙於不同農場的輟學生、父親身為馬來西亞移工的畜牧男孩、費盡力氣將遠超過體重的貨物搬上車的童工……鏡頭靜靜觀看他們的日常,累積起來的力量卻宛如亂石崩雲,驚濤拍岸,呈現出一個國家裡,工人與農民的實際勞動與生命狀態。

f_ocdfas-stills_3

透過鄉下孩童的日常,失學、為了生活掙錢、沒有父母親人的照顧是看似理所當然的常態,然而電影並未提出強烈控訴,而是像散文一般,置人與動物,呈現兩者對食物的共同需要,以及日常與勞動之間的異化關係。

導演培利.迪頌(Perry Dizon)同時也是菲律賓知名演員、美術設計、攝影師,甚至是音樂作曲家,他的首部紀錄片作品便入圍亞洲視野競賽單元,風景詩意,內裡卻憂鬱壓抑,其鏡頭展現出的反差美學令人折服。

同類影片延伸推薦:達爾文的噩夢 Darwin’s Nightmare夢繫盧森堡 Eldorado

弱勢:《飛地》Enclave

李維 LI Wei

2015 / CHINA / 119mins / 彩色 / DCP

TIDF 影片簡介:

四川大涼山上的偏僻原民村落,過著人畜共食的生活。近年來,村莊通電有了電視,也陸續有大學生支教志願者前來授課。蘇甘以布與孤母相依為命,不識字的他藉著電視與聽課窺視外界。他讚許領導人政策,與來來去去的代課老師們談起政治、經濟、教育,不同認知與價值觀針鋒相對,帶出對落後與文明的矛盾反思。

參展與獲獎記錄:

2015 北京獨立影像展獨立精神獎

場次表購票資訊

本片導演李維是中國獨立紀錄片工作者中相當年輕的一位,且是 90 後(民國 80 年次後出生者)。如今許多電影創作者的關注已經從城市與經濟變革,轉向自身與地方的關聯。李維在刻劃四川大涼山上彞族自治區時,也織入了自己的思考與提問:這個地方與大國中心的關係是什麼?自治又意味著什麼?

他用鏡頭對孩子們問:你知道我們國家主席是誰嗎?孩子們不假思索地回答:毛主席。但在影片拍攝的 2014 年、習近平主席帶著「中國夢」走上臺之際,中間的主席早已換過好幾位。

f_fei_di_-still_06

「飛地」指的是某一塊特定的地理空間,其主權屬於另一個國家,然而此處的飛地仍是「中國的一部分」:下鄉做支教(支援偏遠地區教育)的老師們來此報到,道路、電線杆仍仰賴黨與國家的建設,但此處的山就像一個看不見的大牢籠,人們透過電視新聞、外來者的話語想像外面的世界,如果不是念好書,離了鄉,待在這裡可能一輩子養豬、種樹、飲酒,致死方休。但也有外來者說:這裡真好,什麼都沒有,什麼也不用思考。

透過紀錄一個與世隔絕的桃花源、他們對外界的想像與真實的生活,導演也不斷反思自己過往習以為常的概念框架,比如教科書灌輸你的知識。片末,準備離開大涼山的老師說:最愛的不應該是祖國,應該是你自己。「飛地」因此也像是一個破口,撕開表面的假象,戳破當權者的謊言,以村中人們真實的樣態,像照妖鏡般映照出中心與邊緣的荒謬對峙。

同類影片延伸推薦:橋下的迴聲細語 Murmurs from the Somber Depths of Sta. Mesa

四川涼山專欄延伸閱讀

難民:《行過天堂之火》Those Who Feel the Fire Burning

摩根.克尼伯 Morgan KNIBBE

2014 /荷蘭 / 74mins / 彩色 / DCP / 亞洲首映

TIDF 影片簡介:

漂流難民的生命狀態該如何呈現?導演的首部紀錄長片,以實驗手法翻轉過去處理難民生命政治的作品。影片大膽以落海難民的身體及其視點作為推進,作品的敘述形態:猶如亡者的他,盤旋在歐洲上空,伴隨各國難民,聆聽著他們的心聲。試問:還有比死更能確切呈顯這種赤裸生命的嗎?

參展與獲獎記錄:

2014 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2015 加拿大 Hot Docs 國際紀錄片影展

場次表購票資訊 

備注:5/10 新光一廳 13:00 《行過天堂之火》▲因影人行程異動,映後座談取消

國際競賽單元中的《行過天堂之火》呈現的是今年全球關注的難民,而此片的力道、深度、及其刻劃手法,使它相較於同樣描寫難民議題,並得到柏林金熊獎的《海上焰火》,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

鏡頭一開始呈現暴風雨海面上隨時可能翻覆的小船,有孩童哭喊著:「我不要去歐洲了!」歐洲,一個飽受暴力威脅的族群嚮往之地,在此時此刻就像是天堂般遙遠。接著,一位難民就落船翻覆,人的生命顯得渺小,脆弱無助。

令人吃驚的是,鏡頭的視點自此轉為一個幽靈,倏忽來到歐洲,跟隨天花板上爬行的蟑螂、沒有名字的路人、一群來到歐洲生活的難民。生活會變得更好嗎?他們要如何在陌生異地謀生?怎麼面對與親人家庭的斷裂?

f_twftfb_still_300_dpi_2

難民們在歐洲形成自己的群體,山頭各據,盤根錯節,更長出了極端的生命樣貌。片尾,一場讓人震驚的瘋狂宗教儀式,直接說明了難民無路可出的心靈處境。

文明的衝突來自不理解與排他,而不理解只會強化兩極化的惡性循環結構。《行過天堂之火》赤裸呈現難民的流離與苦難,視角疏離,反能貼近他們更真實的精神狀態,重新喚起觀眾的同理心與殘存的人性光輝。

同類影片延伸推薦:基桑加尼日記 Kisangani Diary

戰爭:《我的義肢》My Leg

昆索莫翁 Khon Soe Moe Aung

2015 / 德國、緬甸 / 17mins / 彩色 / DCP

f_my_leg_filmstill2

TIDF 影片簡介:

東緬甸的卡亞區是個多種族的區域,加上英國的離間政策和殖民,不同族群的武裝部隊為了其自由與獨立,60 年來與緬甸軍隊之間烽火不斷。戰爭造成許多人的傷殘,一群退役軍人合力開設一間義肢工作室,每年製作超過一百具義肢,給和他們遭遇同樣命運的士兵們。

參展與獲獎記錄:

2015 威斯巴登 Exground 影展特別提及獎

場次表購票資訊

戰爭造成身體的殘缺,而透過自發性地聚集、製作義肢、復健,老兵們也在修補自己的身體與生命。緬甸東北部的客耶邦是個多種族的區域,不同民族之間的衝突,在後殖民的脈絡下往往是被當權者有心操作出來的混亂狀態。以自治、獨立為名,不同族群的民兵持續與政府軍交戰,60 年來如此,光是名稱,就有克倫民族聯盟、民族武裝聯盟等。

然而參與戰爭的結果是什麼?由於民兵組織資源缺乏,沒有足夠的醫生與設備,運輸與通訊也不發達,即使好不容易得到救治,也極可能因為時間延誤而面臨截肢風險。一個傷口,造成的是下半輩子殘缺,也無法再從軍打仗。

f_my_leg_filmstill1

這部短片透過義肢的製作,不帶任何政治批判或歷史分析,就像是靜靜地陪伴著這群身體受創的、戰爭中存活下來的男性。被截肢的軍人開始自己製作義肢,鏡頭拍攝他們從量尺寸、製作石膏、套上模型、重新練習走路,讓他們有勇氣接受自己的遭遇。

從 2007 年以來,這個工作室已經製作了幾百隻義肢,當他們重新又站了起來,戰爭卻還沒結束,其怵目驚心的殘酷,不言自明。即便是短片,驚人力道仍使其入圍亞洲競賽單元。

同類影片延伸推薦:家園—伊拉克零年Homeland (Iraq Year Zero)

延伸閱讀:民主了,克倫難民就能回家嗎?

影展手冊下載影展報導總整理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