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a 專欄:索瑪花開

 

作者按:

一個香港女生,NPO i-Action 創辦人,一個與世隔絕的漢生病康復村。每隔週四,希望你們都會喜歡涼山的故事和照片,一切都是他們最真實的生活、是我和他們最真實的走近。

 

索瑪花是杜鵑花的彝語,在四川省的大涼山,它代表了希望與美好。每年花季,在這片貧困的土地上,滿山索瑪花開,形成一種強烈反差的壯麗。在大山的深處,哪裡有愛,哪裡就有希望。

阿布洛哈村漢生病康復村就在涼山的深處,每次回來,都會有一種很不真實的感覺,彷彿穿越了時光隧道,才能來到如此恬靜的世外桃源。被群山環抱,也沒有通往城鎮的車路,偶爾還得過上斷水斷電的生活。而這一條被遺忘的漢生病康復村,不知不覺,我已回來超過十次。

12473617_825135890953261_1121372952695469180_o

「為甚麼選擇這個地方?」很多人曾經問我。

2009 年是我第一次進村;2013 年我決定辭職再次進村,和他們生活近一個月;2016 年 3 月,為村裡小學修建的學生餐廳和廚房已在上個學期開始使用。漸漸的,這裡彷彿成為我的第二個家,一個我放不下的地方,回來已不再需要理由。我開始明白,不是我選擇了這裡,而是這裡選擇了我。

從香港出發到村子裡,單是交通來回就要 4 天。由於從鄉鎮到村裡還沒有車路,輾轉約 20 小時的交通後,還要走 3-5 個小時的山路。而且不是一般的山路,尤其對於我們城市人而言。再加上我對爬山本來就沒什麼天分,每次走幾乎都會摔倒,忍不住在心裡暗自抱怨。

曾經有兩次,因為一些溝通的問題,最後我得自己一個人走下山。沿路,我一直摔了又站起,邊摔邊走,腦海裡不停播放一首廣東歌──「沿途就算跌要跌得好看,才能不負報答別人厚望」;我也試過天黑下山,抓著在內地合作夥伴的手,手電筒也沒開,幾乎是在閉著眼睛的情況下就跟著他衝下山。現在回想,也不知道當時是哪來的勇氣和信任。

1512474_10152095148631011_155547115_n

1610859_306314159578481_10276113678307630_n

然而,這裡就是一個奇妙的地方,不管路程多苦多累,只要遠遠看到小學,你忽然就有了動力。進了村,看到了學生、村民,彷彿剛剛所有的累都已全然忘記,心中亦已盤算著什麼時候要再回來。不僅僅是我,大多我所認識曾經來過這裡的志願者,回去後也都仍心繫這裡,一直想再回來。

村裡的生活很簡樸,第一次進村的時候還是用溜索,那是 2009 年。2013年 10 月,我進村一個月,那時候村裡還沒有通電,我就過了沒有電、喝泉水和不洗澡的生活;每天和孩子、學生們混在一起。由於很多村民只會說彝語,偶爾難免雞同鴨講,大家就相視一笑。當時他們也幾乎只有一道菜──紅腰豆煮乾菜,配白米飯。還好我的適應能力還不錯,吃習慣了,反而回到城市後還會懷念起和大家一起蹲在地上吃飯的樂趣。

1476016_10152096348401011_1686660822_n

1480716_10152095153011011_738398776_n

對於自己一次又一次回來,別人不懂,其實我也驚訝。我是一個很喜歡旅行的人,而且都幾乎不愛走回頭路,卻在過去 2 年多裡,把大部分假期都用在這個特別的地方。或許,這就是感情,和這個地方、這些孩子、這些村民的感情,我都放不下。我想聽聽孩子們的讀書聲、笑聲、哭鬧聲;想看看他們今天又多學會了那些知識;想了解營養不良的孩子有沒有胖一點、老人家身體有沒有好一點。還有我當年 6 年級的畢業學生,我想知道他們誰還在讀書、誰已經輟學打工或結婚、想知道他們過得好不好。

「妳沒有辦法和他們走一輩子的路。」大家都說。

我懂,總有一天我還是要放手,總有一天我也不會再經常回來。所以我一直在慢慢整理關於這裡的照片和文字,我希望透過它們可以讓更多人看到這個地方,了解它、喜歡它,也願意和他們一起走下去。

「為什麼回來?」

「回家。」

Sonya

80 後,香港人。從記者、公關,輾轉跳進了 NGO,負責災害管理工作。曾赴前線災區,亦曾派駐四川工作 2 年,專責汶川地震重建項目。後因心繫涼山,辭職成立自己的 NPO「i-Action」,從此與涼山和「痲瘋村」建立深厚感情,更把自己視為半個涼山人。需要養家,唯邊經營 NPO,邊打工賺錢。曾「兼職」空姐,甫又轉為自由攝影師。喜歡文字,喜歡攝影,喜歡以不同身分看世界,用照片說故事。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