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倫敦政經學院發展研究協會成員、發展研究科學碩士 Meredith MacKenzie,上個月出席「2016 締結研討會」(2016 Bond Conference),世界各地的講者齊聚討論國際發展領域中極需改善的幾項議題,本篇是他針對社群媒體應用與弱勢賦權的分享。
翻譯/劉晏汝 編整/葉靜倫
我在媒體傳播業工作十年後重回倫敦政經學院,我曾擔任國會新聞祕書,協助高層政府官員經營社群媒體,隨後任職於媒體策略公司,針對之前服務過的幾位政府高官,設計抗議倡議計畫。我在過程中了解到,社群媒體可以傳遞重要資訊,也可以被用來散播不實資訊。
如今我轉換跑道到發展領域,深信在發展領域耕耘的人,以及參與援助決策的高層,都應該開始用不同的方法,把社群媒體傳播做得更好。我們不能再停留在臉書上顆粒明顯的黑人病童照片,或是只用緊急公告勾起憐憫心或罪惡感。這類傳播方式蘊含著上對下、施予的思維,因而忽略他們也需要當地居民帶來的協助和經濟發展。
「2016 締結研討會」中,最有趣的發言多半出自南半球國家的與會者與講者,他們直接感受到 NGO 與國外發展機構在他們國家帶來的機會和挑戰,說出的評論也最為強烈且具說服力。會期一開始就能看見他們的身影,突尼西亞倡議人士兼青年領袖愛亞查比在開幕時演說,要求會議中的 NGO 人士「和我們對話,而不是談論我們」(Speak to us, not about us.)。這段話持續在倡議與媒體的分組會議中發酵,講者帶領眾人討論社群媒體、網路倡議和全球化過程的影響,同時不斷強調他們不是接受救助的人,而是帶動自身發展的人,前提是發展機構要認清這件事。
▲愛亞查比:「我們有自己的聲音,我們只需要你們傾聽。」
我在會議中學到,未來我們能用現場直播或用推特分享轉貼革命的過程,或其實某種程度上現在已經這麼運作。「#爆紅網路」(#breaktheinternet)的演講中有幾個計時 5 分鐘的挑戰,訓練眾人有效運用社群媒體,這些技巧不光有華美的概念,還有許多實際的例子,解說在網路和社群媒體上,更有效推動發展計畫的方式;另外一場演說則側重網路,說明成功倡議的方法。這兩場演說在在顯示出,著重發展和目標的地方公民與社會運動,有許多值得發展機構學習的地方。
另一位講者丹尼史雷崁達拉賈來自公民社會組織與倡議人士全球組織「CIVICUS 聯盟」,他也鼓勵在場發展組織用不同的方式思考行動。丹尼是開幕演說中第二位講者,他鼓勵發展組織跳脫「發展」(development)的工作思維,轉換到「賦權」(empowerment)的概念。他請北部和西部的組織暫時不要插手,讓南方的公民社會組織推動自身發展,其中,讓媒體替發展中國家的公民社會發聲便是關鍵所在。
▲丹尼史雷崁達拉賈:「任何侮辱都比不過稱呼我為受益者。」
現在的社群媒體大多只是發展 NGO 和援助機構用來募款和公告的工具,他們藉此「展示成果」,吸引更多人捐款贊助,但社群媒體最厲害的地方仍在於它能讓弱勢族群發聲。聽完眾人的演說後,我更加肯定發展組織必須停止「為弱勢族群發聲」的思維,把發言權交給他們。我不用看你們發展計畫受益人的照片,你們只要轉貼他的貼文、張貼他的影片,帶我去看他創作的任何內容,你們要成為我通往他世界的橋樑。
過去我之所以能認識那些討論巴林、緬甸、巴基斯坦和埃及等違反人權情況的人,都是 NGO 介紹認識的,他們都是在當地捍衛人權的人。「人權至上」組織並沒有告訴我巴林當地違反公民權利的狀況,反而放上巴林人權捍衛者瑪麗亞的社群媒體帳戶,讓所有人權捍衛者都能追蹤她從流放到重返麥納瑪的過程。從她的班機降落、她通過移民署、走出機場,到重回家人懷抱,全世界都在監督著巴林政府。
這段革命的過程就在推特上現場直播。「阿拉伯之春」是外界對於當地窮人、被剝奪權利和受到壓迫的人,在 2011 年起義時的稱呼。但愛亞查比說,突尼西亞人將之稱為「尊嚴革命」。而尊嚴不是外國發展機構或西方 NGO 能給予、創造或捐贈的。他們可以僅提供訓練和經費,然後放手任其發展就好,被剝奪尊嚴的人只能藉由地方組織重新建立尊嚴。這便是「締結研討會」中倡議人士和傳播人士所傳達的訊息──發展組織該是時候把發言權交給當地人了。
原文編譯:“Speak to us, not about us”: social media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您好,我是NPOchannel的編輯孟正,同樣長期有在關注公益相關議題,貴站的這篇編譯文讓我們覺得相當精闢,因此想詢問是否能供敝站轉載在站上並分享給我們的讀者?
我們會註明原出處,也會在文章中登載Npost的簡介,期待能獲得貴站的回應,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