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身吧!公益!──2015年公益創新國際論壇(Annual Forum of Social Impact),是NPOst公益交流站的第二屆公益年會,來自在不同領域幫助公益創新的五位青年,共同站上舞台分享公益科技與公益創新,如何在他們的世界中,讓青年世代更靠近改變世界、解決社會問題的超能力一點點。
「最無法忍受的事是有人說不喜歡的食物『好噁心』:如果我們對一顆果實也懂得珍惜,對人便不會輕易放棄,對吧!」設計科系畢業的朱冠蓁,去年開始與夥伴創辦一連串終結浪費、建立交流機會的群眾計畫。她一上臺就要大家叫他「剛勇」,並且在開始談論「弱勢人權」之前,先對全場觀眾做了一個「口香糖大考驗」。
口香糖大考驗
口香糖大考驗是一組情境題。
情境題一:每天通勤路上必然會遇見的阿嬤,駝著背、很賣力地在兜售她籃子裡的口香糖。「會跟他買口香糖的人,請舉手好嗎?」(結果舉手人數不如預期,剛勇:「咦這不是公益年會嗎!」)
情境題二:午餐時間走到了速食店,正想犒賞自己,結果發現今早賣口香糖的阿嬤正好排在你的前方。而且你自己想點的是雙層吉士牛肉堡,阿嬤卻點了大麥克!隔天早上,當你再遇到她的叫賣,你還會掏錢向她買口香糖嗎?「哎呀,這個問題殲滅掉了大部分的手了呀!」
剛勇笑笑地說,這是團隊夥伴的真實經歷,「阿嬤該不會之前都在詐騙我吧?!」-這個有趣的心境,他們稱之為「同情購買帶來的矛盾」。
「不管是口香糖、玉蘭花、抹布等等生活用品,每當我們日行一善,難道不是希望能夠改善對方生活嗎?為什麼發現他們過得跟我們一樣好的時候,心中卻會湧上一股『說不出來的怪』?」
我們想像中的「弱勢」是什麼樣子?
臺灣是個不缺乏愛心的國家,網路上只要有人貼出「某某路口有個賣菜的阿嬤,我們趕快一人買一把,讓阿嬤早點回家休息!」的訊息和照片,就會引起瘋傳甚至媒體報導,阿嬤也真的會告訴你她因此獲得了多少的幫助。
但是,在物質資源被滿足了後,難道弱勢的問題就被解決了嗎?
為了讓臺灣人在「每人出一份小力幫助弱勢、改變世界」的觀念之外,能更認識社會上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人生百味」從去年開始三個群眾計畫:
1. 「把回收拿給阿公阿嬤」:回收地圖,號召網友協力在公開地圖上標出熟悉的拾荒據點,讓據點附近的人知道上哪可以把回收拿給這些阿公阿嬤。
2. 「石頭湯計畫」:募集家家戶戶或是市場中不需要的多餘食材,在共同料理後,帶上街頭和大哥大姊們分享。
3. 「人生柑仔店」群眾幕資專案:搜尋臺灣在地好物,例如自然農法的紅茶、小農自製的果乾,使之成為街賣的新產品,透過消費,讓購買者更認識弱勢族群多元的生活面貌,進而翻轉街賣的既定形象。
我們是「一般人」
人生百味團隊走入街頭,「我們聽起來就像詐騙集團一樣,但還是有街賣者欣然願意和我們合作。」在市府站附近販賣百合花、人稱「校長」的街賣者,分享了他生活中會遇到的兩件怪事:「一,有人會留下一千塊之後直接走開。我明明是在賣百合花,為什麼你給了錢卻不拿花?二,我和我的輪椅有時在進捷運站的票口前就會被攔下。我只是要通勤去工作,為什麼你以為我就是要進站兜售物品?」
真正走訪街頭、和街頭的阿公阿嬤做朋友之後,發現不管他們多老,都想靠自己的力量去賺得自己的收入和尊嚴,哪怕是一張一張的撿紙,也是如此。街賣者們想要的,不是房子、車子或現金,而是「把我們當人看待」--或著說是「把我們當一般人看待」,而非過街老鼠或社會上毫無用處的魯蛇。
「這都是為了你好」-被剝奪的選擇權
經濟匱乏、身心不便或社會隔閡,這些是我們想到弱勢時會最快蹦出來的聯想。而我們對弱勢的想法,又有太多的「為你好」、太少的自由發展空間。「舉凡『錢應該要存起來啊!怎麼能這樣隨隨便便花掉?』或是『如果能在家工作,為什麼還要拋棄尊嚴做街賣?』,但是,街賣者也在街頭上獲得了很多的友情與社會陪伴。街頭只是我們「經過」的所在,但這是很多人爭取生活的場域,它能否回歸舒適與平等?」
朱剛勇謙遜地說,人生百味還只是個成立一年多的年幼團體,不能、也不應該教導大家什麼才是「正確價值觀」。但是當我們能夠一起走進街頭、蹲下身子,用相同的視角看問題,也許就會發現所有人都沒有什麼不同、所有人都是我們。
「有機會可以走進公園睡一下,涼風徐徐,舒服怡人。為什麼會覺得,只有『特定背景的人』才會去睡公園呢?」
2015「變身吧!公益」年會記錄:
輪椅也能「極速傳說」,三明治工謝若琳用藝術顛覆公益的悲情印象
想看更多2015「變身吧!公益」年會全記錄,請追縱NPOst公益交流站!
更多對街頭不同的想像:
一切有緣讓我們行善的對象,都是我們生命課題的老師!我們謙卑都來不及了,哪來那麼多行善與施捨的想像?
ShihChyiRong 行善不能只有善心還要有方法與智慧。佛家經典也曾提及要渡人就要先學習正法,先破除自己的不自由才能夠幫別人斷煩惱。很多時候,對自己的長輩也並不是給錢給生活費就能夠了事,和就是照顧到被幫助者的真正需求。慢下來和停下來還有靜下來聽聽別人是怎麼說的,不也是體貼別人和體貼自己的機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