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社企大樓落成,台灣的「身障就業」能夠更進步嗎?

0
圖片來源:陳文媛

文/陳文媛

 

編按:台北社企大樓在去年 11月落成後,規畫為身障就業服務與社企辦公室,也舉辦了第一場「社會企業 x 身障就業」好事論壇,邀請五位講者分別以台灣和新加坡的案例來討論身障就業的永續發展。本篇為作者參加論壇會後的心得分享。也歡迎當天有參與活動的讀者們一起加入討論!

「社會企業 x 身障就業」,台灣有哪些好案例?

5 月 5 日的「社會企業 x 身障就業」好事論壇,是台北社企大樓啟用後對外舉辦的第一場活動,邀請星展銀行基金會的 Patisian Low 小姐、厚生市集的張駿極先生、勝利潛能發展中心的張英樹先生、在黑暗中對話的謝邦俊先生以及若水國際的陳潔如小姐,五位講者分別以台灣和新加坡的案例來討論身障就業的永續發展。

星展銀行基金會的 Patisian Low 介紹了三個關懷身障就業的新加坡社會企業,以及他們發展的優勢與挑戰,包括聚焦設計產業與顧問的 ADRENALIN、以餐飲服務為主的 project dignity,還有提供就業支持協助的 SPD

厚生市集的張駿極則分享自己過去擔任半導體業人資主管,到創立農產市集的心路歷程,從務實的企業觀點分享聘僱身障就業者的態度轉變關鍵。

創立勝利潛能發展中心的張英樹先生介紹勝利媒合身障就業的服務,張英樹表示,身障就業服務的客戶可分為兩方,包括對內支持身障者的就業、對外服務有需求的大眾,以這樣的理念推動讓身障者「適才適用」。

官方統計的視障人口,等於台灣實際上的視障人口嗎?黑暗中對話的謝邦俊先生表示,由於官方統計的標準為「領有身障手冊」的視障人口,若要納入低度視力功能者,實際上的視障人口數量其實更多。

若水國際的陳潔如小姐待在若水長達七年,一路見證組織修訂願景,如今著重培養身障者成為雲端產業需要的資料處理人才,進而穩固商業模式。引入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模式,把每一環節的工作模組化,更有利分工及培訓,逐步形塑一個身障者占六成的工作團隊。

以上四個社會企業是首批進駐社企大樓的生力軍,或許他們的服務項目各異,但促進身障就業,讓身障者在工作中發揮所長,是他們共同的核心關懷。

10646902_1103485409667638_7042961988567034921_n

目前台北社企大樓內進駐多家雇用身心障礙者的社會企業(圖片來源:陳文媛)

「身障就業」生態系統中的四個角色

這次講座探討了身障就業在實務面的考驗和因應之道,我認為在這次講座討論的框架是大致可以分成身障就業者、社會企業、支持機構、一般私人企業四個面向來解釋。

「身障就業者」的自我認知與就業態度,會影響接受工作的意願及職務安排,人際互動的經驗也會影響身障者在團隊裡的溝通。除此之外,身障就業者依其障礙類別以及程度差異,需要相應調整適合的工作環境,例如加大辦公座位、加設無障礙廁所和盲用電腦等等。

「社會企業」需要有一個具體清晰的目標,初期宜專注發展單一服務或商品,以免分身乏術,再者應深入認識每位身障者的需要與發展優勢,妥善分工、培訓,而非一味安排技術門檻低,重複性高的工作;假使發現員工無法勝任工作,如何調整職務、甚至協商解雇,都需要列入考量。另外,社會企業切莫將自己定位為銷售愛心與同情的事業,而必須致力維持高品質,否則無法保留長期穩定的客源,因而無法在市場上生存。若接受投資,則要考慮投資人對於獲利的期望是否牴觸社會企業追求的核心價值來評估是否接受資金,顧及社會企業永續發展,階段性任務完成後,如何交棒也必須及早規畫。

「支持機構」與社會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同質性高,雖然可能相互排擠客源或相關經費,但兩者秉持著相同的社會關懷,仍可以彼此互通有無、相輔相成。當社會企業的身障就業者無法適應工作時,可給予適當的資源,甚至輔導轉介至相關組織、重新培訓;而社會企業也可主動媒合支持機構轉介的身障者到適合的工作領域中。

「一般私人企業」則是在以上社會企業與支持機構的整體生態系統更為成熟之後,能夠擴大影響的對象。當身障者已經能破除一般企業主對於聘僱身障的的顧慮,一般私人企業也能突破刻板印象,提供更多清潔、行政以外的職種。不只是因為受到法規和罰款的規範,更能積極吸取社企經驗,將身障就業的觀念引入企業經營模式中。

跳脫舊有思考模式,停止給予身障者雙重標準

我們雖然可以主張制定更多法規要求雇主遵守,以保障身障者的工作權,不過身障就業的勞資兩方若不願意溝通、了解,再嚴格的法規都無法消除根深柢固的偏見。

如果我們認同天生我材必有用、期待人盡其才,那麼我們必須跳脫舊有的思考模式,主動去設想如何融合身障者與其他員工,而不單只是為了避免麻煩,繳錢了事,或者聘用之後仍然把身障員工視為特殊的、或能力不足的族群,加以區分或隔離。

在主張身障者的工作權之時,培訓他們的時候也須突破「同情」施加在身障者身上的第二層無形限制。謝邦俊分享了一段視障朋友接受黑暗對話講師培訓時的震撼故事:「一個全盲的視障者因一時內急,前往廁所的途中屢次跌倒,甚至還撞斷鏡架。我忍不住想上前攙扶,卻受到培訓講師的制止:『如果他連獨立去廁所都辦不到,要怎麼帶領一般人體驗黑暗中對話?現在不讓他自己站起來,他就永遠沒有辦法獨立!』」一時的不忍,對身障者來說是一輩子的殘忍,剝奪了他們增強能力的機會。


延伸閱讀

  1. 視障者傳授成功心法:找興趣、花時間、相信自己
  2. 不一定要學按摩,視障調音師劉文祥走出多元職涯
  3. 漸凍症病友袁鵬偉成立「有故事的店」,鼓勵病友創作義賣
  4. 用嗅覺、味覺、觸覺介紹房子,全盲房仲員高豪聰一年成交5筆物件!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