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環境從吃做起,一起「食」力救地球!/2020 地球日特刊

文 / 環境資訊中心。NPOst 編輯修訂。

「今天吃什麼?」是人類有史以來的共同煩惱。一日三餐如同儀式般地天天上演,直接形塑了我們的文化、健康及環境。每一口食物,都與生養的風土有著千絲萬縷的連結。

Every bite counts 是一個由學生經營的服務組織,致力於食物回收、減少食物浪費、提高人們對食品安全的認識。他們認為:如果每一樣食物都能不被浪費,還能促進環境永續發展,那麼,何樂而不為呢?

30 幾年前,臺灣發生多起食安風暴,鎘米綠牡蠣等環境公安事件層出不窮,造成農地受到大量重金屬汙染,也讓人們將有害物質吃下肚。從那時起,「有機」的概念開始逐漸受到重視。

工業廢水直接排入農田,造成食安隱憂。圖 / 邱彥瑜、林玲瑩

臺灣的氣候炎熱潮濕、病蟲害多、雜草長得又快。如果不用農藥會導致人力成本提高、蔬果損耗大,終端售價讓人高攀不起。沒人買,農民自然不想進行有機栽種。在當時,種有機的人是傻子,買的人則被笑是「盤仔」,市場機制難以建立。

從小眾變顯學的「有機信仰」

因此,開始有像是 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里仁等組織,以共同購買或契作的方式,向農民購買友善農作物,為臺灣的有機市場打下了小而穩定的基礎。

隨著民間團體的倡議及推動,越來越多人認同友善耕作的理念,「有機」從所謂的文青圈,逐步走向大眾消費市場。有機通路、農夫市集、各式各樣的飲食工作坊在生活中已隨處可見,農產品價格也更加平易近人。

近年來,也有許多農民試圖在耕作銷售及棲地保育之間取得平衡,諸如石虎米、老鷹紅豆、水雉菱角、藍鵲茶⋯⋯等,皆是透過守護指標性物種,維持農地的生物多樣性,而這些農產品都值得消費者掏出「誠意」大力支持。

Waldemar Brandt@unsplash

儘管有機通路數量不斷成長,友善農耕面積仍僅占全國總耕作面積的 1.5%,這意味著 98.5% 的耕地為慣行農法雖然市售農產品的農藥殘留量多數符合政府檢驗標準,但這是以人體制定的標準;對昆蟲而言,劑量再低仍會造成傷害,而多種農藥混用所導致的「雞尾酒效應」,尚需要更多研究。

工業化農業為人類帶來了便宜的糧食價格,但棲地破壞、大面積單一作物及農藥使用,也對生態造成難以恢復的浩劫。以蜜蜂為例,全球蜂群因農藥而大量消失,除了影響生物多樣性,更可能導致糧食價格上漲、擴大貧富差距。(延伸閱讀:全球 1/3 人口營養不良、8.2 億人長期處於飢餓狀態:消除飢餓不只要吃得溫飽,也要吃得對

蜜蜂是重要的授粉者,隨著蜂群正大量消失,將影響糧食供應。圖 / sclereid0309

隨著經濟條件提升,以往逢年過節才有的珍饈,早已成為日常。為了滿足全球的肉品需求,畜牧業占用大量的土地、水及糧食,產生的溫室氣體更占全球總量將近 20%,加劇氣候危機。而大量雨林倒下,除了讓雨林生態消失,亦讓原住民的生存備受威脅。市場賣的魚越來越小條,暗示著海洋資源同樣面臨困境:過度捕撈、棲地破壞、混獲⋯⋯等,都是漁業資源逐漸枯竭的主要原因。

吃得好,也要吃得環保

為了減少因飲食而造成的資源耗用,近年來,有不少人倡議「吃素救地球」,然而亦有人感到為難:吃得環保,就一定要吃素嗎?而今,更彈性的植物性飲食(plant-based diet)成為不適應素食者的新選擇。植物性飲食是一種以蔬果、穀物、豆類為主食,搭配少量動物性蛋白質的飲食方式,兼顧個人健康與環境永續的方式,蔚為風行。2020 年金球獎和奧斯卡金像獎的餐會,即採用植物性飲食的概念,傳達永續餐桌的訴求,也獲得眾多大明星的支持。

除此之外,食用「永續海鮮」,讓漁群擁有恢復期,減少海資源的枯竭,亦是一種新選擇。永續海鮮又稱為「環保海鮮」,係指一種依據可持續發展策略而捕撈或養殖的海鮮,意在透過對來源的保證,令捕撈或養殖海鮮的產量能維持不影響其來源地的生態系統。消費者可透過永續海鮮之守則,如選擇非繁殖巔峰期間的海鮮、少食用以精卵為主打的野生海鮮、選擇捕撈對環境較友善的漁法、避免食用野生捕撈的幼魚等,減少對生態的影響,不讓飲食變調為一場沒有節制的戮殺。


關於世界地球日:

1970 年 4 月 22 日,美國發起大規模遊行,超過兩千萬人為永續環境走上街頭。這個出乎意料的參與規模,使得每年 4 月 22 日組織環保活動逐漸形成一種慣例,並從美國推展到全世界,成為全世界環保主義者的節日和環境保護宣傳日。

在這天,不同國籍的人們以不同的方式宣傳和實踐環境保護的觀念,至今,全世界已有超過 140 多個國家、逾 2 億人參與地球日的活動,臺灣,當然也沒有缺席。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發起 2020 臺灣世界地球日,NPOst 共同響應,歡迎參與這場 50 年來從未間斷的公民運動,作夥罩地球!

環保書單:

1. 《海鮮的美味輓歌:一位老饕的環球行動》,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2. 《餐桌危機:極端氣候衝擊下的糧食危機》(電子書),聯合線上。
3. 《找尋明天的答案:飲食 X 能源 X 經濟 X 民主 X 教育,解決人類未來生存危機的全球踏查之旅》,臉譜出版。


延伸閱讀:

社區的「食」在力量:「阿福食物銀行」重新分配剩食,實踐惜食教育

社區的「食」在力量:「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 不只做到不浪費,更實現食善永續

「用商業解決商業造成的問題」,為漁業撐開一條轉圜之路 /專訪台灣好漁

 

責任編輯:樂亞妮

核稿編輯:高翠敏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