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想助人卻反過來被迫成為受助者?為什麼計畫會失敗?

編按:

NPOst 邀請資深國際 NGO 工作者褚士瑩阿北隔空問診(大誤),回答關於非營利工作領域的問題。無論你是志工、NPO/NGO 工作者、捐款人、有志投身公益者,都可以來填表單問問題喔!褚阿北每週將抽出 1-3 個不等的問題來回答,現在就來舉手發問吧!

挫敗的植物染達人:

阿北,我因為很會染布,聽一位在印度藏人屯墾區經營飯店的外國朋友說,我如果去當地的慈善學校教導藏族青年做植物染,再用布縫手工書,可以幫助他們學習一技之長,未來能成為他們的生計之一,於是我做了一個群眾募資計畫,也成功的募集到資金,結果去了以後,卻發現跟我朋友說的完全不一樣。

比如說,當初我這位朋友說當地需要我的教學結合他們的傳統技藝,真的執行了以後才發現,當地藏民不覺得植物染有什麼價值,而且我朋友根本沒跟慈善學校說清楚群眾募資計畫募的是我的機票錢,和染布的工具材料費,我的教學等於是個交換,學生必須要做回饋品,我朋友沒解釋,校長覺得為什麼我一直逼他們做染布,最後我跟校長直接溝通,本來我是去「幫」他們的,最後卻變成校長「幫」我把回饋品做出來,我沒想到不知不覺變成那種強加自以為對別人好的幫助到別人身上的人,計劃還一度喊停,請問阿北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還有我應該怎麼面對那位傳話的朋友?

見怪不怪的褚阿北:

「幫助」的定義是什麼?國際援助為什麼會有落差?這個情形比我們想像中更加常見。

對「幫助」的理解有落差

為了進一步瞭解問題,我問了植物染達人真的讓計畫一度停擺的癥結在哪裡?是染布生產製作上的技術問題,是資金的問題,還是對需求的理解不同?

植物染達人的回答跟我想的一樣:「對需求的理解不同。

「你覺得教了他們一技之長,做回饋品是應該的,但是校長覺得他們又沒有拜託你, 是你自己要來教的,教完以後還一直逼他們做染布。」我說。

植物染達人點點頭:「但是我親自和當地校長溝通後,他明白整個狀況,才答應我一起把回饋品做完。」

「變成他在幫你了。」我笑著說。

從這個案例當中,我看到問題的矛頭被指向那位居中協調的外國朋友,覺得是他沒有說清楚,但是我看到的卻不是這樣。我看到的是,幫助者、在社區的外國人、還有代表社區的學校校長,三方對於「幫助」的定義完全不一樣。

你是染布達人,你認為教藏人做染布,是「幫助」他們得到一技之長。

幫你傳話的朋友,認為引介外來的資源給社區,就是在「幫助」屯墾區藏民。

而代表社區的校長,認為只有他們自己提出來的,才是真正需要的「幫助」,要不然就直接給錢,其他都是來亂的。

你們 3 個都沒有錯,只是你們從來沒有討論過各自對幫助的定義是什麼,所以只是用「幫助」這個很空泛的詞,各自用各自的方式來理解。

圖片來源/https://goo.gl/tdjim0

正面溝通,了解彼此需求

社區對於「幫助」的理解,除了金錢,物資,跟就業機會以外,我們自己覺得很真實的幫助,像是「美感」跟「手工技術」的提升,是否根本像雲霧一樣縹緲,不符合當地文化或現實環境對於「幫助」的定義,以至於他們根本無法理解你說自己帶來的幫助是什麼?

我們從外人的角度,認為學會植物染的技術,就可以製作延伸相關產品,像是藏文的手工書、唐卡風格手工書、藏旗手工書、版畫手工書、藏區植物手工書、藏曆設計,表面上很有道理,但是你有幫助社區連結到這些延伸產品的市場嗎?你擁有一家商店在販賣這些你自己覺得很棒的商品嗎?如果沒有的話,誰會想要做不知道能賣給誰的商品呢?

既然錯誤已經發生了,原本想要去當「幫助者」的,卻變成了「被幫助者」,又不想要草草結束,鎩羽而歸,該怎麼辦?

下一步是趁這個機會問校長,如果真的要對當地社區有幫助,社區成員希望有人來做什麼、怎麼做、做多少、誰來做、什麼時候,這可以變成你的下一個機會跟計畫,這就會彌補這一次的烏龍,將功贖罪,甚至延續你已經跟社區建立起來的感情,走上真正可以反映在的需求的計畫。

「回饋品」是什麼?互相理解的重要性

我看到另一個明顯的問題,是你的計劃利用了「群眾募資」一個常見的「回饋品」(reward)機制。

回饋品的存在,是因為不需要任何回饋的人可以單純「捐助」,但是想要拿一些什麼回來的人,基本上用「購買」的方式更有吸引力,於是就有了所謂的「回饋品」。

這是我們覺得大家都知道的事,但是真的大家都知道嗎?

如果「回饋品」就是「購買」,為什麼不直接叫做購買?因為太直接,聽起來不舒服,這是一個經過重度包裝的詞,像是一顆加了糖衣染了彩色的藥,外表看起來根本不是藥,而是糖果。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在很多封閉的社區,或是傳統的語言中,直接沒頭沒尾說「回饋品」,對方根本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很有可能不是居中溝通的人有問題,而是「回饋品」這個概念根本不是藏民可理解的,即使在臺灣也不是每個人都知道什麼是「群眾募資」,沒接觸過「群眾募資」的人,更不可能知道「回饋品」在群眾募資裡的意思是什麼,從「回饋品」這幾個字面上,根本看不出來跟「贈品」、「禮物」有什麼不同,說不定會理解成「特價品」。

你可能根本沒有想到需要解釋基本名詞的意義,這在做跨文化工作的時候,是時常發生的錯誤。就好像衍生性金融產品,經過很多手包裝以後,投資人其實根本不知道自己買了什麼,而「回饋品」就是援助發展界的衍生性金融商品

最清楚的辦法,就是拿出一筆錢,告訴社區你要向他們用很不錯的價格購買植物染,但你想要買的布,必須按照你的方法染。

「但是我們不會做啊。」社區說。

「我會做。」這時候你可以說。

「那請你教我們做。」於是這就創造出一個真正的需求,按照你需要的數量,跟社區直接用合理的價格購買你需要的東西,也就是「公平交易」最原始的概念。

否則連飯都吃不飽的學生,面臨賺錢養家的問題,卻還得做白工來幫一個自己跑來的外國人付機票錢,難道你沒有覺得很奇怪嗎?

圖片來源/https://goo.gl/zdzJj6

做計畫前該自問的 3 個問題

「這次的經驗讓我意識到:真正重要的是當地實際的需求,以及執行力。」植物染達人說。

為了不要發生這樣的烏龍事件,我在這裡建議,想要做援助行動之前,要先想清楚 3 個問題──

1. 我是不是一廂情願?

確認需求。需求是誰提出來的?比如很多國際醫療團去國外「義診」,就是滿足醫療團自己想要幫助別人的需求,因為當地社區並沒有提出「請來幫我們義診」的需求,所以就會做出一廂情願的計畫。「覺得別人需要」的事情通常不用去做,那些值得做、會成功的計畫,往往必須從「社區說自己很需要,但自己做不到」的事當中來選擇。

2. 我有沒有「直接」確認?

一個社區計畫必須跟社區直接確認,不能只依賴中間人,來理解需求

在需要幫助的社區,直接找到可以代表社區意見的成員,好好傾聽社區的需要。先不要急著解釋你的計畫有多棒,因為超過當地人理解能力的計畫,無論多麼好,都不會成功。

把你的計畫收起來,才不會一不小心用了社區根本不能理解的概念(像是「回饋品」)。調整成社區成員想得到、說得清楚的規格,雖然不見得是最好的,但只有可以理解的,才有可能被實現

3. 我能不能面對失敗?

計畫的責任在於自己,對於任何一個接觸社區的機會,都要對社區和中間人保持感謝,即使搞砸了也不要怪幫你傳話的人,不要怪社區,把每一個失誤當成一個轉機,好好把握,才會開出甜美的花朵,而不是外表美麗卻惡臭而劇毒的花,否則做出再漂亮的回饋品也沒有用啊!

因為如果一切很順利,就不會有機會深刻的反思,並且想著該怎麼作下一步,才可以不只是做對的事,而是把對的事做好

褚士瑩

褚士瑩,資深 NGO 工作者阿北,年近沒有半百,打交道的公益組織超過百餘,喜歡胡搞,語不驚人死不休,從來不怕吵架。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