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現場】用媒體養出文化,「MATA TAIWAN」方克舟帶你看見臺灣原住民

活動名稱:超越吧!公益!2016 NPO 影響力論壇

日期:10/28(五)

時間:13:00-21:00

地點:臺北市青少年發展處 6F 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正區仁愛路 1 段 17 號)

主辦單位:ADCT 社團法人台灣數位文化協會

 

NPOst 第 3 屆年會於 2016 年以「超越吧!公益!NPO 影響力論壇 Coding Impact, Loading Effect」命題,希望更多服務工作者,以及對公益服務議題有興趣的參與者,一同關注 NPO 如何呈現、評估自身的影響力。其中,「公益者聯盟」邀請到 6 位新創 NPO 青年講者分享創業和公益實作經驗,MATA TAIWAN 創辦人方克舟便以「超越吧!媒體──MATA TAIWAN 的一場原住民運動經驗」為題,分享如何運用媒體力量參與自身所關心的原住民議題,並創造其價值。

圖片來源/MATA TAIWAN Facebook 粉絲專頁

圖片來源/MATA TAIWAN Facebook 粉絲專頁

談及身份認同,方克舟說:「我只知道我有可能是平埔原住民族。」但是,即便可能有族群身分的連結,方克舟和大部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一樣,「很少由衷的關心這些族群。」方克舟以高中歷史課本為例,原住民只占了其中約 3 小時課程的篇幅,近代原住民更只有 1.5 小時,顯而易見原住民議題處在邊緣。

在偶然的機會下,他走進了原住民部落,發現原來在同一片土地上,有這麼一群人和「我們」一起生活著,「但這說法很弔詭,本來就在身邊,卻用『我們』、『他們』在談論。」為了分享自己在部落中的所見所聞,也為了消弭這樣弔詭的隔閡感,方克舟說他並沒有想太多,於 2012 年 9 月成立了「什麼,你也愛臺灣原住民?!」臉書粉絲專頁,平均每天發佈一篇文章,訂閱用戶逾 4.9 萬人。

有一回,「什麼,你也愛臺灣原住民?!」帶領專頁的粉絲們到埔里的平埔原住民族(噶哈巫族)部落參訪,當地耆老以熟練的族語講述故事,望著錯愕又茫然的來訪聽眾,耆老以臺語回應:「歹勢!我忘記恁未曉阮的話。」(抱歉,我忘記你們不會說我們的話),耆老因為講族語而顯露出驕傲得意的神情,方克舟因此體認到,歷史課本上用「漢化」、「消失」來描述原住民,原來和現實如此矛盾,我們以為已經不復存在的這些人,其實每天真真切切的生活著,而且用著專屬於該族群的語言在溝通。

4522481249_c8c4de5606_o

解決文化的事,無法只從文化下手

受到莫大衝擊的方克舟想要做更多事情去改變,同時也伴隨「什麼,你也愛臺灣原住民?!」專頁的內容越來越多元,於是他成立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MATA TAIWAN」。

「MATA」,發音為「瑪大」,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是陌生的語彙,卻是全世界近 4 億、1200 多語種的南島語族之共同語言──「眼睛」。方克舟希望在這個世界上,有管道可以看見、聽見原住民的文化與聲音,作為媒體創辦人,他企圖以媒體的方式支持原住民族運動,希望促成原住民自治。

那麼,應該怎麼做才能達到預期目標呢?方克舟提出層次化的行動:「首先,建立部落的主體認同,其次是部落永續培力,再來才能達到部落實質自治。」

這是理想,回到媒體實作,首先看到的是服務對象,包括 2 群人,分別是原住民族與非原民讀者。

對於非原民讀者,他強調,不能只是「看到」讀者,必須要在乎讀者的反應,接收並給予回饋,才能使其對原住民族進一步產生認同感。方克舟以量化數據來分析讀者策略:MATA TAIWAN 有 75% 的非原民讀者、20 萬的單月不重複訪客,平均文章互動數達 1.9K,讀者中有 89% 的人認同平臺文章深入淺出、65% 的人想要更了解原民議題,另外,MATA TAIWAN 也有 6 家長期合作媒體,藉此提升議題能見度。

圖片來源/https://goo.gl/DUKctj

圖片來源/https://goo.gl/DUKctj

面對平臺的核心關懷社群,也就是原住民社群,方克舟認為「多元」是重要的策略。「多元」特質反映在 MATA TAIWAN 的各種元素,包括文章題材、來源,以及撰文的作者、採訪編輯。策略性的提高原住民族的參與度,不僅使平臺不至於淪為「一言堂」,也可以讓讀者真的看到、聽到原住民的聲音和立場,產生有效的對話。

方克舟也進一步提出一個有趣的討論,激發在場聽眾思考:「是不是只有原住民才能寫出符合原住民方向的文章?」,他認為並不絕對如此。MATA TAIWAN 也有人類學家及長期在部落工作的田野工作者參與,包容不同視角的論述,擴充議題類別,才是「多元」的本質,才能讓平臺達到當初設定的目標。

_dsc3527

從線上到線下,滲透異溫層

經營線上網路平臺之餘,方克舟也發現,如果要將議題發散到原住民與平時關心相關議題的「同溫層」讀者之外,必須發展線上內容、文化課程以外的參與方式,才能有效影響同溫層以外的非原民讀者。方克舟提出「島內出境」的方式,並解釋「島內出境」的概念發想:「國人要出國,都會先了解欲前往國家的禁忌,並且包容不同的文化,但進到部落卻不會,反而覺得他們的文化必須要合乎臺灣的既定印象,忽略原民族群有自己的歷史跟文化脈絡。」

方克舟認為,將關注管道轉換成相對輕鬆的部落旅遊,和相異族群面對面直接接觸、直接去部落,能夠將議題擴散到異溫層,提升對相關議題和族群的重視程度。

最後,方克舟以自己親身參與高雄小林村平埔原住民族「大武壠族」正名與復興運動的經驗,強調媒體工作之餘,「陪伴」的重要性。一開始方克舟在小林村進行大武壠族的相關報導,長期浸濡後體察到該族群文化的豐富性,帶領部落規畫部落旅遊,作為產業合作的方式,使一般大眾更認識大武壠族。如此不單對平埔原住民族的處境更加了解,也願意將部落旅遊推薦給其他人,並到訪其他部落。他再度呼籲,縱使媒體可以做很多事,「但是要做部落或族群,沒有陪伴的話,只會淪為紙上談兵。」強調從線上媒體發展到線下平臺的重要性。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