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哲生專欄【社會小鋼炮】/根絕貧窮(1):培養內生經濟,開發底層新市場

 

當我們苦於經濟沉悶,再多的科技創新、一代代新產品開發,也無法刺激如往常的消費人潮與採購激情時,企業經理人就要深入思考,我們一昧的為相同市場(既有的高消費力市場)開發產品、提供服務,顧客是否有邊際消費遞減的可能?如要維持銷售的成長,此時就需要開發新的市場,尤其是過去忽略或否定的低(無)消費力市場。這個市場當然有消費需要,只是不夠有錢、買不起,或是他們出得起的預算,廠商都做不出,無法服務他們。

要開發這類市場,有 2 條路徑:一是提供機會讓他們賺出自己的消費力,一是科技創新,為他們設計適合的產品與消費系統。

現在的經濟低迷,如同前述的市場狀況,只是習慣於服務以前有消費力的、金字塔頂端的社會階層,忽略金字塔底層(bottom of pyramid,BOP)的國家與社會族群,也就是忽略了未來的潛在市場,這些被忽略或沒人有意願服務的人群,亦即我們所稱呼的「社會市場」。

Flickr_Jim_Fischer

試想一下,許多現代的市場大國(如中國大陸、印尼、印度),在 1990 年代時,國際企業只看上他們低廉的勞力,只想利用在地各項有利的生產因素,從事低成本代工大量生產,連臺商外派幹部都視出差當地為畏途,更不願長時間派駐當地,遑論視之為市場。即使有眾多人口,人們也不願承認它的市場潛力。當然,擁有不同視野的企業家也是有的,現在他們在當地就有機會擁有市場與品牌。

然而,在現在的世界經濟發展中,真正撐起世界消費成長力的,已是這些金磚五國、東南亞國協,甚至開發中的非洲,這現象說明了什麼?即使外來的生產性投資,只是使用貧窮者的低廉勞動力,但是生產性工作提供他們賺取薪資的機會,工作收入讓他們有了消費力,他們的消費如果集中於在地的生活開支,金錢就會在當地流通,進一步刺激在地市場與內需工業,再逐步走上住房及外來高階、高價、奢侈品消費,與高階工業發展。

這樣的社會變化有幾項重要因素。一是外來的生產性投資,讓在地有勞動收入,二者,勞動收入盡可能與在地消費流通,第三,在地流通資金累積成工業資本,用內部需求培養出在地企業與新增的工作機會,第四,進一步將在地產業供給與內需,向國際接軌,融入國際社會。

photo-1468787737698-f5c03f0570dd

當然,這樣的發展也必須搭配政府的公共建設(交通水電與生活設施)、有次序的勞動力引入,避免都市承載失序,以及知道如何自我規畫的家庭儲蓄文化,和技術學習與具創業精神的人力素質。同樣的因素,放在某些早已列入發展中的國家(如巴西、印尼),因為欠缺第三點與第四點的社會轉變,國家經濟進入常態消費國的速度與內涵就有些差異。

但是 BOP 的問題不僅是貧窮,即使是富裕的國家也有不同情形的社會底層。通常是該社會結構下的孤立社群(區),例如歐洲的難民、青年失業等。臺灣則是城鄉差距、都市住房、薪資與工時、新住民適應等,甚至是買不起房的有薪工作者、成家困難的新貧族等,他們的困難是社會體制的傾斜或缺漏所造成,解決問題的觀念與方法,就不是前述對待貧窮社會的招術可以處理的。

此時,必須從最基本的社會問題結構分析中,尋找社會結構洞(亦即在既有社會系統中,不該存在、欠缺或錯置的社會事務),針對社會結構洞從事新結構的調整,激發創新構想與改善行動,這時該做的就是「社會創新」與「社會行動」(未必一定是創業)。

社會創新與社會行動需要更精緻的實踐構想、在地資源邀請與社會組織連結等相關行動,才能有效推動。至於經營技能的科技創新,將在後續文章中再與朋友們分享。

胡哲生/輔大教授

截至目前都是企管系老師,專攻經營策略、企業行銷與產業網路。2000 年以後,看到臺灣內部的財富不均,開始有更多的疑問;2008 年金融海嘯,從根本體悟到金融投機的貪婪與不負責任,腦中原已鬆動的企業思維徹底重新檢討。原來我們該要的是:責任企業,而非只顧賺錢的企業;服務行為,而非銷售行為;社會共榮,而非投資者獨榮;永續經營,而非掠奪經營。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