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味:廉價的引導性解讀,無助於任何理解

 

文/巫彥德(於人生百味負責組織營運)

昨天許多媒體刊出了一篇新聞,關於基督教救世軍邀請 30 餘位企業高階主管,在飯店裡體驗街友生活,此文一出,許多網友批評為什麼不直接捐款,而是如此惺惺作態。雖然批評的主體是參加活動的高階主管,但事實上是批評舉辦這個活動的救世軍作秀。(救世軍是什麼單位,可以參考芒草心的許哲韡這篇文章「CEO 飯店體驗街頭感受,究竟體驗了什麼?」

接著一位電視臺記者來電,邀請人生百味以「批判」的角度來回應這個新聞,當下的直接感覺是憤怒,憤怒於這樣的採訪方式引導性如此強烈,根本是要借別人之口說出自己想說的話,憤怒於這社會去脈絡的理解與批評救世軍所做的事。

究其本質,這個活動與一般的募款活動無異,在世界各地的路跑、登山、餐會等各式募款活動已成常態的現今,如果這些活動沒有問題,以「體驗」為主軸的活動又有什值得被非議之處?何況,體驗活動是以「建立同理心」為出發。

對於捐款人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把錢花在刀口上」,但我們真的明白「刀口」在哪裡嗎?為了避免捐款被不當使用,社會要求公益責信,財務透明,但是要達成讓資源有效運用這件事,除了非營利組織,捐款人也同樣有責任「更了解你想支持什麼行動」,否則資源錯置的情況並不會消失。

15941972188_f1e39b74bc_o 18906884143_43b92fb428_o

舉例來說,街友酗酒問題的根本原因並非對「酒精」成癮,是失去社會連結帶來的「空虛」,如果只理解到表層,捐款就會被用於「禁止街友取得酒類」,而非「重建社會連結」的活動。

也因此,透過同理心的方式去看見真實情況,並不是獵奇,而是對於捐款者本身的一種教育,一種充權(empower),如同餐會比路跑更有助於讓服務本身貼近受助者的需求,不會只是助人者一廂情願的想像。

批評是重要的,批評才能帶來進步,但是去脈絡且直覺式的報導與批評,是廉價的,只會讓我們將做事的人當作犯錯的人,傷害了不應該傷害的人與組織。

體驗活動本來就有其極限,即使真的讓這些高階主管在街頭睡一個月,但無論如何,參加者都明白一個月之後還是會回到那舒適的生活。日常是體驗到了,但體驗得到對未來失去希望的心境嗎?明白這樣的極限,會發現需要討論的不是這個體驗活動「到底夠不夠真實」,而是「到底有沒有在過程中建立同理心」,身歷其境只是其中一種方式。

 

延伸閱讀:

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別

你對上癮的所有認知都是錯的(繁中字幕)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