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現場的物資為什麼總是爆量?

災區如戰場,絕對是要受過訓練的單位跟團體才能進駐,不是任何一個單位團體或個人,頂著救助災民跟搜救的理由就可以隨意跑進來。所以災害發生後,理論上的流程應該是這樣──

社會局依法主管民生救濟物資及災民收容等災害救助包括有物資需求出現時,立即進行採購、調度、媒合,真的媒合不到時,才會透過募集的方式取得。消防局則負責人命搜救及各項搶救援助,包含調度所有支援的民間救難隊伍。

對外募集物資絕對是最後一個手段,因為民生物資不難媒合跟採購。這些年來,各縣市的社政單位都被要求每年要儲備一定程度的救災物資供緊急應變使用,災時救災物資的分配及運用來源,主要是透過事先儲備的物資、平時簽訂的物資供應契約以及民眾自發性捐助的物資為主。

因此,每次災害發生時,因為物資在平時都已有一定程度的應變和準,通常官方一定都是說明物資充足,請大家捐款即可,鮮少主動對外募集。

而民生物資的需求訊息,會來自各個災民收容所或市府的應變中心,因為物資都必須直接投入災民身上,所以物資的運用一定會以收容(救援、住院等)中的民眾為主,同時官方單位因為有責信問題,一定都要有進出簽收單,以確保物資流向。

換句話說,社會局的思維是救災物資會先用來滿足收容所、安置和住院中的民眾,也就是相對有明顯受災事實的對象而不會先去滿足支援的民間團體、災區周遭相對可自理生活的住戶,所運用的物資也都以民生物資為主,不會有機具、裝備等。

許多民眾會誤以為只要是物資需求,都找社會局就對了,舉凡繩索、機具、燈具、發電機、水管等都打電話到社會局的災區駐點單位詢問。然而社會局因為只負責民生物資,當然會說他們沒有這些需求,現場也沒有這些物資可提供給自行參與的救難團體。

同一時間,所有自發性或應要求而來的民間或縣市救難隊伍,理應都由消防局的現場指揮官統合,這些受過專業訓練的團體,也會知道當他們到現場之後要先跟指揮官報到,說明他們可協助的工作,經確認後再交由現場指揮官調度以及分派任務。

指揮官所發佈的各項命令、調度以及人力分配,會考量整體狀況,所需要的人力、每日餐食、機具、設備、人員保險等也一定是優先滿足及運用在消防體系內調度而來的救援工作人員及團體,不會優先協助現場所有自行加入的民間團體或個人所提出的需求。

想像一群人跟團體跑來請你提供或要求分配現場資源,你卻無法確認這些人的來歷、工作能力及實際目的,我想無論是誰主事,一定會對這些需求有所躊躇猶豫。

消防局努力執行救災,本來就沒有義務要提供自發性前來的團體裝備與餐食支援;社會局負責救助災民,也沒有義務照顧搜救人員的伙食三餐。民間團體自發性到場協助救災,本應抱持著災區什麼都沒有,必須想辦法克服的心態進駐,自主性做好萬全準備才能投入災區服務,不能奢望有人照顧及服務他們。

我所認識的救災及社工服務團隊都深知這個道理,在進入災區後會自己調度物資及餐食,非到必要絕對不會去影響現場救災指揮工作。大家盡全力協助災區,不造成主事者麻煩。

所以,當有人質疑為什麼臺南市政府沒有提供餐食給所有救難人員跟團體使用時,就我們參與過的人來看,其實很合理。因為他們都是屬於相對性的額度外需求。縣市府能提供協助跟服務是好事,但不會是義務。

12705341_10207933973648640_2378927303157756454_n

官方與民間的募資為什麼無法整合?

每次災害事件發生後都會一再出現,由民間或社群媒體自發性不停募集物資、器材、裝備的訊息,但這些募集訊息中,預定的物資接收單位、實際接收數量、實際發放對象都不明確,因這些訊息所募集而來的資源,事後根本無從查證捐助及使用流向。但物資又持續湧入現場,於是官方只好一直呼籲不要再捐物資、器材設備,並且不停的澄清各界疑慮及訊息。

募集物資的訊息對於民眾端來說,根本分不清楚哪些是社會局和消防局的需求,哪些是民間自行發起的需求,大家只要聽到有物資需求,一定會統統覺得是縣市政府要求的,多數都會照單全收,只要能力所及,都會盡全力協助,這是臺灣人非常可愛的地方。

只是,在社會局端,災民救濟的需求因為事先已有建立物資管理及運用機制,即便有所不足,透過事後的調度、媒合或採購作業,通常都能讓救濟物資的需求被滿足,因此一定會希望及呼籲捐助物資不要再進來,而這些不停流傳的物資募集訊息,在無形中往往也造成災害應變中心及收容所的困擾。因為民眾端無法分辨真偽以及物資需求來源,多數會回撥電話給縣市政府進行諮詢瞭解,使得縣市救災單位因為要應付這些諮詢工作而忙到分身乏術。

即便很多募資單位負責任的說,他們對外募集物資其實有留手機跟聯繫資訊,但就像我講的,訊息在短時間內不停的轉貼以及流通,最後接收訊息端的民眾根本無法分辨消息的來源及正確性。無論物資募集訊息來源是哪邊,最終都是縣市政府必須要收尾。

常有團體自行到現場提供某些服務,然後缺了某些裝備器材或物品,有好心人在得知這些訊息後,自發性的透過社群媒體出來幫忙募集。大家看到這些募集訊息後,出於善心,未即時分辨狀態就以為是縣市政府的需求,一股腦的響應捐助活動,最後往往容易發生實際上是某些團體或特定受助對象需要 100 件毛毯,現場卻收到一萬件毛毯的事。

縣市政府則因這些未確認的物資募集訊息,造成現場物資爆量,只好持續呼籲物資充足,然而物資已經送來了,縣市政府騎虎難下,只好默默負責收尾,還不時必須承受各界民眾及媒體的責難與質疑,說為什麼明明就有物資需求卻不願意收取,縣市救災單位只能啞巴吃黃蓮,無法也無力爭辯。

許多民眾也許會質疑,為什麼消防單位跟社政單位不整合這些團體跟訊息,然而就實務經驗來看,災時社會局光要應付民眾諮詢、陳情、物資調度、傷亡者查詢、即時慰問、一對一社工個案管理、中央單位數不清的報表以及一堆即時交辦的案件,就足以讓編制超過百位的社會局癱瘓。

不停冒出來的募集訊息及團體,社會局根本無從也無心力處理,即便調出人力進行回應跟管理,往往距離這些訊息發佈的時間已經有一段距離。再加上這兩年公民意識抬頭,社會上其實有些民眾或團體並不是那麼相信政府單位,甚至是反政府的,這些民眾或單位在災後寧願選擇自己跑一趟災區,或相信社群媒體中傳播的所謂「第一線」或前線訊息,而選擇性的忽略救災單位的呼籲及說明。

社工人員在重大災害事件發生後,第一時間就會啟動各項災害救助工作,包含災民收容、傷亡者慰助金慰訪、個案服務管理、災後重建資訊與福利諮詢、志工調度、跨縣市社福單位支援資源調度、管理調度及分配各界捐助物資。錯誤的訊息流傳,經常苦到已經焦頭爛額的第一線的社工人員,使他們每天都必須煩惱大量的熟食、泡麵、飲用水該如何處理,事後該怎樣收尾,物資進出有沒有確實登錄……

我們往往在事後疾呼要參考過往經驗,要針對這些事件進行改善,只是每個災害事件發生後,相同的事情總是不停上演。


文/PTT 作者 mounter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災害應變社工,實際參與莫拉克風災、81 高雄氣爆事件相關工作,包括物資調度、人員支援、災民收容、捐款管理及後續的復原重建等。

本文獲作者授權,整合以下 2 篇原文後刊出:[爆卦] 臺南救災現場的情況災害現場,管理救災資源的期待與落差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