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心理系黃揚名:「我們想了很多創新服務,卻沒有想過怎麼讓人真的買單。」
時下銀髮服務或產品種類多樣,從醫療、飲食、行動、生活各方面皆有,臺灣也將從高齡化步入「超」高齡化社會,照理而言需求應該非常多,但弔詭的是,銀髮相關服務卻似乎一直是相對小眾、非主流的產業。10月13日的「長者使用經驗分享──老人生活需要什麼?」公益爆米花講座,輔仁大學心理系黃揚名教授理性為我們分析,銀髮族到底需要什麼?
長輩需要的小確幸:恬淡平靜 x 短視近利
要讓自己的產品能抓住長輩的心,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它們的特質。黃揚名不誇張地說:長輩要的就是「小確幸」,多半喜歡「恬淡平靜」的生活,並且「短視近利」。
「恬淡平靜」是個容易理解的觀點,活了幾十載後,經歷過太多風風浪浪,在人生的最末段,誰都期待能有安穩平靜的生活。「長輩所需要的,就是讓他有『一點點開心』的服務」。而「短視近利」這個令人有些出乎意料的說法,突破了大家對於長者必然「縝密、周全、智慧思考」的印象,黃揚名說,正是因為長輩的日子所剩無多,所以他們不會願意花錢去買一個多年後才能獲得利益的東西,譬如可能10年、20年的長期保單,就不會列入他們的考慮。
「今天有人陪我就好」-銀髮族群的社交網站在台灣能成嗎?
國外目前已經推出主打銀髮可群的交友平台。不同於一般平台以愛情、聯誼、交往為主,Stitch 這個銀髮平台,主旨是希望能連結志趣相投的長者,讓他們與彼此作伴。「相信大家都有這種經驗,有時不得不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電影,總是覺得身邊的眼光好像都在看著你,在猜測你是不是沒朋友,老年人其實跟你我一樣,也會害怕異樣的眼光。」黃揚名說,許多年長者可能因為喪偶、離開職場、搬到新的住所等,因此生活孤單。
Stitch 便針對此類型的銀髮客群做了許多措施,譬如隱私權的保障,考量到許多長輩對於個人資訊的公開可能不像年輕人那麼開放,也擔心怕被別人知道自己在徵友,因此在該網站上,看不到太多個人資訊。這個平台最初在美國開始施行,近期也逐漸推往其他國家,但是,這個平台在台灣能不能成功,其實還有很多因素需要考量。
歐美的風氣可能適合這樣的服務,但台灣環境跟氛圍相對保守,仍然有許多長者擔心資料安全問題。
黃揚名點出了另一個這類社交平台在觀念上可能遇到的障礙,除非長輩使用者能夠敞開胸懷,認為陪伴只是一種萍水相逢和人生過客的緣份,才不會對於「非長遠」的陪伴機會感到懼怕或排斥。「這就像我們去機構當志工是一樣的困境-如果我今天來了、爺爺奶奶很開心,可是下次沒有再來,是不是反而會讓他們受傷?」如果「今天有人陪就好」的觀念更廣泛,也許類似的平台就有機會在台灣推廣開來。
銀髮族的心頭困擾:健康、家人、錢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銀髮族最在意的事情前三名,分別是「身體健康」、「能與家人團圓和樂」、「經濟來源無虞」。這些要素,看似理所當然,但年輕人所想與長輩在意的重點可能不一樣。就「健康」而言,長輩擔心的是自己某天可能忽然重病,臥床不起。然而,現在提供的銀髮醫療服務,多半是病後的治療、照護:譬如失能養護中心的營運、長期看護的仲介、輔具開發,但這些都並非長輩所在意的「病前預防」或「病前心理建設」。
「家人」的問題,現在的確有很多創業者在為「長者與家人情感聯繫」做努力,譬如下一場論壇的講者──「瑪帛科技」就在解決長者與家人見面的問題。至於「金錢」,台灣的服務項目還很有限,除了一些醫療險或儲蓄險,似乎就沒有更多的想像了。而在國外,有許多長者選擇金錢信託,譬如國外的True Link,是一家以長者為主要客群的金融信託公司,除了幫助顧客管理自己的金錢,還可以幫助長輩管理花費,每個月固定提領固定金額,每次花錢也都會發簡訊通知家人。另外還有支付照護者的功能,True Link 也能同時管理照護者的錢,家人可以把錢給看護,並且設定只能買特定的商品。
「你要服務的,是長輩、還是長輩的子女?」-將需求轉化為商機
我們可以為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商品花錢,但捫心自問,你願意為一項服務花多少錢?
在了解長者需求後,下一個課題就是如何將需求轉化為商機。想要開發服務,首先要釐清的是,服務的目標客群是誰?是長輩自己、還是想要盡孝道的子女?然而很多時候,銀髮族的需求並不一定不等於子女的需求。
即使已經確定是要賣給長輩,仍有許多需要考量的問題。第一,銀髮族裡仍然有許多不同的族群:譬如賣3C產品,有些長輩對於3C產品已經很得心應手,有些還不會但願意學,有些則是連學都不肯。另外,長輩對消費的態度也需要納入考慮,有些長輩會捨不得花錢在自己身上,有的則很念舊,並因此抗拒新事物,有些則是對陌生商人比較沒有信心,不確定自己花這個錢是否值得。黃揚名提醒:發想服務前要精確的理解自己的目標客群是誰,如何解決客群的顧慮。將服務針對需求,精準的設計好,推廣出去,才有可能創造長者、家人、需求提供者三贏的佳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