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弱勢者變成助人者,用「心」從事社會工作/《尋味-你沒走過的社工路 》書摘

圖/Annie Spratt@ unsplash

編按:樂學齋文化出版於今年(2019)出版《尋味-你沒走過的社工路 》一書,作者吳文炎16年前進入埔里鎮「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投入協助弱勢兒童脫離貧窮,他透過自身經歷出發,分享從受助者翻轉為助人者的過程,以及從中淬煉出最貼近弱勢學童需求的領悟。本文摘自該書第 2 章「期待」的內文及 2 篇推薦序,一探作者創作本書的初衷。

從事社會工作,由心出發

「到底我們應該協助弱勢學童到甚麼程度呢?」這 10 幾年來,每當我要求基金會的社工員對於個案及其家庭的服務必須盡自己所能的協助,很多人都會問我這個問題。

我的回答永遠都差不多,那就是:「你覺得你應該做到甚麼程度,你能做到甚麼程度,那你就做吧!」或許很多社會工作者並不認同這樣的想法,但是我並不介意,也不想爭辯,因為我只是跟著我的「心」而走,我的心覺得應該怎麼做,我就怎麼做,如此而已!

很多人在從事社會工作或者志願服務時,常常有很多的期待,期待案主應該改變、期待案主應該惜福、期待案主應該感恩……等。有期待就會有失落,就會有壓力,而且這些期待常常都掌控在別人身上,所以就容易有挫折、有失落、有憤怒、有怨恨……。而這些挫折、憤怒,乃至於怨恨究竟是誰的執念呢?

圖/DESIGNECOLOGIST @ unsplash

臺大的潑酸事件更讓我理解到感情世界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放不下的是期待的執念啊!我想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自己面對時又很難看破,這恐怕是動物的本能,我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但是,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可以有機會超越動物本能,將對別人的期待轉化為對自己的期待,因為對別人的期待是不可控制的,但是對自己的期待卻是可以掌握的。

沒有任何一個人需要符合別人的期待,感情世界如此,社會工作亦是如此!因此當我在從事社會工作時經常要求自己,提醒自己,我做的任何一件我認為對個案或其家庭有益的事情都是僅止於我認為有益,對個案及其家庭來說未必需要符合我的認知與期待。因為個案及其家庭都是獨立的個體,獨立的個體自然有自己的感受與想法,應該獲得充分尊重,尤其社會工作者更該如此!因此我努力學習不要讓自己的認知與想法強加在個案身上,雖然一開始可能做得不好,但是這就是這輩子自己的修練。

因此當我的服務案主認為是過多的時候我就會知道自己該檢討了,該檢討的是自己的專業判斷不足,而不是去檢討個案不知感恩,個案難搞……等。因為這一切都是我自己認為應該怎麼做,而不是案主教我怎麼做的,所以如果做得不對,怎麼能夠怪案主呢?

圖/Emily Morter @ unsplash

對於個案我其實盡量不抱任何自己的期待,因為我知道任何自己的期待都可能是一種執念,也是一種壓力,一種給自己給對方的一種壓力。但是,我會想辦法引導出個案對自己的期待,因為這才是個案努力的原動力所在,而我只對自己期待盡自己所能,隨著「心」的腳步而走,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如此而已!做完自己該做的事情之後,完成對自己的期待之後,其他的就不重要了,因為這是我自己這一生的修行—修正自己的行為。

感情世界更是如此,對於別人的期待會造成自己與愛的人壓力,要求對等的期待更是讓你愛的人喘不過氣來,有時試著放手,反而能夠讓彼此幸福。因為付出是不該要求回報的,若要要求回報,當初就不應該付出,因為這很可能是錯誤的期待,錯誤的期待會讓彼此都痛苦。

「到底我們應該協助弱勢學童到甚麼程度呢?」我想答案在每個人自己的心中,而我的答案就是:「我會盡一切自己所能的力量幫助弱勢學童,因為我是跟著我的『心』一起走的!」那你呢?

圖/Ian Schneider @ unsplash

從困難中淬煉出的生命價值

推薦序(摘錄)/博幼基金會董事長李家同

這本書應該是臺灣第 1 本由弱勢家庭孩子書寫自己的成長經驗,同時去映照社會工作服務理念、策略和脈絡的書。這本書,對作者是一本生命故事爬梳,回答自己「我是誰?」、「我為什麼在這裡?」以及「我為什麼會這麼做(社會工作)?」的書;對同樣身處家境弱勢的孩子,是一本生命啟發的書;而對社會工作者而言,則是一本結合個案與服務的書,它觸動人心最柔軟處,卻也嚴肅指出社會工作的要回歸「人」出發,去思考更多的可能性。

在童年到青少年重要的人格形塑階段,作者碰上了對多數人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難關—父親生病去逝、家貧躲債、幾度搬遷,生活極度不穩定。險險在每一環節處有「貴人」相助扶持—堅強的母親、老師、大姐、同學媽媽、社福單位……,以及「慈父」的陪伴。

圖/Akshay Paatil @ unsplash

這些「貴人」出現的姿態和影響,經過歲月的沈澱,都轉化為文炎日後從事社會工作的參照;而艱困中淬煉出的性格和價值,也帶給文炎往後在社會服務工作上的深遠影響。這些從他文章最後可以明顯感受到:「我認為社會工作者應該要有泰山的高度來看待自己的工作價值,也要有海洋的廣度來期待個案的未來發展,不要小看自己的影響力,也不要侷限個案的可能性!這才是我認知的社會工作!」

貼近弱勢學童需求,走一條充滿溫度的社工路

推薦序(摘錄)/宋芳綺

記得,我讀到的第一篇文章是〈味道〉,讀著這篇文章,眼眶有些濕熱,心裡有點酸、有點疼,卻又暖暖的。彷彿看到那畫面,一個離鄉的遊子回到故鄉,走著舊日熟悉的泥土路,空氣中瀰漫著花生與泥土交雜的氣味,那氣味雜揉出一個慈母的影像——在極為艱困的生活中,母親為兒子在生日的當天買了一個蛋糕麵包。在已收成的花生田裡,沒有蠟燭、沒有生日歌,那樣的慶生是滿滿的母愛,那個蛋糕麵包咬在口裡,那味道,是文炎永生難忘的味道。

一個人,生命中有多少永遠無法忘懷的熟悉味道?循著味道的記憶,有多少的溫暖與愛深埋在心田?當人生陷於困頓、灰暗、沮喪時,那令人懷念的味道,常常是一條充滿力量的繩索,將我們從生命的谷底拉拔出來。

圖/Cristian Escobar @ unsplash

文炎尋著那味道,牢記偏鄉窮困孩子的匱乏;尋著那味道,牢記貧民區孩子內心的渴望;尋著那味道,深深了解弱勢學童真正的需求;尋著那味道,一步一步走向社工員之路。

當文炎決定將文章付梓,投石到「樂學齋」,我重讀那昔日的文字,仍然有深刻的觸動。它不僅是一本窮困孩子努力向上的勵志書,它還是有心從事社會服務的工作者的實戰手冊。因為,文中提到的觀點和建議,不是憑空想像而來,也不是摘自書本上的理論,是文炎真實的生命經驗,最貼近弱勢學童需求的領悟。

圖/Rémi Walle@ unsplash


延伸閱讀:

自問「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社工為隱身家中的障礙者媒合資源,看見彼此生而為「人」的價值

教育結合社政,攜手拉拔弱勢學童

「那不是你的錯!」讓弱勢者成為助人者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