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並非為生活的準備,而是生活本身/NGO 工作者的日常囈語

「我覺得自己很棒,因為我在幫助我的家人!」以基本教育為主,為墨西哥恰帕斯州原住民孩童舉辦的教育工作坊剛開始時,我和夥伴們曾訪問過當地許多在街上工作的孩子,關於他們對自己每天得在外面工作的想法,孩子們大多驕傲的這麼表示著。

「可是這樣就沒有時間去上學了耶!」我著實為這些 6 歲始便得在街上求存的孩子心疼。

「我去工作的話,弟弟就可以去上學了」、「我不需要上學,我已經在賺錢了」、「我想要上學,可是我更想要照顧我的家人」、「我們是馬雅,我們不需要上學」、「女孩子只需要會做玉米餅和紡織」⋯⋯孩子們對此有著自己的詮釋,卻令人唏噓不已。

教育若淪為一紙憑證,其意義為何?

究竟,學習對這些孩子是否具有意義?

在墨西哥恰帕斯州,文憑不過一紙憑證;在缺乏產業與建設的環境中,這裡始終維持著殖民時代以來穩固的階級制度:歐洲裔的地主、混血的中產階級以及底層為數眾多、以紡織和農耕為生的原住民。教育並無法為年輕人提供實際幫助,於之,最好的前程便是投入當地以古馬雅和原住民文化為基礎的旅遊業,在地主們坐擁的餐館、旅店、酒吧、紀念品店、旅行社等謀一頓餐飽,日薪臺幣 200 元。

「當教育無法提供一個社會任何實際幫助與改變的情況下,教育的意義是什麼呢?」某次工作坊結束後,我和夥伴們順柏油山路蜿蜒而下;山林裡的空氣是廉價的灰,濁而嗆,幾個噴嚏後,我向來自捷克的志工弘薩喃道。

「以我們所習慣的功利與目的性思維看來,這裡的教育系統確實是資源浪費。但這裡的問題顯然更複雜,更直接導因於中央政府和原住民兩相對立、互不信任的立場,基於種種利益關係,原住民不願讓政府投資產業、抗拒財團進入開發;政府不願真正改善原住民的生活和教育水平,而更傾向維持這一帶地區舊有的模式。」弘薩大學時期攻讀墨西哥原住民相關的社會學,因國際教師計畫,才來這裡進行志工服務。

圖/作者提供

「這也算是 2 方的平衡吧!特別展現在旅遊業上。可以理解政府不願投入教育資源的背景,畢竟底層的啟明對上層的結構權力以及利益必然具有威脅,尤其恰帕斯州其實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但,這就是一種無所作為的消極平衡,在資訊快速流通的時代下,終究會被打破的,不是嗎?」我問。然而,被打破的平衡又終會朝哪個方向傾滅?

「所以這裡的一切,都只是淺層表象;建築在蓋、醫院在興、學校在辦,發展計畫彷彿都正進行,軟體卻毫無改善。建築建了又廢、醫院開了又關、學校用語是原住民方言。」弘薩不以為然地踢著石子。「Amy,你教導孩子們西班牙文聽說讀寫的計畫固然有其善意,對他們多少一定有所幫助,但在環境惡劣如斯的情況下,這究竟能改變什麼、能改變多少、妳又想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呢?我想,妳更應該釐清的是妳的意圖,妳是以上對下的姿勢,將之作為給予;還是以平等的心態看待他們,願意與他們做互相的交流學習?妳的心態會將計畫導向完全不同的方向,並對孩童們的教育和心靈有截然不同的影響。」 Rating online casinos: https://www.gamblers.casino Play and win!

圖/Thought Catalog @ Unsplash

教育的意義必須貼近生活

「對於教育,我們能做的,就只是給予他們一把可用以接觸更多資訊和知識的鑰匙。」我回答:「我改變不了什麼,他們才是有資格為自己的生活、環境與未來做出改變的人。但我想,教育的意義比起生存的功利和實際目的,更應該在於學習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創造的能力。然而,體制下的教育往往帶來的是桎梏,是思惟的僵化、是模型的塑造,延伸自工業時代以來對專業分工的追求,終究,我們經由一連串的流程,被打造成良好的、適合分工社會的機器人。因此,他們的資源短缺,或許在未來反而可以為他們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同時,以平等的交流立場彼此交換語言和學習,定然對他們的文化自我辨識有較為良性的影響,也會讓教育的意義更貼近生活本身。」

「在我參與的國際教師訓練計畫中,有這麼半年,學校讓我們自己組成團隊進入非洲的社群,透過與當地人共同生活的經驗彼此學習、交流、了解彼此的問題,進而解決。生活本身就是對思考和學習的教育,可惜當我們的生活及思想流於固化,只好透過進入另一種不同形式的生活,如旅行,以劇烈的衝擊為我們僵硬的腦袋再次鑿出水源。」弘薩比畫著解釋他們是如何透過旅行、生活、社會活動的參與,來學習教育的真正意義。

圖/作者提供

在我們所生活的發達國度裡,教育被列為基本公民權之一,然而在這整體社會與價值觀所形塑的、以目的為導向的體制下,教育早已逐漸淪為一場製造規格化零件的加工過程,這樣的系統很大程度的保證了未來,但零件離開了機器便不再具有意義,只有原料方才具有更多的機會和可塑性;如此,我們又何必追求一個被保證的未來呢?教育,更應該在於對生活的理解和學習、更在於一種彼此的交流和互相成長。

事後,弘薩提供了他在丹麥所參與的國際教師訓練計畫的相關資訊給我做為參考,此計畫對教育的解釋和定義是,教育是一種社會過程,是成長;教育並非為生活的準備,而是生活本身。(註)


註解:

Education is a social process; education is growth; education is not preparation for life but is life itself. By John Dewey


延伸閱讀:

「給錢就好啦!」的援助思維,形同階級霸凌/NGO 工作者的日常囈語

未來 15 年,我們給得起一個包容、公平的終生學習場域嗎?/SDGs-4(教育篇)

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上學就能翻轉赤貧人生」,是教育扶助計畫的天真想像嗎?

作者介紹

Chinchen.H

2013 ,我揹起了行囊:2 件 T-shirt,2 條牛仔褲、1 本筆記本,以迥別於以往的方式旅行。搭便車、街頭藝術家、沙發客、志工、打工、NGO、酒保、算命師、畫家、街頭音樂家、短期農夫、穴道治療師、模特兒……曾在衣索比亞協助婦女自助協會、在坦尚尼亞協助辦了孤兒院,如今在墨西哥終於創立了自己的 NGO,旨在幫助孩童、保存文化與發展文創。從中東走到非洲,從歐洲走進美洲,從冒險走入人文,從流浪走出 NGO,從天涯走回自我。旅行的意義在於自我的定義與價值的追尋,而我仍在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