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力大獎獲選 NGO:21 世紀的 Google 與 VR 運用

0

 

翻譯/劉晏汝

該怎麼讓大家更關心世界上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該怎麼讓大家在乎到願意挺身而出?像「美國防止虐待動物協會」等非營利組織很幸運能藉著面露憂愁的可愛動物照片和 Sarah McLachlan 哀傷的歌曲,得到廣大迴響和大量捐款。但如果你的公益組織沒有流行樂代表人物的光環和惹人憐愛的受傷小狗,該怎麼辦?如果你的公益組織理念比較普通,像是運送乾淨水源給人使用,該怎麼辦?在一個只花  3 美元就能享受斐濟水和聖沛黎洛氣泡礦泉水的世界,我們該怎麼讓大家了解,有些人只能飲用受水蛭汙染的水?

水慈善」創立於 2006 年,組織背景就如同它的募資方法一般與眾不同。創辦者哈里森先前在 2000 年初時,曾擔任紐約夜店專案經理,但他最終離開奢華的派對生活,踏上非洲志工服務一途。「水慈善」創立至今已經為 24 個國家的乾淨水計畫募集超過 2 億美元,其中絕大部分計畫都在非洲。

對於「水慈善」等公益機構來說,他們的答案就是善用科技,利用虛擬實境紀錄片,帶領大家進一步體會第三世界,或運用 Google 所贊助的水感應器得到的即時資料,讓他們看見眾人善款的用途。

該組織的理念是相當嚴重的議題,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數據顯示,全球有 6.63 億人只能飲用不乾淨的水源,更令人難過的是其死亡率,因為飲用不乾淨的水而死於痢疾的 160 萬人當中,有約 90% 是不足 5 歲的孩童。「水慈善」表示,他們目前已經藉由 1.7 萬個募資計畫,以人工或機械挖鑿水井,建造管線系統、公共廁所及過濾系統,協助 500 多萬人得以取得可飲用的水。

IMG_0549

對「水慈善」的全球水專案主任高德來說,其理念初衷可說來自於其切身之痛。他是路德教會傳道士之子,18 歲以前都住在奈及利亞和中非共和國,曾經親身經歷缺乏乾淨水的生活:「我們家後院有徒手挖的井,用水汙濁是家常便飯。」高德說,正因為他的過去,他才決定到非營利組織工作,最終在「水慈善」負責未來計畫的後勤和執行所需的技術。

高德說:「隨著組織一路成長,我們發覺非營利組織面臨的其中一項挑戰。那就是在創造水計畫、訓練當地居民維持運作後,我們卻缺乏資訊,對日後的發展毫無頭緒。例如計畫要多久才能奏效?計畫能提供多少乾淨的水?這對人們生活帶來什麼影響?」

這種思維和追求究責的態度源自「水慈善」對於公開透明的高度要求,無論是開放大眾使用 Google Maps 上的照片和 GPS 座標,檢驗每一項完工的水計畫,將大眾捐款百分之百導向實地計畫,或是聘請資料科學專家,提升組織募資的效能,這位年輕、有魅力且西裝筆挺的員工,其精神總讓人難以忽視。

這份精神也讓「水慈善」在 2012 年從 Google.org 手中奪得「影響力大獎」500 萬美元的獎助金,他們用獎金研發並架設人工幫浦感應器,協助監測水流並傳送相關資料,高德表示,這不僅是確保幫浦維持運作的好工具,也能協助修繕的反應時間。

「有些村莊相當偏僻,有時候他們的水井壞了,要花上數天、數週或數個月才能修好,這工具對我們和所有人來說,都是絕佳契機。」高德說。

目前只有「水慈善」團隊和地方計畫夥伴能藉由「Dispatch Monitor」軟體介面取得感應器資料,但他們終將開放捐款者取得資訊。這項計畫在去年 11 月啟動後,3500 臺預定裝設的感應器中,已經有 1000 臺安裝到「愛飛達人工幫浦」上,這種幫浦在非洲衣索比亞偏鄉地區相當常見。多虧有內建的虛擬 SIM 卡和「與世界各家電信公司談定的漫遊合約」,已裝設的 1000 臺感應器中,有 700 臺會每小時自動將水流資料傳輸到雲端,其他 300 臺感應器則裝設在沒有電信服務的地區。

負責這項高風險計畫的高德說:「我們必須拆掉這些感應器,我們先前不知道它們收不收得到訊號就安裝了。」這個問題主要是因為非洲的測試條件不太可靠,基地臺暫時離線和天氣不理想等因素都會影響到感應器傳輸情況,再者非洲大陸上的基地臺範圍正逐步擴大,未來有可能遍及相當偏遠的地區,因此部分離線的感應器可能會先留著。

IMG_7029

「水慈善」花 3 年打造的感應器是個其貌不揚的黑色塑膠塊體,但這是特別設計的,感應器外觀愈不引人注目,它就愈不可能被破壞。感應器是食品級的,代表水流過感應器也不會受到汙染,它抗炸能力極強,且相當堅固,高德說:「就算被卡車壓過也傷不了它。」這個感應器內裝的鋰電池預計能使用 12 年,設計團隊原本想運用太陽能發電,但最終因為穩定性而選擇內裝電池。

感應器的設計已經開放原始碼,有興趣的人可以上「水慈善」的網站下載,高德說,就算團隊重新設計感應器,原始碼也會免費開放索取。

雖然「水慈善」感應器計畫對於曾經捐款且想要追蹤水井裝設進度的捐款人是一大助益,但是這項計畫無法立刻帶起人們的情緒,因此該團隊還有另一個肯定會帶來捐款的科技法寶:名為「水源」(The Source)的虛擬實境紀錄片。

科技專家、藝術家和科技網站都熱烈討論虛擬實境引起同理心的潛力,也就是說,藉由將你傳送到另一個環境,或讓你站在他人的視角,你就能進一步「感受」那些超乎你想像的生活狀態。這種媒介很有可能帶來改變,值得讚揚的是,「水慈善」的「水源」或許是這次變革浪潮的最佳代表。

去年 5 月在衣索比亞拍攝的「水源」一片,故事架構很簡單,團隊拍出「水慈善」在當地裝設乾淨水井前後的情況,鏡頭跟著 13 歲女孩珊蘭度過日常的一天,每個場景都有衣索比亞女孩錄製的英語旁白介紹,我們看著她從水蛭汙染的水池取水,池邊還有動物在飲水或泡水,看著她在他們稱為家的簡陋茅草屋裡照顧弟弟妹妹,看著她在學校認真學習,看到鑽井人員和裝備前來,而最重要的是,我們見證了團隊鑽到水,以及珊蘭和她的村莊居民首次嚐到乾淨飲用水的最要時刻。

這部虛擬實境紀錄片的製片博美斯特說,拍攝過程充滿挑戰,炙熱的天氣會導致虛擬實境攝影機過熱,拍攝團隊每拍 5 分鐘就得到陰涼處用電風扇把設備吹涼;後勤技術也相當困難,360 度的拍攝視角代表工作人員必須不斷找地方躲。再來還有水的問題,雖然「水」是故事的核心,卻會傷到攝影機,或隨時可能有一大群蒼蠅停在鏡頭上妨礙拍攝,或者設備被乳牛踩過。

CF024162

去年 12 月,「水慈善」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年度晚宴上首播「水源」最終剪輯版本,在場有 400 名捐款人觀影,博美斯特談到影片鑽到水層的重要時刻時說道:「高漲的情緒在群眾間爆發蔓延,這大概是我此生收穫最多的經驗。」

除了年度晚宴的與會者,「水慈善」也計畫讓更多人看到「水源」這部片,大家可以在 Vrse App 上免費下載精緻的虛擬實境和 360 度全景影片,未來在三星 Milk VR App 上也能下載到影片,不過要先等團隊解決程式問題。

這不會是非營利組織製作的最後一支虛擬實境紀錄片,該領域正在討論要嘗試更多計畫,但目前還沒有定案。不管如何,團隊還是對虛擬實境和它在人道議題的潛能很感興趣:「重點在於同理心和分享善意。」


原文出處:The 21st-century charity that puts Google and VR to good use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