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什麼有必要談永續發展?

0

 

文/Jeffrey D. Sachs 本文出自天下文化《永續發展新紀元》一書

一切始於這顆擁擠的星球。現在,地球上有 72 億人口,約為 1750 年工業革命展開時估計的 8 億人的 9 倍之多。人口持續成長,每年增加約 7500 萬人,到 2020 年代就有 80 億人,2040 年代初也許將有 90 億人。

72 億人正設法改善經濟,透過貿易、金融、技術、生產流動、遷徙和社群網路,在日益脣齒相依的世界中做這件事。現在估計,世界經濟規模每年有 90 兆美元的產值(稱為世界生產毛額,Gross World Product,GWP)。金額之大,前所未見。根據粗略的統計,這個 GWP 至少是 1750 年的 200 倍大。雖然我們其實很難做這種比較,因為構成今天世界經濟的大部分貨物和服務,250 年前根本不存在。

世界經濟十分巨大且成長迅速(每年成長 3-4%),可是各國之內、國與國之間,所得分配高度不平均。我們的世界有傳說中的巨富和赤貧:數十億人享受著過去難以想像的長壽與健康,同時也至少有 10 億人一貧如洗,每天都在為生存而掙扎。最窮的那群人營養不足、缺乏健康照護、住在鄙陋不堪的地方、沒有安全的飲水和衛生設施,每天都面臨攸關生死的挑戰。

photo-1447797886492-f4507db6fe4c

經濟不只顯著分配不均,也嚴重威脅地球本身。人類和其他物種一樣,都必須仰賴大自然供給食物、水等資源才得以生存,也需要在疾病和自然災害等可怕的環境威脅中求得安全。可是,依賴大自然恩賜或者科學家所說「環境服務」的人類,在保護自身賴以生存的實體基礎方面,表現卻是奇差無比!巨大的世界經濟也創造了巨大的環境危機,危及數十億人的生命和福祉,以及其他數百萬物種的生存。

環境遭受的威脅起於幾個面向。人類正在改變地球的氣候、淡水的供應、海洋的化學性質,以及其他物種的棲息地,這些影響十分巨大。地球本身,以及生命所依賴的一些關鍵運轉確實正在起變化,例如水、氮和碳的循環。我們不知道這些變化的確切規模、時間和涵義,但我們知道它們極其危險,在人類文明中前所未見。

因此,我們必須要談永續發展。做為一種知識性的探求,永續發展試圖理解三個複雜系統的互動:世界經濟、全球社會和地球的實體環境。72 億人和 90 兆美元的經濟規模是如何演變出來的?什麼原因導致經濟成長?為什麼貧窮持續存在?當數十億人透過市場、技術、金融和社群網路連結在一起,會發生什麼事?所得、財富和權力分配如此不均的全球社會,如何運轉?窮人能夠逃脫命運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同情,可以超越階級和權力的分界嗎?當世界經濟和實體環境相互衝突,會發生什麼事?有辦法改弦更張,結合經濟發展和環境永續嗎?

dtlalanding (1)

永續發展也是規範性的世界觀,它建議了一套世界應該努力追求的目標。世界各國將採行永續發展目標,目的正是為了協助引導未來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方向。就這個層面的意義來說,永續發展希望經濟進步普遍存在;赤貧得以被消滅;透過強化社區的政策,鼓勵社會信任;保護環境不致因為人類的活動而退化。為此,永續發展建議採行全方位的架構,追求經濟、社會和環境目標。也就是說,永續發展目標呼籲,經濟成長需要兼顧社會包容性、環境永續性。

為實現永續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目標,也必須達成第四個目標:良善治理(good governance)。各國政府應當執行許多核心職能,讓社會得以欣欣向榮。包括提供健康照護和教育等社會服務;提供道路、港口和電力等基礎設施;保護個人免遭犯罪和暴力行為傷害;促進基礎科學和新技術;以及執行保護環境的法令規定。

以上所說,當然只是人們對政府所抱期望的一小部分。然而,不少人經常得到相反的東西:貪瀆腐敗、戰爭,以及公共服務匱乏。今天,良善治理一詞不能只用於政府,許多跨國公司往往是最強大的行為人。我們的福祉經常取決於這些強大的公司是否遵守法令規定、尊重自然環境,友善它們所在的社區,特別是要克服極端的貧窮。

和我們對政府的期待一樣,現實往往相反。跨國公司經常成為公共權力腐敗的代理人,不時賄賂官員以扭曲法規或財稅政策、逃稅、洗錢,以及不顧後果地破壞環境。

photo-1437326516294-01d0da392e11

也就是說,永續發展的規範面必須包含四大基本支柱:經濟繁榮;社會包容性和凝聚;環境永續;以及政府和企業的良善治理。這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乏各式各樣的挑戰,然而這件事攸關重大。在這個擁擠、分配不均和退化的星球上,實現永續發展,是我們這一代所面對的最重要挑戰。

到本世紀中葉這段期間,永續發展目標必須做為未來發展的圭臬。「永續」(sustainable)一詞用於生態系統,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例如漁業管理人員採用「最大永續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的概念,表示每年容許的最大撈捕量。1972 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發展會議,首次達到共識,協定追求經濟成長和發展的同時,維持永續是各國必須正視的當務之急。同年,暢銷書《成長的極限》(Limits to Growth )提出強烈警告:人類若繼續以現行的方式推動經濟成長,衝撞地球有限的資源,將導致未來因寅吃卯糧而崩壞。

雖然永續發展的挑戰在 1972 年就已浮現,這個名詞本身卻在 8 年後才在深具影響力的《世界保育策略:永續發展的生存資源保育》(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 Living Resource Conserv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報告中被正式提出。報告的前言即開宗明義指出:人類在追求經濟發展、享受大自然的豐饒時,必須與有限的資源和生態系統承載能力的現實,取得妥協,同時也必須考慮未來世代的需求。

而這份文件的目的,正是「透過生存資源的保育,協助促進永續發展的實現」。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後來在報告中採用這個詞,使它廣為人知。這個委員會為永續發展的概念下了一個經典的定義,沿用 25 年之久:「永續發展指的是,發展能夠滿足目前的需求,卻不犧牲未來的世代,而致他們無法滿足自身的需求。」

photo-1427464407917-c817c9a0a6f6 (1)

永續發展的「跨世代」概念被廣泛採用。1992 年里約地球高峰會議所發布的「里約宣言」,即聲明「今天的發展不可威脅今世和後代的需要。」隨著時代變遷,永續發展的定義更加務實,更著重於連結經濟發展、社會包容性和環境永續的全方位方法。

2002 年,在約翰尼斯堡舉行的聯合國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上,提出執行計畫,便提及「整合永續發展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三個組成元件,以做為互相依存、彼此強化的支柱。」跨世代正義的概念繼續存在,僅次於強調經濟、社會和環境目標三者兼顧的全方位發展。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