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企業巨獸接管援助事業(1):全球弱勢扶助的巨大商機
編按:
本系列文章是對當前全球企業巨獸如何介入援助體系的最血淋淋剖析,由過去專門追蹤全球發展與援助金的前衛報資料記者 Claire Provost 及前金融時報作者 Matt Kennard 於本月初發表,兩人皆為倫敦調查報導記者中心的成員。
自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大型企業在國際援助與發展領域的能見度與權力日益增加,許多大型跨國企業 CEO 甚至是規畫未來全球發展計畫的聯合國小組成員。隨著各國政府管制逐漸放鬆,愈來愈多企業被視為援助組織的「夥伴」,聯合國與全球 NGOs 扶助貧弱的巨大商機,引來跨國企業接連不斷的噬咬,所帶來的效益卻讓人嚴重質疑。
在社會企業、B 型企業、企業 CSR 概念日漸興盛的臺灣,企業介入公益與弱勢扶助彷彿成為銳不可擋的新趨勢。僅管環境有著複雜而細膩的差異,然則國際上關於企業介入援助的如此深刻的討論,對熱情擁抱資本主義的臺灣來說,實在不失為非營利組織發展的重要參考。
翻譯/劉晏汝
利物浦巍峨的丘納德大廈矗立在梅西河岸與歷史悠久的港區之間。這裡曾經是跨大西洋奴隸買賣的樞紐,載送貨物和武器到非洲,強押奴隸到美洲,並將糖、棉花和萊姆酒運回利物浦,形成「三角貿易」,將這個城市帶向繁榮。
這段黑暗史仍舊迴盪在城市部分街道,披頭四唱紅的潘尼巷,據信就是取自利物浦 18 世紀相當有名的奴隸販子詹姆斯潘尼。而刻意仿效義大利宮殿雄偉風格、運用托斯卡尼進口大理石建成的丘納德大廈坐落在河岸街,它的前身格雷廣場正取名自塞內加爾沿岸、曾作為奴隸買賣據點的小島。
2014 年夏天,一場更有當代氣息的英國貿易家盛會在利物浦港區登場,「國際商業嘉年華」被政府推廣外銷部門譽為英國「自 1951 年以來,最盛大的國際商業貿易展覽」。在 6、7 月逾 50 天的展覽期間,會場吸引了上萬個英國公司與企業家,渴望打進新的海外市場,因為展覽工作坊與業界交流活動都宣傳著:「這是企業締造嶄新國際商業夥伴關係的絕佳機會」。
以跨大西洋豪華渡輪為名的丘納德公司,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了丘納德大廈作為總部。100 多年後,在國際商業嘉年華中,Nigel Peters 走進大廈裝飾典雅、別具歷史意義的拱形會廳,對著西裝筆挺的男女說:「這個產業有 700 億到 1000 億美元的產值。」
他說的也許是產值約 750 億美元的全球網路維安產業?又或是總值約 1000 億美元的國際雜誌出版市場?
兩者皆非。Peters 演說時的身分是援助資助事業服務處(Aid-Funded Business Service)主任,隸屬英國貿易投資部門(Trade and Investment),這是由政府資助、專門幫助英國公司出口的機構。Peters 在這個特殊單位工作到 2015 年,協助英國企業得到那些由(人民的稅金而來的)國際援助金所資助的政府合約。這是多數人都不知道的援助真相──各大公司、產業和企業虎視眈眈,極欲獨享這數十億美元的市場大餅。
Peters 笑著說:「發展與人道援助事業興起,潛在商機無限,我們要幫助各位搶下市場。」他身邊的投影片羅列了世界銀行和英國國際開發署(DfID,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等全球援助公司與發展機構的名字。臺下觀眾坐得直挺挺的聽得入神,只有作筆記和探身查看螢幕時才有動作。Peters 說:「歡迎來到援助資助商業世界」,全場掌聲雷動。
儘管左右派都用「贈予」這個詞彙來描述國家提供了多少資金來做援助,但各國政府承諾提供資金時,幾乎不會直接把現金交給貧窮國家。直接交給貧窮國家政府、讓他們自行管理資金,在援助領域中又被稱作「預算補助」,2014 年全球預算補助大約只有 95 億美元,在當時 1650 億美元的全球援助開銷總值中,占不到 6%。
那麼剩下的錢都去哪了?英美等出資國家的援助金大多用於非營利組織、聯合國等跨國組織和民營承包商。他們每年花費數十億美元的計畫,從藥物等實體商品,到諮詢服務等應有盡有。
Peters 告訴臺下觀眾:「聯合國維和計畫、飢荒救助、災難救助、緊急援助等計畫都充滿許多商機。許多產品在天災或人為造成的饑荒和災難中,都有許多發展空間,例如敘利亞和伊拉克等難民營中。」
對部分公司來說,援助計畫只是其中一項可觀的收入來源,但有些公司已經將它當成主要的企業模型。主要位在華盛頓特區、被稱作 Beltway Bandits 的民營承包商團體,長久以來就獨攬美國國際開發署和美國主要援助機構所發包的援助資助事業。又例如英國援助資助事業中的一大受益者 Crown Agents,該公司原本是大英帝國公共機構,在 1997 年民營化後,從原本的公有機構,變成在後殖民世界中大發利市的企業。其他還有無數公司也為了搶奪這些商機而生。
現在許多歐洲城市也會定期舉辦類似利物浦這樣的展覽。2014 年 11 月,上百名穿著正式套裝的男男女女,湧入布魯塞爾郊區漫天漫地的展覽攤位,他們啜飲著紅酒,包包塞滿亮面企業手冊和印有跨國企業商標的 USB 安全密鑰,天花板垂掛的大型布條上印著福特、福斯汽車、豐田汽車等車廠名字。
這是 AidEx 展覽,「援助與發展領域最主要的國際盛事」,且是「建立人脈、簽署新合約和推廣事業最主要的平臺」。行銷經理在偌大的會議廳中心攤位上,努力向聯合國難民署、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和許多非營利組織推銷自家產品,這些機構形成的援助資助市場每年共有數十億美元的商機。會場商家種類繁多,從不同種類的防水帆布,到民營保全公司的服務都有。在展場邊緣的行動咖啡館裡,與會者三五成群,討論著去年哪一間公司得到哪間援助機構的合約。
AidEx 表示,他們的展覽能幫助各公司「提高品牌意識」、「引領新風潮」,並且「駐布魯塞爾團隊會提供個人公關服務」。有著卡通人物和輕快流行配樂的 2 分鐘宣傳影片,更給了明確的指示──憂心先生問:「我們該怎麼銷售這些產品?」機會小姐頭上則出現燈泡:「我們何不在 AidEx 展出呢?」隨後數十箱貨物在畫面中堆疊起來,機會小姐說:「那邊會有人把這些產品買下來!」
回到利物浦。觀眾掌聲歡迎 Peters 的同事 Baha 上臺演說。Baha 是英國援助資助事業服務處專員,她在日內瓦駐點工作,這裡也是許多聯合國機構的據點。Baha 說:「為什麼要鎖定聯合國呢?意義何在?首先,對公司來說,這是很好的出口市場。再來,對你和你的同事來說,你們肯定會有做好事的感覺,這也是社會企業責任的一部分。」她笑著說:「最後一點,說不定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不會有賒帳問題。因為聯合國只在確定預算足夠時,才會簽定合約。」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