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當政策,可能需要一百個非營利組織的力量來彌補。」-《有了夢想,然後呢?》本月書評

0

 

本月選書:「做自己吧!因為別人已經有人做了。」-《有了夢想,然後呢?》本月書評

對於政治,陳慧潔也有著早慧的想法:「雖然社會公益自會形成一股力量,但論到影響力,仍遠遠不及政治。政治人物的一個簽名,就可以決定一群人的生活方式;一個不當政策若推行,可能需要一百個非營利組織加起來的力量,才能彌補它帶來的負面影響。」

這段話不知道會戳中多少政策倡議者和社會工作者的心聲呢?一直以來,各種的扶弱任務對非營利組織來說,就像打不完的地鼠、補不完的破網。但制定政策的廟堂之高,即使是有能力循體制尋求改變者,也需要面對多方角力斡旋,不只是「一個簽名」、而是「很多簽名」才能改變的吧。

雖然最後自己協助的師母沒有當選,「我不再認為政治離我很遙遠,相信影響力放在適當的位置便能發揮無限的力量。」看著這本書,我再次覺得這參與的重點不在於去挑刺「又沒當選哪裡有促成改變」,這個參與過程對陳慧潔本人、或是他周遭一起參與的朋友、競選活動中任何一個曾經發聲的人,如果有對政治產生一思思的想法,那也是種實質改變。

「我們設計了一個活動叫『搖滾發聲台』,只要有人願意站上去表達情緒或心聲,就送他飲料和螢光棒。當那些人吶喊完之後,師母會問他們為何對剛剛表達的訴求不滿,記錄他們的需要。我發現雖然很多年輕人對政治冷漠,但當你用貼近他們的語言傾聽,他們會產生好感,也會打破對政治人物的刻板印象。」

做了這麼多事情,陳慧潔到底都是怎麼開始的?


跨校聯合飢餓三十體驗營,從何開始?

有此構想的高中生找上了陳慧潔,想尋求建議。

「所以你們有企劃書可以藉我參考嗎?」

沒有。

「時間、地點規劃了嗎?」

還沒決定。

「那和其他學校聯繫見面開會了?」

有電話聯繫,提議可以一起辦活動,但還沒見面。

 

這段對話顯得好像陳慧潔是哪來的嚴格面試官、對方是哪來的不知好歹屁孩,但其實不是的,對一個沒有辦過活動的人來說,「不知從何開始」不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嗎?

「隨著計畫進行,許多工作變得明朗,事情好像也沒想像中困難。」

我們對於「開始一件事情」的恐懼,可能才是做事情的最大困難吧。


回應到陳慧潔自身的經驗,她的家庭教育其實也沒有給她太多標準答案:

「我問爸爸要怎麼籌辦活動的經費,爸爸沒有多說什麼,只拿了一疊名片給我,裡面有記者、印刷廠、大圖輸出廠、音響公司、贊助商等聯絡資料,就放手讓我一個人摸索。」

在零用錢的花用上也是。

「平常我想要買什麼,爸媽並不會管,他們認為那是我的錢,想怎麼使用是自己的事;但如果我把錢花光了,他們也不會再額外給我任何一塊錢。」看似服膺父母的管教方式,但她和姊妹們也懂得向父母「據理力爭」,例如紅包錢被父母以繳學費為理由收走時,四姊妹聯合起來抗議:

「我們是在家自學,學費只有幾百塊而已,哪裡需要拿走全部的壓歲錢?最後我們和爸媽取得共識,10%捐給社福機構、30%存做學習基金、30%繳做家庭共同支出、剩下30%是自己的零用錢。」「打工或當家教後的收入也是如此,因為我們也是家庭的一份子,當自己有能力時,也要為這個家庭的需要付出。」

每個家庭的教養方式不同,這也不是一本談教養的書,陳慧潔家裡分配零用錢的方式,不一定適用於每個家庭。不過「凡事可協商」的家庭氛圍,應該是讓陳慧潔長成一個獨立、能為自己的想法發聲、能說服他人理解自己的一大關鍵吧。
書摘試讀:「公益,從看見問題開始。」-《有了夢想,然後呢?》書摘試讀

 

九月選書:

320X240《有了夢想,然後呢?》

本書記錄一位少女的勇氣故事,她所展現的行動力,連成年人都自嘆不如。在這本書中,她想與你分享,不管年紀大小,都不應成為追求夢想的阻力;也鼓勵你在追求夢想的路上,看見別人的需要,讓夢想變成一份使命。

作者:陳慧潔
出版社:格子外面文化
出版時間:2015年7月25日
購書連結:請點我


作者介紹

陳 妤寧

在臺大政治系畢業、喜歡同時說正反觀點的優缺,在臺灣網路圈工作兩三年、喜歡網路濃濃的開放和建設個性,現在希望理性的社會工程,能夠更接納人類情感的複雜與多元。    想用採訪認識世界、用人類學開拓視野、用報導寫作讓更多專業知識變得有趣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