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捐100元就能幫助孩子一日三餐 / 買一雙鞋 / 讀五本書」,這種募款話術好不好?

0
photo credit: causeview

 

八仙塵爆事件後,社會各界慷慨解囊,向傷者提供援助。不過除了在災難後的大筆捐款湧入,平時公益組織要勸募經費其實並不容易,甚至是必須十分辛苦的向社會大眾說明組織理念和捐款用途。究竟更認真說明捐款用途的公益組織,能否獲得更多捐款人的信任(和現金)呢?

越來越多人重視「捐款流向」,公益團體怎麼應對?

倫敦的市調公司 Ipsos Mori 研究指出,雖然有 30% 的捐款人會選擇「價值觀或理念相合」的公益組織,但有高達 54% 的捐款人則更偏好將善款捐給「依證據來做決策」的公益組織。也有 85% 的人都認同「公益組織收集證據證明他們的捐款起到實際作用是重要的」。

雖然越來越多人開始在意捐款流向了,不過英國非營利組織 Nesta 最近的研究則顯示,只有 20%的捐款人真的會蒐集這方面的資料、僅有 2%的捐贈者用消息來源可靠的數據來分析該捐款給哪家公益組織。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除非閱讀組織長篇大論的年度報告,大眾通常沒有便利的管道去評估一個公益組織是否值得託付重任。

在這種趨勢下,如何把捐款成效簡明扼要地告訴捐款人,成為了公益組織的重要課題。

如何讓人對自己的捐款成效更有認同感?

「用電話或傳單『轟炸』捐款人顯然不是一個明智的做法,這樣做很大機會惹怒他們。」慈善組織策略智庫 NPC (New Philanthropy Capital)的媒體公關主管哈格雷夫(Russell Hargrave)說。

第三部門的顧問公司 nfpSynergy 認為,公益組織仍然花太多力氣在製作能見度極低的報告書或相關文件,用這種厚重的資訊轟炸捐款人可謂石沈大海,有去無回。公益組織應該用顛覆傳統的方法:信息量不需要多,但要有持久的曝光率。例如在每封寄出的電子報、社群網站貼文、以及官網文章下,都可加上一句簡潔的訊息,例如:「只要每個月捐出二百元,就可幫助一個非洲的孩子每天三餐得到溫飽」

規模龐大的公益組織則能利用較繁複的方法去介紹捐款用途。例如樂施會(Oxfam)製作了一段名為「547,000個感謝」的短片,片中介紹了他們如何利用菲律賓風災的捐款,更展示了當地農民重新種植農作物及當地家庭領取樂施會派發之物資的片段。

關注貧窮及氣候變化的國際非營利組織 SolarAid 應該是眾多公益組織中最創新的一個。它的網站設有 social  impact calculator 這個功能-只要在使用介面裡輸入欲捐款的金額,例如 10 英鎊,網站會自動計算 SolarAid 可以利用這 10 英鎊來做些什麼。根據網站上的資料,這 10 英鎊可用來購買 3 盞足夠讓 19 個人使用的太陽能燈、節省 389 英鎊和 3,789 小時學童的溫習時間、減少 1.6 噸二氧化碳排放等等。

利用這種簡單易明的方法,把捐款的用途量化,向捐款人介紹他們的捐款對有需要的人作出了多大的幫助,令大眾更清楚了解到自己作出了多少貢獻,從而大大增加他們的捐款的意願。現在台灣國內也流行起了「群眾募資」的捐獻方式,像專為公益團體募資的 Red Turtle,公益團體會把公益活動的內容放在網站上,並列出捐款的用途供人參考。

這麼量化社會服務的價值,真的好嗎?

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贊成這種把每種社會服務以小額單位予以量化的宣傳方法。

「不像那些私人企業,我們通常要過了很多年,才可以看到那些慈善活動的成果,而這些成果和價值並不是那麼容易被量化。這種要用量化的方式去證明公益活動成效的趨勢,確實很令人擔憂。」專門為志願機構提供財政、人力資源等訓練的國際公益團體Directory of Social Change的政策資深專員夏蘭.普萊斯(Ciaran Price)說。

英國為志願組織提供協助的團體 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Voluntary Organisations (NCVO)的資深研究員大衛·凱恩(David Kane)也認為,詳盡的資訊揭露仍是存在的需求。「我們當然可以只說:『嗨你每捐 10 英鎊我們就能替當地農民購入 3 個水桶!』,但只要稍微有點 sense 的人都知道,如果當地根本沒有基本的交通建設,這些桶子也送不到當地人手中。」

的確,不少公益活動的成效並不是只要錢一到位,就能立刻發揮「看的見摸的著」的成效。像教育類的公益活動,「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至少也要等十年、八年,才能看到該活動的影響力有多大。

 

每家慈善機構對社會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但怎麼和捐款人溝通、提昇捐款人的信任感和認同感,顯然也會成為公益團體在從事社會服務之外,另一項責任重大的任務。這不僅是為了短期提升一個公益組織的勸募能力,也是公益組織長期和社會大眾溝通服務價值的一種修行。

 

參考資料:Do charities need to prove the impact of every last pound?

延伸閱讀:

  1. 國際:給非營利組織成功「群眾募資」的3個技巧
  2. 無論你支持慈濟或聯勸,「勸募資料透明健全」+「社會公益素養提升」更關鍵

按讚,追蹤更多好文章: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