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朋友,別再靠北了,快開始行銷你們的專業吧
前陣子與一位社工背景出身的朋友聊天,提到前陣子如雨後春筍在臉書蹦出的「靠北系列」,當我提到「靠北社工」裡面有很多資料可研究討論的時候,她回了我:「靠北社工我真的看不下去,如果社工還是只會靠北,怪這個怪那個,那台灣的社工界真的沒救了。」這句話打醒了我,的確,社工雖然是一門專業,全國有多所大專院校有社工相關科系,不過,仍有許多人以為社工就是志工,只要「有愛心」就可以了。
另一次讓我非常驚訝的經驗,是在一個場合碰到一位有不少公益組織參與經驗的朋友,向我說:「社工薪水本來就該回捐,我自己也是這樣幹的!」在我眼睛睜大下巴快要掉下來的時候,他說:「這很簡單啊,這就是供需市場決定,如果組織可用較低薪水找到人,為何要付出更多?」我不禁有點被他說服,也有點佩服他敢於說出政治不正確的話的勇氣。但難受的是,我竟然一時不知道該如何辯駁他的說法。
NPOst公益交流站時常有許多關於社工的文章,除了可以看出社工真的是支持社會底層重要的工作,也可以看得出來社工的勞動條件真的很差。我也聽過一些社工工作的故事,發現他們工作過程會遭遇很大風險(比方說獨自家訪的時候個案拿出菜刀出來砍人、一個小女生每天單獨翻山越嶺訪視個案…),危險程度可能不亞於警察,但薪資、待遇、津貼卻天差地遠。
不過,可惜的是,我深知許多資深社工朋友,其實身上懷有十八般武藝,不只是社工的專業知識,到政府體制、社會觀察、實務經驗,都有很多獨到觀察與見解,但是如果要我在腦海想像出「社工的專業形象」,或是從網路上面搜尋受歡迎的文本,卻找不到夠好的案例。
對我來說,什麼是「社工的專業形象」呢?因為我不是念社工本科出身,所以說實話我不知道他該是什麼樣子。不過,社工的最佳專業形象代言人,真的只能依靠社工自己。唯有社工意識到自己是一位專業工作者,並以專業工作者的形象出現在大眾面前,社工形象才有改變的可能,才能獲得更多社會力量,一起支持社工的勞動條件提升。
我想,社工或許在他的工作場域的服務的確專業,卻沒有把這樣的形象成功呈現在社會面前,社工的確要更懂得如何行銷自己。
說起「行銷」,大家或許會覺得有點市儈,覺得行銷就是把產品或服務包裝的物超所值。行銷的確有一些缺點,比方說過度商業化、把黑的說成白的、行銷很強但專業卻空空如也,但我也相信社工一定有辦法找到一個適合的方式,用誠實的方式老王賣瓜,重新打造出自己的形象。
現在已經有一些年輕的社工系學生,希望可以打破這樣的循環,比方說因為去年三月服貿議題集結起來的「我是社工,我不服」社團,已經開始轉形成「翻轉社工」學生聯盟,以及以台灣中部為基地的「東海灰社」。不過,一來這兩個社工社群的成員大多是學生,因此討論的方式大多奠基於思辨或倡議,所運用的詞彙與語言離「大眾市場」較遠;二來因為是學生,所以實務服務經驗仍較少,所以提出的疑惑距離直接處理實務經驗,還有一段距離。
「在大眾心目中」建立「社工專業形象」這件事情,對於年輕的社工社群來說,要做到並不是很困難。雖然說,建立起社工的專業形象,社工的勞資條件並不會馬上改善,但社工在大眾心中的形象與專業度,應該比改善結構之下的勞動條件簡單一些。
2014 年由深田恭子主演的日劇《Silent Poor》,主角深田恭子飾演的就是一位社工,我只看了第一集,覺得類似文本有助於讓社會更了解社工。只不過我個人覺得,如果內容能再更顛覆一點、更刺激一點,或許引起的迴響會更大。
回頭看看「靠北社工」,還是有很多值得研究與討論的內容,它的存在仍有很大價值…就看我們想將這份價值帶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