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者聯盟#4|台灣海外援助發展聯盟吳奕辰:幫助人,但別以虐待自己為代價
今年26歲的吳奕辰,曾於英國倫敦大學就讀博士班。大學期間於2009年前往馬紹爾、2010年前往史瓦濟蘭、2011與2013年分別前往聖路西亞等邦交國參與海外研究與調查,每次前往都停留超過一個月的時間。大學的經歷讓他開始對此領域的興趣開始萌芽,多次發表論文,並且決定出國攻讀國際發展研究碩士與博士,然而博士尚未完成即休學,今年2月回台後加入台灣海外援助發展聯盟的行列,這個聯盟的目標是希望幫忙整合海外援助資源,並促進國際組織、民間、政府、學術界與產業界的資源交流。
為什麼我們要海外援助呢?
面對海外服務常有的批評常是:「國內的問題都沒解決,為何還要去幫助國外的人?」對此吳奕辰認為,這並非是互相排斥的問題,「就像我論文還沒寫完,並不代表我就不能去培養其他專長。」國內問題沒解決,並不代表同時間不能進行海外援助,且台灣援外金額僅占GDP的0.1%,遠少於聯合國所建議的0.7%。
那麼,除了主張擁有資源的國家應向弱勢國家伸出援手的「人道關懷」之外,海外援助對於受援國還有沒有什麼好處?吳奕辰認為,海外援助有其必要性,依照台灣特殊的國際處境,政治上仍需要邦交國在台灣未能加入的國際組織中發言。而在經濟上,海外援助帶動的貿易與投資可以為民間企業帶來更大的市場,也促進兩國民間的交流與福祉提升,例如就有台商前往史瓦濟蘭開設紡織廠,而台灣官方援助的計畫也與台商結合,一起降低當地失業率,也將部分技術傳承至當地。
台灣邦交國的豐富樣貌
其實,台灣的邦交國並不如我們的刻板想像的荒漠一片。吳奕辰也向我們說明他曾經前往的幾個邦交國印象。馬紹爾是一個環礁,擁有清澈海水與豐富海洋生態,從跳水板就可以看到海底的珊瑚,而其南島文化更蘊藏了許多人與環境永續互動的寶貴知識。史瓦濟蘭則是一個內陸國家,大部分是沙漠荒原,只有約一成的土地可耕作。著名的慶典是勇士節和蘆葦節,後者就像是全國性的大型豐年祭,包括常被外界誤解的選妃活動;而史瓦濟蘭的愛滋病情況也很嚴重,每三人就有一人感染愛滋,平均壽命僅50歲。聖露西亞則是歐美著名度假勝地,擁有陽光、沙灘、火山、稀有鳥類等絕佳的觀光資源,但向美國以及歐洲開放自由貿易之後,拉大了貧富差距。財富集中到了港口以及觀光勝地,廣大的鄉村農業受到強烈的競爭而一蹶不振。
台灣的國際發展研究環境仍不成熟,目前尚無一個專門研究國際發展的科系,但2009年開始,政治大學國發所、台大城鄉所、元智社政系、台大國發所等每年輪流舉辦發展研究年會,討論台灣以及國際發展相關議題,並且在2013年成立了台灣發展研究學會。搭起政府學術界與產業界的橋樑
吳奕辰現在工作的台灣海外援助發展聯盟,僅有他一位正職工作人員,與各會員的兼職或窗口進行協調。聯盟旗下有長期於海外服務的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至善基金會、伊甸基金會等(完整成員名單參考這裡),各成員長期於海外分別進行教育、醫療、急難救助、社會福利等,希望藉由此聯盟可以整合國內各非營利組織的國際資源,「例如,如果多個會員正好在臨近地區服務,就可以一起處理住宿問題;如果同樣從事醫療服務,也可整合彼此的醫療器材甚至後勤。」其實日、韓的國際援助平台都行之有年,例如韓國KoFID,日本 JANIC等,台灣在這方面正剛起步。
吳奕辰對於自己未來發展,以及對於此份工作的期待,大概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希望可以擔任「橋樑」的角色,讓一般大眾更了解台灣援助的內容,並且透過不同的方式參與在其中,「提到台灣的邦交國,很多人連國名都叫不出來,更遑論藉由彼此的交流來提升福祉。」另一個是希望促進政府、學術界與產業界之間的交流。吳奕辰觀察,台灣這三個領域的交流仍非常有限;此外,交流的內容仍不是非常公開,外界無從了解台灣對於外交所做的努力。
而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是否也讓台灣從事海外援助的時候綁手綁腳呢?吳奕辰認為,「當兩岸已經開始走入所謂的『和解』,我們該思考是不是還要投注大半資源在民間利益甚微的邦交國?還是開始將重心轉到與我們關係密切的鄰居,例如亞太?我覺得,援助產業要讓市場以及社會都能夠有機會參與,才能真正與全世界共存共榮。」(本段為作者為回應網友回應,於2014年6月11日新增。)
社會對於非營利組織的潔癖想像仍待打破
吳奕辰未來有可能回到學術界,也很有意願繼續在非營利組織繼續他的職涯。不過,社會大眾對於非營利組織的「潔癖」想像,使得非營利工作者的待遇普遍較低。他說,在英國,非營利組織的薪資與一般企業相去不遠,「待遇高低來自於專業知識或技能,同樣的知識與技能,在非營利與營利組織之間有待遇落差,其實是不合理的。」但國內仍普遍認為,非營利工作就是做志工,是志願性的工作,頂多領一些必要的生活津貼,而不該是有餘裕的薪水。這造成非營利組織相關的工作環境普遍不友善,對於台灣民間力量的發展長期來說並不健康。
吳奕辰先前於英國留學的時候,曾翻譯與編譯不少國際發展相關文章。兼具深度且流暢的譯文可以看得出來,他是一位有能力了解國內外現況的年輕人;除此之外,他也有分享的欲望,願意把所學、所看向他人分享。很期待未來吳奕辰可以運用他的專業,為我們帶來更多國際新思潮。
吳奕辰給國際發展工作者的 3個 Do’s &Dont’s
Do’s
●人的福祉永遠是最重要的,不是制度、不是組織、不是單位、也不是國家
●遇到任何的事情,先相互對話與理解,進而產生共識不單單是原則,然後在每個階段中以共同的角度來思考,同時回頭想自己能夠扮演什麼角色。
●接受自己的軟弱,需要時就好好犒賞自己,因為幫助人不是以虐待自己為代價。
Don’ts
●不要勉強自己,這一行需要熱情!熱情!熱情!若沒有熱情,寧可不要踏入這一行。若失了熱情,就逐漸淡出吧。
●不要讓自己成為受援者的負擔。進入異地前,先學會自己照顧好自己。
●不要不讀書不看報就進入異地,若不瞭解別人就不可能去談幫助別人,而懷抱善意的行為在錯誤的脈絡下也很容易造成巨大災難。這些脈絡包含人權、階級、種族、性別、宗教、文化、環境,切勿顧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