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孟勳:網路時代的公民更重視資訊透明,非營利組織的責信更加重要

0


圖片擷取自香港iDonate網站。

昨天(13)的網路星期二活動,邀請了公益責信協會的余孟勳,以「非營利組織的責信與透明(網路加強版)」為題目演講。活動一開始先詢問現場觀眾,會捐款給怎樣的NPO組織?

大家的回答有:「合乎自己的價值觀」、「熱情,值得信任」、「捐款路徑的方便程度,若很麻煩可能會因此放棄。」「每個月做的事情是什麼,看紀錄是否完整。」「捐款是否落實在受款人身上?」「最重要的是組織內部有沒有認識的人。」

 

網路時代,讓非營利組織的責信更顯重要

「責信」是什麼呢?余孟勳表示,責信就是要詰問,且內容可被檢驗。NPO常覺得把事情做好就是負責任,但面對財務問題,卻常常不願意回答問題,或是用錯誤的方式回答問題。

責信的內涵會隨著時間演化、變動,以前NPO的運作只需向理事會與董事會負責,但網路時代傳播成本低、資訊透明,責信圈已經擴大到所有的利害關係人,包含每一位捐款者;當NPO未將資訊透明公開,所有人都會問,「為什麼他們可以黑箱作業?」「為什麼不能讓我們知道?」

余孟勳表示,對於傳統捐款人來說,可能不會想要知道太多NPO的公益資訊;但對於網路公民來說,會希望可以分析更多NPO運作資料,也希望可以進一步影響決策。

介紹國外的NPO責信單位

余孟勳也介紹了幾個國外專為NPO做責信的組織。美國有一個聰明捐款者聯盟,而Charity Navigator是其中一個成員,Charity Navigator會直接使用美國政府的from 990(美國NPO交給國稅局的年度申報資料 ,提供的資料很詳細,且政府規定,若任何人要這份資料,NPO必須克服各種困難給他)及NPO官網資訊,再根據可信度與透明度等各項指標,計算出2個分數,1個是財務分數(Finacial Score),另一個是責信及透明度分數 (accountability & transparency score),再根據這樣的內容然後發布各種「前10名單」(top 10 list);他們也開始推動CN3.0,檢視NPO的服務績效。

而美國的GiveWell也會全面性檢視所有的NPO,並定期公布「最棒的NPO」(top charity) 與遺珠,讓捐款人可以參考他們的評分做出選擇。香港也有一個NPO責信組織iDonate,它們蒐集了香港的NPO資訊,還會寫出NPO的「觀戰重點」,例如人事費太高、績效不佳等;另外,中國基金會中心網也在2010年成立,目前已有超過3780個NPO加入,並發展出「中基透明指數」。

國內只有少於10%的NPO公布財務報表

那為什麼國內目的NPO仍未開始做網路財務責信呢?余孟勳說,目前公部門對於這塊的做法仍然保守,且國內NPO的財務報表格式不一,所公布的資料也不夠積極。

余孟勳正在籌組公益責信協會,已經開始觀察國內NPO組織約2年,他以喜馬拉雅基金會2008年所公布的國內前600大基金會為對象,發現只有少於5%提供完整的財務報表,只有4.3%提供簡略報表,其他基金會的網站甚至根本找不到報表。

為什麼NPO都不提供報表呢?余孟勳認為,簡單來說以前的捐款人不在意這件事情。而且根據他的觀察,目前各NPO的財務報表也有很大的問題,除了格式不統一(有word、pdf、excel),每個NPO使用的專有名詞也不一樣,而且會計處理方法也不同。余孟勳認為很需要一個統一的財務報表格式,讓所有NPO依循。

讓網路公民更認識你,公布完整資料很重要

面對網路時代,NPO的財務責信能夠不改變嗎?如上所述,很多人捐款人並不在意財務是否公開;而這樣的情況何時會被翻轉呢?

余孟勳說,第一個是有捐款流向不明的大事件,可能因此影響捐款人的捐款意願,才會重新讓NPO知道網路責信的重要。第二個,就是等到現在仍是年輕人的網路公民長大,進入社會並取得權力之後,使得捐款市場重新劇烈位移,NPO才會開始正視這件事情,但若NPO等到那個時候才改變,「傷害就會很大。」

現在為某航運公司財務長的余孟勳,以自身專業創辦公益責信協會,希望可以盡量公平的方式,參考國內外作法,發展出20多個重點財務指標,為NPO計算出責信指數。考量NPO規模不同,可以投入網路責信的規模也不同,他以年收入3千萬與1億為分界點,將NPO分成為小、中、大型,並為分數做出不同加權。余孟勳說,他比較像是一個斤斤計較的菜籃族,希望可為捐款人精心分析每個NPO的責信透明程度。

除了為每個NPO打分數,余孟勳也希望可以提升公益組織的財務透明度及治理能力,並從公民角度負起監督NPO的責任,而他目前也在翻譯國外的NPO實務管理手冊。

余孟勳提醒NPO幾個必須公布的指標,如宗旨、董監事名單(是否公布董監事所領的酬勞?)、團隊成員(目前許多NPO網站仍看不出成員是誰、工作人員有多少人)、工作報告、財務報告、徵信資料,並且要注意公布資料的一致性、易取得性與易讀性。

曾經讓余孟勳很印象深刻的工作報告,是原聲教育協會的報告,他們會很誠實的把檢討內容向大眾交代,例如,他們發現小朋友漸漸開始不喜歡練唱,因為每次出風頭的都是那幾個漂亮的小孩,或是一直練習一樣的歌曲很無聊,另外隨著資訊引起,小朋友也開始對於物質產生憧憬等。(後來,此合唱團因為受邀在紀錄片《看見台灣》的片尾於玉山山頂演唱,所以募款來源開始穩定。)

提醒:責信內容並非單一指標

余孟勳說,雖然NPO會覺得責信是額外負擔,但是定期自我檢視,可以有效增進內化治理;他認為,說故事與行銷並不能持久,要練的應該內功,建議NPO及早分析收入來源、理解利害關係人,並制定數位政策。

他也強調,財務責信指標高,並不等於運作效能好,所以捐款人不能以單一指標,來決定捐款對象。另外,余孟勳也在思考,推動責信與透明可能會因此將NPO區隔化,這是必要之惡嗎?另外,如此做法是否會對NPO造成傷害?都是必須再思考的地方。

最後,余孟勳也強調,如果組織內沒有專業的記帳人員,至少要把「流水帳」做好,好的流水帳就可以整理出好的會計帳,避免「garbage in、garbage out」。余孟勳也希望可以發展出一套方便的記帳系統,除了便於NPO記帳之外,還可以依照政府等不同需求,直接做出各式各樣的報表,就像現在的報稅系統一樣,除了省去NPO的負擔,讓國內的NPO市場更為繁盛。

 

IMG_9111

余孟勳於13日於「網路星期二」活動的演講實況。

 

 

 

 

 

 

作者介紹

張 傳佳

NPOst 公益交流站前任主編。畢業於台大公衛系、台大新聞所,曾從事主流平面媒體工作,長期關注社會議題,期待未來台灣能成為一個兼顧經濟發展與社會正義的地方。 因為是理組與文組混血,故追求理性與感性的平衡;發現社會之中有 100 個平行宇宙,希望可為宇宙之間搭幾座橋。不斷重新思考公民社會的政府、企業、公民的關係,期待看待或參與孵化更多具影響力的社會創新,尤其是因應網路科技時代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