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衣新義的循環經濟,從用心了解「自身」開始/專訪衣服圖書館、Refashion
撰文 /洪于倫(NPOst 特約記者)
本社創團隊與報導由經濟部中小企業處「109 年度社會創新實驗中心營運計畫」支持
快時尚風潮帶來的不可逆傷害
過去,人們追求服飾的材質與細緻度,但在新世代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服飾成為一種流行指標。為了比別人快一步享受流行,多數人願意以低價換取最新產品,促進「快時尚」產業的盛行。快時尚產業在短時間內將流行推向大眾,以「一週換一季」、「買越多越划算」的促銷手段吸引消費者不斷購買,造成許多買了沒穿過、穿一次就不會再穿的衣物大量囤積家中,市場上的過度消費,也為環境帶來金錢難以衡量的巨大成本。
「因為衣服很便宜,大家丟了也覺得沒關係。生產線一直生產、消費者一直丟棄,這是服裝產業最大的問題。」畢業於臺大社會系的洪于捷過去曾在「社會組織與創新」課堂上探討衣服過剩的議題,她發現衣服會過剩,不是因為太貴了買不起,而是因為消費者大量購買與浪費。實際投入衣服市場研究後,她更發現,每年,臺灣有 7 萬 2000 噸的舊衣被丟棄,其中有六成因為保存不善,需要進入焚化爐。
衣服圖書館,為二手衣物找回新生命
為了解決衣服大量被丟棄的問題,洪于捷與系上同學共同成立「衣服圖書館」,推動二手衣交換。她想,與其眼睜睜放著大量被丟棄的衣服,不如幫衣物找到新生命。
被故事說活的二手衣,共享一櫃
2017 年,衣服圖書館在臺大宿舍走廊設置第一個共享衣櫃,大家可以自由交換,把不穿的衣服放進去,也可以將喜歡的帶走,透過交換,讓這些品質還很好的衣服,能有重新被選擇的機會。「每一件衣服都有他的故事,希望找到新主人以後還能延續下去。」洪于捷強調,團隊很看重衣服的獨特性,同樣的一件衣服,都可能有不一樣的經歷與故事。因此,衣服圖書館設計了故事小卡,放進的每一件衣服,都必須寫一張小卡,住宿生交換的因此不只是衣服,還有獨一無二的回憶。共享衣櫃和故事牆就像一場小型展覽,在宿舍一隅訴說著主人和每一件換出的衣服間、街口巷尾裡的生活故事。當衣服因記憶而有了生命,珍惜,彷彿也就更加順理成章。
為了方便管理共享衣櫃,衣服圖書館邀請住宿生擔任站長,定期整理衣櫃裡的衣物,也以寫小卡的機制,防止學生把衣櫃當成舊衣回收箱,確保衣服的品質。團隊除了在粉專貼出衣服的故事、分享二手市集資訊,也會在學期間舉辦展覽、實體換衣活動,持續倡導「以換代買」的概念。然而實體共享衣櫃仍有許多限制,儘管團隊積極向外尋求其他學校或空間的合作,卻因為人力管理成本高、地域性限制,難以落實拓點的計畫。
開發線上 APP,一場改變購買習慣的革命
「如果交換衣服的地方能不受限於狹小衣櫃,就有更多人可以共享了。」有了實體共享衣櫃的經驗,團隊開始朝線上化發展,決定開發「雲端衣櫃」APP。在 APP 上,賣家可以拍照上傳不需要的二手衣物,賣出的衣物會由平台轉換為代幣給賣家,而獲得的代幣除了可以交換喜歡的衣服,也可以兌換其他公益產品。同時使用者也可以直接以現金購買衣物,平台則會將每次交換後抽取的部份由代幣轉成現金,保障平台的基本獲利與運作。
「相較於新衣,二手衣的優勢是什麼?線上換衣的困難點是什麼?」洪于捷提及在開發「雲端衣櫃」 APP 期間面對的挑戰,認為最大的困難點是,一般人不願意交換二手衣,常是因為不瞭解前一位使用者的習慣,擔心衣物沒有被妥善保存,而現存的大學出清版上,又因為資訊太過雜亂,難以找到合適的衣物。因此,為了確保衣服品質,賣家需要提供衣物基本資料,並透過交易雙方互評機制、即時檢舉系統,確保使用者在平台上的體驗,而 APP 也會依據提供者所填寫的衣服狀況分等級,不同等級與類別將對應不同的代幣價值,由平台方控管定價方式,維護交易。未來,團隊期待透過數據、搜集使用者喜好做更客製化的服務。
「衣服圖書館是一個交換平台,不是交易平台。」洪于捷說,「可以把大量的二手衣物帶回市場,重新賦予價值,越多人從平台上找到合適的衣物,就可以減少消費與丟棄。長期來說,我們希望將每件衣物的獨特性用更具體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大家不只看到衣服本身,而能看到衣服背後的故事。」
對於未來的想像,團隊希望「交換」能成為一種大眾生活的概念,當大家要淘汰不穿的衣物時,可以想到交換;而當大家想到交換二手衣時,可以想到衣服圖書館。「或許在交換的過程中,彼此能成為朋友,從物去建立人際關係。」
時尚產業下的循環時尚
另一個推動二手衣再利用的團隊是從時尚產業發起的「Refashion」。創辦人陳孟羚看著自己過往跟隨流行購買的一次性衣物,往往被堆放在衣櫥一角,再加上從事時尚相關工作,在產業中觀察到衣物的大量消耗,「如果能找同業的造型師重新設計衣服的呈現,穿在另一個合適的人身上,也許就有機會減少浪費。」陳孟羚提及 Refashion 的創立初衷,是希望讓時尚產業大量囤積在倉庫內的配件,擁有重見天日的機會。
目前 Refashion 從產業中搜集許多具特色風格的服裝配件,再透過 Facebook 私密社團,讓有需要盛裝出席活動的人,可以用交換或低價租借的方式拿到服裝。有別於一般的二手衣交換平台,Refashion 由造型師、化妝師組成,除了有衣服的穿搭建議,從髮型、妝容,乃至包包、鞋子,團隊也有提供整體的造型設計。而 Refashion 的另一個特色,是服務的對象不侷限年齡和性別,只要想追求自我風格、嘗試新造型,團隊都能提供相關建議。
Refashion,要先找到自己的風格
「時尚對我們而言,是找到自己的風格。」陳孟羚認為,許多人覺得時尚就是一直推陳出新,所以在購買衣服時會為了追求流行、新物品而衝動消費,但其實不瞭解適合自己身形的穿衣風格,直到購買後才發現自己不適合,這類「因誤會而結合,又因了解而分開」的情況,始終層出不窮。
要將一件衣服穿出味道,要先從內在瞭解自己,甚至得從改變體態出發。「我們也許沒辦法直接阻止消費者不斷購買,但我們希望讓衣服的價值變高。」陳孟羚認為,Refashion 不只作爲一個交換二手衣物的平台,更希望能向大眾提倡「舊衣新義」的概念,透過不同配件之間的搭配改變,舊衣服也能夠有新含義。
下一階段的 Refashion 將持續搜集更多二手衣物,並逐步建構商業模式以及服務項目。陳孟羚提到,未來希望能架設網站,讓使用者從觀看陳列的二手衣物,到媒合後續的穿搭建議,能擁有一套完善的體驗流程。
購物,身為消費者的重新思考
同樣是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 12 項 —— 責任消費與生產為組織的目標。無論是「Refashion」從內在改變大眾如何看待時尚的理念,或是「衣服圖書館」共享、交換舊衣物的循環概念,無非是希望在快時尚產業的衝擊過後,能找到一個友善環境、提高產業永續性的解方。然而,身為消費者的我們,該如何重新思考「購物」這件事,是隱含在新模式的嘗試裡,最終想要面對的問題。
在產品仍會推陳出新、商人持續祭出促銷廣告的現實中,每一次選擇背後的「想要」與「需要」之間如何權衡,或許老生常談,卻是推動循環經濟不可少的齒輪。
延伸閱讀:
SDG 4 You:教育的力量/專訪 KeepGoing、臺灣好鄰居協會、紅坊文教藝術協會
把好事做對:不再「過剩」與「錯捐」的物資媒合平臺/專訪「iGoods 愛物資」社會企業
責任編輯:樂亞妮
核稿編輯:高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