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科學研究發現做決定想太久,會讓人變自私

0
Small group of business people joining hands, low angle view.

文/cleo

慷慨美意。在不想太多的情況下,人們似乎較願意付出。

一項研究指出,一個人是否合群或許能從做出的反應判斷。在一個牽涉捐錢到共同財產的電腦遊戲中,花愈多時間做決定的人,做出的決定愈自私。

「人類的本能衝動到底是傾向合群或自私一直都是個關於人性的基本問題」,哈佛大學行為科學家及這項新研究的主要作者David Rand如是說。心理學家長久一來都想了解為何人類會有合群的行為,及在哪些情況下會合群。舉例來說,當人們重複玩遊戲時,會有個誘因誘使他們在遊戲中達到好的表現,因為不論他們是否與他人合作,其他人都會趕上他們的成績。但是,Rand說,從未有人審視過合群究竟是快速的直覺選擇,或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為了進行實驗,研究人員使用了Amazon Mechanical Turk,一個人們可以在註冊後,花小錢做一些事的網站。它是用來做像是標籤照片,或轉錄文字的工作,而社會科學家們則是用它來做實驗。「特別是用來做了解人類直覺的實驗,能夠直接接觸到一群不是大學生的人實在難得-通常心理及經濟相關實驗的對象都是大學生」,Rand說道。

在數個實驗中,實驗對象玩了一回心理學家及經濟學家稱做公共財(public goods game)的遊戲,他們在這遊戲中需要做出決策。每個小組裡會有四位實驗參與者,且每一人都能得到美元四十分。每位實驗參與者會被詢問他們打算貢獻多少錢到共同財產裡。實驗參與者被告知,不論最後共同財產裡有多少錢,金額都會被加倍,且被四人平分。

因此若每位參與者都貢獻出他們的四十分,他們最後將會得到雙倍的金額。然而,這個實驗獎勵貪心而不是合群的人:如果其中一位參與者在其他三位參與者將四十分都貢獻出去的情況下一毛都未捐贈,那他能從共同財產中拿出六十分,得到總額為一元的獎金。這些情形都出現在參與者所閱讀的說明方針中。當然,如果最後沒人貢獻,那麼他們最後就只會得到原有的四十分。

快速做出貢獻的人,貢獻的平均金額為二十七分,而經過思考後貢獻的人,平均金額則是二十一分。在之後的實驗中,研究人員要求一些參與者在十秒內做決定,其他的參與者在十秒後再做決定,讓他們有時間仔細考慮。一樣的情況發生了;較快決定的人比深思熟慮的人貢獻更多的金額。研究人員甚至在實驗室裡對年輕的實驗參與者做了一樣的實驗-實驗室為一般的行為科學環境-發現在實驗室裡人們貢獻的金額減少,但快速決定的人還是貢獻較多金額。

研究人員總結當人們快速做出決策時,他們較為合群。心理研究指出愈快做出的決定,愈偏向直覺反應。「如果他們停下思考,他們會發現,喔,我可以在這個情形下從別人身上得到好處」,Rand說道。他認為教導人們理性地做決定會讓他們變得較為不合群。舉例來說,訓練企業高層壓抑衝動的課程可能會使他們變得更貪婪。「我們應該要嘗試跟隨直覺做好事,但是在仔細思考後,我們會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然後說我們根本不需這麼做」,Rand如是說。

所以人們的第一反應傾向合群的結果會很驚人嗎?「我想驚人與否應該是鑒於你之前的想法」,200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家Daniel Kahneman說道。「如果你認為人類是不受控制且自私,只是有文明壓抑著那股本能,那麼這個結果確實很驚人。」英國諾丁漢大學的實驗經濟學家Simon Gächter提及,「深思熟慮並不直接等於全然的自私。甚至在最深思熟慮的情形下,人們還是會對團體做出一些貢獻。」他這麼說指出人們還是常常做出合群的反應-只是直覺讓我們更為合群。

資料來源:Mulling Over a Decision Makes People More Selfish, Study Suggests – ScienceNow [19 SEPTEMBER 2012]

本文獲泛科學授權刊登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