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商業解決商業造成的問題」,為漁業撐開一條轉圜之路 /專訪台灣好漁

圖/台灣好漁提供

本社企與報導由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108年度臺北市社會企業推廣服務計畫」支持

「如果要選擇一種產業,讓臺灣去領航世界,你覺得臺灣的優勢在哪裡?」

訪問的起始,剛拋出第一個問題,台灣好漁創辦人陳敬恆就這麼反問我。回溯到 10 年前,已經在資訊業工作 10 餘年的他也這麼問著自己。

2010 年時,社會熱議的議題是「大學生畢業薪資太低」、「大學畢業領22K」,當時人民普遍看衰臺灣前景,陳敬恆在職場也體認到,政治與經濟嚴重掛勾,以及低薪留不住人才的無奈。低迷的社會氣氛反而讓陳敬恆想出來創業,回想起創業初衷,他說:「我們這一代必須要做一些改變,讓下一代不會這麼掙扎。因為我有小孩,就會去思考,到底要怎麼辦?」

2012 年,台灣好漁創立,陳敬恆以漁業作為切入點,試著對這個人生問題做擬答。

看見問題,從需求端開拓解決之道

決定創業之初,陳敬恆觀察到臺灣有 2 項產業在全球佔有領先的優勢——水利工程與農漁業技術。

在氣候變遷、國土應用轉變以及全球人口驟增的趨勢下,水利工程、漁業技術涉及水資源與食物的分配,它們在全球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陳敬恆想,若能將這 2 個產業結合在一起,或許可以為臺灣的開創新契機,於是他決定在此投入,去扶植一個對大家有幫助又有前景的產業。

圖/台灣好漁提供

因緣際會下,陳敬恆透過具有水利工程背景的教會朋友,瞭解到嘉義東石因為養殖漁業長期超抽地下水,嚴重的地層下陷以致再多工程也無反挽回。不過,遷村這個選擇太難執行,當時專家建議先應用適當的水利工程,結合養殖技術,至少緩和超抽狀況,再引入其他工程。

「商業的問題就只能用商業解決。」陳敬恆認為,地下水超抽是因為商業過程造成的問題,那就得回過頭從市場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改變現狀。他進一步舉例,數十年來,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常以氣候協定控制世界均溫上升幅度,但大部份條約無法給予制裁,各國政府仍不受約束。

圖/台灣好漁提供

商業過程造成地球暖化,政治難以下手,也無法一蹴可幾,但如果從商業的角度去倡議,就有改變的可能,例如近年來世界級的大企業(如蘋果)已經要求生產鏈要使用一定比例的綠電。

農業用水佔全台用水比例 7 成,如果能在此做一些翻轉,即使所佔比例微小也能產生龐大的改變,再加上陳敬恆在接觸漁民的過程中體察到,政府還沒有相關補助協助魚塭轉型,缺乏政策誘因,使得目前對環境友善的漁民也是自行籌措、建置相關設施。

有鑑於此,台灣好漁從建置商業模式下手,將自己的角色定位為——擴大對環境友善漁產品的「需求」,透過銷售、觀念宣導,一旦拉高生態養殖產品的顧客需求,讓漁民知道「環境友善的養殖方法也有市場」,也許能進而改變漁民的生產模式。

環境好漁民好魚才會好

除了超抽地下水,傳統養殖漁業常以高密度的方式提高單位生產量,雖然經濟效益高,但密集的魚塭卻讓魚隻更容易生病,連帶影響水質與藥物的使用。另外,因投放化學藥物,使得漁產品留有化學殘劑,甚至影響魚塭周邊土壤的品質。養殖漁業對環境所造成的負擔是長期、連鎖且難以短時間內解決的。

圖/台灣好漁提供

「我們沒有能力讓漁民一夕之間改變他們數十年來的作業模式,所以目前也先不進行硬性說服。」陳敬恆說,在教會朋友介紹下,他走訪臺灣西岸養殖漁業區,接觸了許多早已抱有對環境友善態度的漁民,而台灣好漁與對環境友善的養殖漁民合作,評估的內容包括硬性設備與養殖方式。

依循自然生態養殖的理念脈絡,陳敬恆觀察魚塭周邊建設,例如漁民如何抽取深水井,有效、不過度浪費地使用水資源。此外,魚塭的建造素材也是觀察的要點,陳敬恆說,會希望漁民避免使用水泥造的魚塭,而魚塭周遭如果光禿禿、沒有雜草生長,可能就是有放藥、除草劑。

圖/台灣好漁提供

在養殖方式上,因為密集養殖會帶來疾病並且影響水質,故希望漁民營造粗放、低密度的養殖環境,以及不投放抗生素、甲醛等化學藥物。

自然生態養殖與傳統養殖最大的差異在養殖方法的改變,陳敬恆說,與大家對農作物「藥噴越多長得越漂亮」的印象不同,比起用藥物、強迫的方式讓魚隻免於生病,魚要養得好,在達到生態平衡條件下,越自然越養好。

事實上,抱有環境友善理念的漁民也背著經濟壓力,然而他們的理念需要有人支持,因此台灣好漁就扮演這個角色,先求有、再求好,台灣好漁跟他們軟性約定漁獲供給,讓這群漁民的產品有市場,穩固基礎的合作關係後再往下一步發展。

理念的困境:消費者支持難以覆蓋成本

目前,台灣好漁的產品鋪貨以有機蔬菜店佔比最大,同時與家樂福合作,打入大賣場通路,在特定分店販售。台灣好漁希望藉由在大賣場進行品牌曝光,讓消費者至少可以意識到「節約用水」的必要,從小小的觀念,再擴大到採購商品時能跟友善環境的農漁民購買。

不過,與其他有機產品在銷售時所面臨的困難類似,台灣好漁目前的銷售額仍無法支撐推廣理念所需要的成本。

與台灣好漁合作銷售的有機商家。圖/台灣好漁提供

陳敬恆不諱言,目前最大的挑戰就是銷售額,因為「大部份的消費者還是以價格考量為優先,接著會評量商品品質,最後才會想到環境友善因素。我們的賣點不像消費者結帳時看到的金額這麼有急迫性,就吸引不了一般消費者。」

同時,台灣好漁一直希望產品包裝能夠採用環保材質,不過在成本考量下,目前尚未找到替代塑膠、能兼顧成本與實用性的材料。

以社會企業的小規模販售生態養殖漁產品,成本本來就比較高,但成本如何轉換成讓消費者支持環境友善的要素,這是台灣好漁必須面對的難題。未來,除了繼續揣摩提升銷量、產品能見度的途徑,台灣好漁想在產品上與同業做出更明顯的差異性,例如維持現有的生鮮熱銷品,但撥出部分精力發展加工食品。

北市府社企媒合會,提供想像實踐的可能

為了推廣自然生態養殖法,台灣好漁想在東石打造示範魚塭,讓一般民眾、企業業主、漁民等可以更了解對減低環境負擔的漁業養殖方式,而台灣好漁也可以藉由示範園區,攜手漁民一起推廣養殖模組。

不過,這個理想仍有土地、經費兩項因素需要克服,陳敬恆說:「由於政府在推太陽能產業,之前想跟漁民合作找地時,地主都想把地留給太陽能產業業者,沒有地主願意承租,等到我們找到地的時候,沒有餘裕負擔地租。」

台灣好漁進行社會公益講座。圖/台灣好漁提供

台灣好漁是 108 年度臺北市輔導社會企業之一,在輔導計畫中,社會企業與大企業有機會在媒合會中了解彼此想法。參加媒合會後,陳敬恆說:「我覺得媒合會效果不錯,企業方有誠心地在認識我們。有企業在媒合會上表示對示範魚塭有興趣,雖然只是初步接觸,但能感受到企業方的誠心。」市政府也會舉辦課程,例如協助社會企業把關注的社會議題轉換到能獲利的商業模式,又或是協助社會企業撰寫補助申請書。

我們要留下什麼?我們要如何解決社會、環境問題?我們又要如何為傳統產業開創一條新路?而臺灣要拿什麼產業去領航世界?

圖/台灣好漁提供

從漁業切入,台灣好漁利基公益,以環境關懷為主軸,陳敬恆希望能與漁民一起在水利工程、漁業技術之間,一步一步摸索與土地共同生存的方式。台灣好漁也許還不是陳敬恆的最終答案,但也許能讓「用商業影響人,促成技術、理念改變」這個核心日臻成熟,有天能遍地開花。

作者介紹

傅觀

NPOst 特約記者╱編輯